朱元璋称帝时见故人,喝完老妪的豆腐汤,却在离开后下令除掉她

九申侃篮球 2025-03-08 04:29:23

注明:本文情节存在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朱元璋微服出巡回到泗州城,头戴乌纱帽,身着便装,只带了几名侍卫和贴身太监孙德。他们穿过狭窄小巷,寻找那间破旧的茅屋。

"二十年前,一碗豆腐汤救了朕的命。"太祖站在熟悉的门前,轻声道。木门吱呀打开,香莲婆婆佝偻着身子出现,认出了这位天下之主。

"哎呀,当年那个衣衫褴褛的和尚,如今成了九五之尊!"老妪惊叹着为他端上热汤。朱元璋细细品味,沉浸在回忆中,却听见香莲婆婆无意间提起一个不该说的名字。

太祖眼神骤冷,放下碗,面色阴沉。"你怎会知道此人?"他冷声质问,屋内温暖气氛顿时凝结成冰。

01

洪武二年初春,泗州城外,春风拂过嫩绿的柳枝,天空湛蓝如洗。

一队仪仗浩浩荡荡向城门驶来,百姓们跪在道路两旁,屏息凝神。为首骑着高头大马的,正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头戴黑纱帽,身穿明黄色龙袍,目光如炬,扫视着这座承载着他太多回忆的城池。

"陛下,前面就是泗州城了。"太监孙德骑马靠近,低声禀报。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二十年了,朕终于又回来了。"

孙德作为朱元璋的贴身太监,跟随多年,深知皇帝的心思:"陛下此次微服私访,是想找寻当年的故人吗?"

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抬头望向城门上"泗州"二字,陷入沉思。

二十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无家可归的落魄和尚,曾在这座城中乞讨度日。那是大元末年,天灾人祸不断,饥荒肆虐,百姓流离失所。一个寒冷的冬日,饥肠辘辘的他在城中一户简陋的茅屋前昏倒,被一位老妇人救起,并用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汤救了他的命。

"孙德,你可知道朕为何要回到泗州?"

孙德恭敬地答道:"奴才愚钝,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望着远处的山峦,缓缓道:"这世间,恩怨分明最重要。朕欠一碗豆腐汤的恩情,今日特来还债。"

孙德不敢多问,朱元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沉重。

入城后,朱元璋没有前往官衙,而是带着孙德和几名贴身侍卫,向城西的一处老旧街区走去。街道越来越窄,房屋也越来越破旧,行人渐少,只有几个孩童在巷口玩耍,见到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好奇地张望。

朱元璋停在一座低矮的茅屋前,这茅屋看起来比二十年前更加破败,屋顶的茅草已经枯黄,门板上的木纹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

"就是这里。"朱元璋轻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

孙德上前敲门:"有人在家吗?"

门内传来一阵咳嗽声,接着是蹒跚的脚步声。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位满头白发、背微驼的老妇人出现在门口。她眯着眼睛打量着突然出现的陌生人,脸上带着警惕。

"你们是何人?找老婆子有何事?"老妇人沙哑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戒备。

朱元璋上前一步,仔细打量着老妇人。二十年过去,当年的中年妇人已经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依旧熟悉。

"婆婆,你可还记得二十年前,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和尚?"朱元璋缓缓问道。

老妇人愣了一下,随即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威严的中年男子。突然,她的眼睛睁大了。

"是你!那个被我救起的小和尚!"老妇人声音提高了几分,眼中闪烁着惊讶的光芒。

朱元璋微微一笑:"婆婆好记性。"

老妇人上下打量着朱元璋华贵的衣着,又看了看他身后恭敬站立的随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脸色大变,慌忙要跪下。

"陛下恕罪,老身不知是您驾到,失礼了!"

朱元璋连忙上前扶住她:"婆婆不必多礼。当年若非你那碗豆腐汤,朕可能早已命丧黄泉。今日特来拜访,还望婆婆不要见外。"

老妇人颤颤巍巍地站稳,脸上还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老身怎么也想不到,当年那个衣衫褴褛的小和尚,如今已经是九五之尊。老身香莲,拜见陛下。"

朱元璋笑道:"香莲婆婆,朕今日来,是想再尝一尝你那救命的豆腐汤。不知婆婆可否再为朕做一碗?"

香莲婆婆连连点头:"能为陛下做一碗豆腐汤,是老身的福气。陛下请稍等,老身这就去准备。"

朱元璋摆手道:"不必着急,朕今日是微服私访,不想惊动官府和百姓。婆婆且慢慢来,朕想和你好好聊聊往事。"

香莲婆婆引朱元璋和孙德进入茅屋。屋内陈设简陋,只有一张老旧的木桌,几把破旧的椅子,墙角堆放着一些杂物。朱元璋环顾四周,这与他记忆中的场景几乎没有变化。

香莲婆婆忙着生火煮水,手脚麻利地准备着豆腐和调料。朱元璋坐在简陋的木椅上,看着香莲婆婆忙碌的身影,不禁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个寒冷冬日。

"婆婆,这些年你一直独自生活吗?"朱元璋问道。

香莲婆婆一边切豆腐,一边回答:"是啊,老头子早年就去了,儿子也在战乱中走散,不知去向。老身一人在此,倒也清净。"

朱元璋微微点头:"朕记得当年你救了朕后,还把朕安置在自己家中养了三天。朕一直记着这份恩情。"

香莲婆婆笑道:"陛下言重了。当年老身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陛下却记挂至今,实在是老身的福分。"

朱元璋看着香莲婆婆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位普通的老妇人,在那个人人自危的乱世,不顾自己的安危救了一个陌生的和尚,这样的善良在当时是多么难得。

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汤就做好了。香莲婆婆小心翼翼地端到朱元璋面前,豆腐汤白中泛青,上面飘着几片嫩绿的香菜,香气四溢。

"陛下,请尝尝老身的手艺可还和当年一样。"香莲婆婆恭敬地说道。

朱元璋端起碗,轻轻抿了一口,热腾腾的豆腐汤滑入口中,熟悉的味道顿时唤起了他尘封已久的记忆。

"好,还是当年的味道!"朱元璋赞叹道,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香莲婆婆看到朱元璋喜欢,也露出欣慰的笑容:"陛下喜欢就好。当年陛下吃了这碗汤后,脸色才渐渐有了血色。"

02

朱元璋细细品尝着豆腐汤,思绪不禁飘回了二十年前。那时他还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和尚,在饥寒交迫中倒在了香莲婆婆的门前。香莲婆婆不仅给了他这救命的一碗豆腐汤,还收留了他三天,让他恢复了体力。正是这份善意,让他在最绝望的时刻看到了希望。

"陛下,老身冒昧问一句,当年那个和小陛下一起的年轻人,如今可还好?"香莲婆婆突然问道。

朱元璋放下碗,神情复杂:"你说的是朱温?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香莲婆婆叹了口气:"可惜了,那也是个好孩子。"

朱元璋默然。朱温是他的结义兄弟,一起参加了红巾军起义,但在后来的战争中牺牲了。这些往事,如今想来,仿佛已是上辈子的事情。

"陛下从一个落魄和尚,到今日统一天下,建立大明,这些年一定经历了许多艰难。"香莲婆婆感叹道。

朱元璋点点头,目光深远:"朕从小就家贫,十六岁时全家因瘟疫而亡,只剩下朕一人。为了活命,朕只得出家为僧。后来天下大乱,朕参加了红巾军起义,一路征战,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眼神变得锐利:"这一路走来,朕见过太多的背叛和欺骗。有些人表面上对朕恭敬有加,背地里却图谋不轨。朕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守住这得来不易的江山。"

香莲婆婆叹息道:"陛下身居高位,自然要防备小人。不过老身相信,陛下一定是个明君,会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的。"

朱元璋微微一笑:"婆婆此言正合朕意。朕立国之初,最看重的就是减轻百姓负担,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香莲婆婆笑道:"这些年来,听说朝廷免了不少赋税,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比元朝时好过多了。"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这正是朕所期望的。对了,婆婆,你这些年生活可还好?有何困难?"

香莲婆婆摆摆手:"老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日子虽清苦,但也凑合过。"

朱元璋看着香莲婆婆简陋的住所,心中一动:"婆婆既然对朕有救命之恩,朕自当厚报。这样吧,朕赏你黄金百两,再给你安排一处宅院,让你安享晚年。"

香莲婆婆连连摆手:"陛下,老身不敢当!老身当年救陛下,并非图报。再说,老身已习惯了这简单的生活,不想改变。"

朱元璋看着香莲婆婆真诚的眼神,知道她不是客套,而是真心不愿意接受这些赏赐。他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朕也不勉强。不过这些年来,朕一直记着婆婆的恩情,今日特地带了一些银两,权当是朕的一点心意。"

说着,朱元璋示意孙德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包银两,交给香莲婆婆。香莲婆婆推辞再三,最终还是在朱元璋的坚持下收下了。

"陛下,老身有一事不明,想向陛下请教。"香莲婆婆小心翼翼地问道。

朱元璋点头:"婆婆但说无妨。"

香莲婆婆犹豫了一下,问道:"听说陛下登基后,大肆诛杀功臣,是真的吗?"

这一问,屋内的气氛顿时凝固。孙德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朱元璋的表情也严肃起来。

朱元璋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婆婆,你这话从何而来?"

香莲婆婆似乎没有察觉到气氛的变化,继续说道:"城里人都这么传。说是陛下疑心太重,连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都不放过。老身不信,想亲自问问陛下。"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锐利,声音也冷了几分:"婆婆,朝堂之事,岂是你一介平民可以妄加议论的?"

香莲婆婆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了话,慌忙解释:"陛下恕罪!老身只是听人说起,觉得不像是当年那个善良的小和尚会做的事,才冒昧一问。"

朱元璋的脸色稍缓,但眼神依旧冰冷:"婆婆,你要明白,治国与救人不同。朕身为天子,肩负着天下苍生的福祉。有时为了大局,不得不做出一些看似残忍的决定。"

香莲婆婆不敢再多言,只是低头应是。朱元璋看着香莲婆婆惶恐的样子,心中又涌起一丝愧疚。他放缓语气,道:"婆婆不必担心,朕知道你无心冒犯。只是这些朝堂之事,非常人所能理解,婆婆还是不要多问为好。"

香莲婆婆连连点头:"陛下教训得是,老身以后定当谨言慎行。"

朱元璋站起身,准备告辞:"婆婆,今日一见,朕心甚慰。你的这碗豆腐汤,朕记在心里。以后若有什么困难,可去府衙寻朕钦差,报上朕的名号,自会有人帮你解决。"

香莲婆婆连忙起身相送:"老身送陛下。"

就在此时,香莲婆婆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问道:"对了,陛下,当年那个和你一起逃难的小伙子,好像叫胡大,他如今可好?"

朱元璋的脚步顿住,脸色一沉:"此人已伏诛。"

香莲婆婆吃了一惊:"为何?他不是陛下的好友吗?"

朱元璋冷冷地说:"他图谋不轨,意图谋反,罪不容诛。"

香莲婆婆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脸上露出惊惧之色:"陛下,老身记得当年他对你很忠心啊,怎会..."

朱元璋打断她的话:"婆婆,你不了解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有些人看似忠心,实则别有用心。朕能坐上这个位置,靠的就是能识破这些伪装。"

香莲婆婆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但很快就掩饰了下去:"陛下明鉴,是老身多嘴了。"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香莲婆婆一眼,转身离去。走出茅屋,刺眼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映出一道深深的阴影。

03

朱元璋和孙德走出一段距离后,孙德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那老妇人言语冒犯,是否要..."

朱元璋抬手制止了他的话:"暂且不急。朕还有些事情要确认。"

他们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处宅院,几名随行的侍卫和官员已在此等候。朱元璋坐下后,沉思不语。

一名官员上前禀报:"陛下,根据调查,那老妇人名叫香莲,确实是二十年前在此居住。不过,有传言说她曾与反叛分子有来往。"

朱元璋眉头一皱:"什么反叛分子?"

官员恭敬地回答:"据说是当年红巾军中的一支叛军,后来被朝廷剿灭。不过这只是传言,没有确切证据。"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锐利:"继续调查,一定要查清楚她与那些人的关系。"

官员领命而去。朱元璋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思绪万千。那碗豆腐汤的味道,确实与他记忆中的一模一样。但香莲婆婆提到的那些人和事,却让他心生疑虑。尤其是她提到胡大,那是朱元璋早年的一个同伴,后来因谋反被杀。按理说,香莲婆婆不应该知道这么多细节。

不多时,那名官员又匆匆赶来:"陛下,查到了!那香莲婆婆的儿子,就是当年参与谋反的胡大手下!"

朱元璋的脸色一变:"你确定?"

官员肯定地回答:"千真万确!我们找到了当年的官府记录,上面清楚地记载了这一点。"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冰冷:"原来如此。难怪她对那些人如此了解,还敢在朕面前提起。"

孙德小心地问道:"陛下,那老妇人对陛下有救命之恩,但她与叛贼有关,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恩怨分明。她救了朕的命,这是恩;她与叛贼有关,这是过。朕今日报了恩,也该清算她的过了。"

说完,朱元璋转向孙德:"孙德,你去办一件事。"

孙德立刻跪下:"奴才在。"

朱元璋低声吩咐了几句,孙德脸色微变,但还是恭敬地应下:"奴才遵旨。"

夜幕降临,香莲婆婆正在收拾碗筷,忽然听到敲门声。

"谁啊?这么晚了。"香莲婆婆放下碗筷,走去开门。

门外站着白天见过的太监孙德,身后还有几名侍卫。

"孙公公,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香莲婆婆有些惊讶。

孙德面无表情地说:"香莲婆婆,皇上有旨,请你即刻随我们走一趟。"

香莲婆婆愣了一下,问道:"这么晚了,皇上还有什么事?"

孙德没有回答,只是重复道:"请婆婆即刻随我们走一趟。"

香莲婆婆感觉到气氛不对,脸色变得苍白:"是不是我今天说错了什么话,惹皇上不高兴了?"

孙德依旧面无表情:"婆婆不必多问,随我们走就是。"

香莲婆婆咬了咬嘴唇,点点头:"好吧,老身这就跟你们去。"

香莲婆婆被带上了一辆马车,马车在夜色中缓缓驶出了城,向着远处的山林驶去。

"孙公公,这是要去哪里啊?"香莲婆婆心中不安,忍不住问道。

孙德坐在她对面,脸色阴沉:"婆婆,你儿子叫什么名字?"

香莲婆婆一愣:"我儿子叫李福,怎么了?"

孙德冷笑一声:"李福是谁?你儿子明明叫胡二,是胡大的亲信!"

香莲婆婆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你...你们查到了什么?"

孙德逼视着她:"婆婆,你儿子胡二参与谋反,后来潜逃,至今下落不明。而你,明知道胡大谋反,不仅不报官,还在皇上面前提起胡大,意欲何为?"

香莲婆婆颤抖着辩解:"不,你们误会了!我儿子确实叫胡二,是胡大的部下,但他没有参与谋反!他是被胡大连累的!"

孙德冷冷地说:"无论如何,你们家与叛贼有关,这是铁证如山。皇上仁慈,念在你当年的救命之恩,亲自来看你,还赏了你银两。而你,居然还敢在皇上面前提起叛贼,这是大不敬!"

香莲婆婆的眼中闪过一丝绝望:"我只是...只是想为我儿子问个情况..."

孙德打断她的话:"婆婆,皇上已经下令处置你。按律,你全家都该满门抄斩。不过皇上念及你的救命之恩,只让我带你出城,了结你一人。"

香莲婆婆的眼泪夺眶而出:"朱重八!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当年若不是我救你,你早就饿死了!如今你做了皇帝,就要杀我?"

孙德厉声喝道:"大胆!竟敢直呼圣上名讳!这一条罪名,就足够你死十次了!"

马车继续向前行驶,香莲婆婆的哭骂声在夜色中回荡。她从震惊、不解,到愤怒、绝望,情绪如潮水般起伏。

"我救了他的命,他不但不感恩,反而要杀我...这就是当今的天子,这就是他所谓的'恩怨分明'..."香莲婆婆喃喃自语,泪水打湿了她的衣襟。

孙德坐在对面,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眼中却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马车最终停在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山林中。侍卫们押着香莲婆婆下了马车,香莲婆婆绝望地跪在地上。

"皇上有旨,香莲因与叛贼勾结,罪当处斩。念其曾救驾有功,赐其自尽,免受车裂之苦。"孙德冷冷宣读道。

香莲婆婆抬头看着夜空中的明月,凄然一笑:"朱重八啊朱重八,我真是瞎了眼,当年救了你这个白眼狼!你现在是皇帝了,就忘了当年是谁救了你的命?就因为我儿子和那个胡大有关,你就要杀我?你还有什么良心!"

孙德皱眉道:"婆婆,别再多言了。皇上已经格外开恩,让你自尽,免受酷刑。这已是天大的恩典了。"

香莲婆婆悲愤交加:"恩典?哈哈,这就是皇帝的恩典?救命之恩,就用一碗毒酒来报答?"

孙德从袖中取出一个小瓷瓶,放在香莲婆婆面前:"婆婆,时候不早了,请吧。"

香莲婆婆看着那个瓷瓶,眼中的泪水已经干了,只剩下深深的绝望和愤怒。

"我不会自尽的!要杀就杀,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当今皇帝是如何忘恩负义的!"香莲婆婆倔强地说道。

孙德叹了口气,挥手示意侍卫上前:"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侍卫们上前按住香莲婆婆,孙德拔出腰间的短剑,走向香莲婆婆。

就在此时,孙德突然停下脚步,转身对侍卫们说:"你们先回避一下,我有话要单独问她。"

侍卫们互相看了一眼,退到远处。孙德走到香莲婆婆面前,低声道:"婆婆,我问你,你真的是因为救了皇上一命,才被处死的吗?"

香莲婆婆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孙德的声音更低了:"我是说,你是否真的与叛贼有勾结?你儿子胡二,真的参与了谋反吗?"

香莲婆婆痛苦地闭上眼睛:"我儿子确实叫胡二,也确实是胡大的部下。但他没有参与谋反!他是被胡大连累的!胡大造反时,他已经离开了胡大的队伍,回到了我身边。后来朝廷抓人,他害怕被连累,就逃走了......"

孙德追问道:"那你为什么在皇上面前提起胡大?"

香莲婆婆睁开双眼,泪水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滑落:"我只是想知道儿子的下落。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打听他的消息,却一无所获。我以为,皇上既然贵为天子,又与胡大相识,或许知道我儿子的下落......"

孙德默然。他知道皇帝对待谋反之人及其家属有多严厉。即使是无辜牵连的,也难逃一死。这老妇人的处境,确实令人同情。

"婆婆,你可知皇上为何如此忌惮谋反?"孙德低声问道。

香莲婆婆摇头:"我不明白。他已经是皇帝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孙德叹了口气:"因为皇上自己就是靠造反起家的。他深知造反之人的心思,也最怕有人用同样的方式对付他。"

香莲婆婆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恍然。

"所以,任何与谋反沾边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孙德继续说道,"哪怕只是牵连,也难逃一死。"

香莲婆婆苦笑一声:"这就是我救命恩人给我的报答啊......"

04

孙德看着眼前这位无助的老妇人,心中掀起波澜。他虽然是皇帝的贴身太监,尽职尽责多年,但此刻,他心中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婆婆,你听好了,"孙德突然压低声音,快速说道,"我打算放你一条生路。"

香莲婆婆猛地抬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

"嘘——"孙德紧张地看了看四周,"小声点。我决定放你走,但你必须立刻离开这里,永远不要再回泗州,也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还活着。"

香莲婆婆目瞪口呆:"你为何要帮我?"

孙德的眼神变得复杂:"我十二岁入宫为太监,被人看不起,孤苦无依。当年正是皇上提拔了我,我才有今日的地位。我对皇上忠心耿耿,但这次......"他深吸一口气,"但这次我认为皇上做错了。救命之恩大于天,岂能因这等小事就要人性命?"

香莲婆婆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真的可以吗?"

孙德点头:"可以,但你必须立刻离开。我会告诉皇上你已经伏法,然后自己承担后果。"

"你这么做,皇上会惩罚你的!"

孙德苦笑:"我知道,但无论如何,我做不到杀死救过皇上命的恩人。这与我的良心不符。"

香莲婆婆眼中泪光闪烁:"好孩子,你比那忘恩负义的朱重八强多了。"

孙德连忙制止她:"不可再直呼圣上名讳!以后也不要再提起今日之事,否则我们都活不了。"

香莲婆婆点点头,擦干眼泪:"我知道了。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孙德环顾四周,指向东南方向:"你顺着那条小路走,翻过那座山,就能到达下一个县城。我给你一些银两,足够你重新开始生活。记住,永远不要回泗州,也不要提起与皇上有关的任何事。"

说完,孙德从怀中取出一袋银两,塞到香莲婆婆手中。

"快走吧,天亮前务必离开这片区域。"

香莲婆婆接过银两,感激地看着孙德:"谢谢你,孩子。愿老天保佑你。"

孙德摇摇头:"不必谢我。我只是做了良心所驱使的事。现在,快走吧。"

香莲婆婆不再多言,转身沿着孙德指引的方向,一瘸一拐地走进漆黑的山林。孙德站在原地,目送她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这一决定,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但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却异常平静。

"皇上啊皇上,您为何要忘记最基本的恩义呢?"孙德喃喃自语,转身走向等候的侍卫们。

"事情办好了吗?"为首的侍卫问道。

孙德点点头:"已经处理完毕,我们回城吧。"

"尸首呢?"侍卫又问。

孙德面不改色:"已经处理好了,你们不必操心。回去后,就说按照皇上的旨意执行了,不得有误。"

侍卫们互相看了一眼,没有再多问。他们知道,孙德是皇帝的心腹,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出差错。

一行人上了马车,向城中驶去。孙德坐在马车内,心中忐忑不安。他知道,自己放走香莲婆婆的事情,迟早会被皇帝发现。到那时,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惩罚,他不敢想象。

但无论如何,他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在他看来,救命之恩大于天,皇帝此举已经违背了最基本的道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一位曾救过皇帝性命的老妇人被杀害。

马车缓缓驶入城中,孙德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他知道,从今以后,他的命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05

香莲婆婆跌跌撞撞地在山林中前行,月光透过树梢,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她年事已高,体力不支,没走多久就气喘吁吁,只得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

夜深人静,山林中只有虫鸣和偶尔的兽吼声。香莲婆婆望着漆黑的前路,心中既感到庆幸逃过一劫,又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朱元璋的痛恨。

"朱重八啊朱重八,我当年若知道你是这样的人,就该让你饿死在我家门口!"香莲婆婆咬牙切齿地低声咒骂。

正当她准备继续前行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说话声和火把的光亮。香莲婆婆心头一紧,连忙躲到树丛中。

"这边好像有动静,快去看看!"一个粗犷的男声传来。

香莲婆婆吓得不敢呼吸,只见几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举着火把走近。她以为是官兵追来,吓得双腿发软,差点跌倒。

"哎,这儿有个老婆婆!"一个男子发现了她,大声喊道。

其他人迅速围了过来,香莲婆婆绝望地闭上眼睛,等待命运的审判。

"婆婆,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山里?"一个稍显年长的男子问道,语气中竟带着几分关切。

香莲婆婆睁开眼,借着火光看清了眼前的人们——他们不是官兵,而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

"我......"香莲婆婆犹豫着,不知该如何回答。

"看你的样子,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吧?"那个年长的乞丐继续问道,"这深山野岭的,你一个老人家独自在此,太危险了。"

香莲婆婆沉默片刻,决定不提真相:"我被人抢了家,无处可去,只能逃到山里来。"

乞丐们面面相觑,年长的乞丐叹了口气:"这世道,真是越来越乱了。婆婆,我们是一群流浪的乞丐,在这山中有个临时的住处。你若不嫌弃,可以跟我们去暂住几日。"

香莲婆婆看着这群虽然衣衫褴褛但目光清澈的乞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与那高高在上、忘恩负义的皇帝相比,这些最底层的乞丐反而显得更有人性。

"多谢各位好心人。"香莲婆婆感激地说道。

乞丐们带着香莲婆婆来到山中的一处洞穴,洞内点着篝火,居住着二十多名乞丐,有老有少,甚至还有几个孩子。这些人都是因为各种原因流落至此,相互扶持,共同生活。

"各位兄弟姐妹,今晚我们又多了一位老人家。"年长的乞丐向大家介绍香莲婆婆。

大家都热情地欢迎香莲婆婆,给她让出一个靠近篝火的位置,还递上一碗热水。香莲婆婆被这群乞丐的善良所感动,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老人家,你从哪里来?"一个年轻的女乞丐问道。

香莲婆婆犹豫了一下,轻声回答:"我从泗州来。"

"泗州?"年长的乞丐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听说今天皇帝回到泗州了,是不是啊?"

香莲婆婆心头一紧,小心地回答:"是有这么个传言。"

年长的乞丐冷笑一声:"那朱皇帝,表面上装得仁义道德,实际上杀人如麻。我们这些人,有不少就是因为他的政策才流落至此的。"

听到这话,香莲婆婆内心无比复杂。她本想掩饰自己的身份,但面对这群善良的乞丐,她突然有种倾诉的冲动。

"其实......"香莲婆婆深吸一口气,决定说出真相,"我今天差点被皇帝杀了。"

这话一出,洞穴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她。

"老人家,你说什么?"年长的乞丐难以置信地问道。

香莲婆婆点点头,将自己的经历从头到尾讲了一遍——二十年前救了一个和尚,没想到这个和尚竟然是后来的皇帝朱元璋;今天朱元璋回到泗州,特意来找她,一开始看似感恩,后来却因为她儿子与谋反分子有关系,就要杀她;幸好负责执行的太监良心发现,放她一条生路。

乞丐们听完,无不震惊。

"这朱皇帝,真是忘恩负义!"年长的乞丐愤怒地说道。

"救命之恩不但不报,反而要杀恩人,这还是人吗?"一个中年乞丐也忿忿不平。

香莲婆婆听着众人的愤怒之词,心中的悲愤稍有纾解。她环顾四周,看着这群虽然贫穷却心地善良的乞丐,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地位和财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格,真正的高贵在于内心的善良与正直。

"各位好心人,谢谢你们的收留。"香莲婆婆真诚地说道,"我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但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做饭、照顾孩子。"

年长的乞丐笑道:"婆婆不必客气。我们这群人虽然贫穷,但都懂得互相帮助。你以后就跟我们一起生活吧,我们会保护你的。"

香莲婆婆眼含热泪,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

就这样,香莲婆婆开始了她在山中的新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她内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温暖。在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只有最朴实的人情与关怀。

每天,香莲婆婆都会为大家做一碗豆腐汤,那是她的拿手好戏。乞丐们喝着她做的豆腐汤,都赞不绝口。

"婆婆,你这豆腐汤真好喝,味道甘醇,回味无穷。"年轻的女乞丐由衷地赞叹。

香莲婆婆笑道:"这是我家祖传的手艺。想当年,连皇帝都喝过我的豆腐汤呢。"

"皇帝喝了你的豆腐汤,却要杀你,真是个白眼狼!"年长的乞丐愤愤不平地说。

香莲婆婆摆摆手:"不提他了。现在我有你们这些好心人陪伴,比什么都强。"

日子一天天过去,香莲婆婆渐渐在这个临时的"家"中找到了归属感。她将自己的厨艺和生活经验教给年轻人,关爱和照顾孩子们,成为了这个特殊"家庭"中备受敬重的长辈。

而那个背信弃义的皇帝,在她心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值得挂念的过去。

06

次日清晨,朱元璋在泗州的临时行宫中召见了孙德。

"香莲婆婆的事,办得如何了?"朱元璋面无表情地问道。

孙德跪在地上,额头触地:"回禀陛下,已经按照陛下的旨意处置了。"

朱元璋点点头:"尸首呢?"

孙德心头一紧,但面上不露声色:"回陛下,微臣已将其葬在山中,以免引人注目。"

朱元璋沉思片刻:"她临终前,可有什么话说?"

孙德斟酌着回答:"老妇人一直在哭骂,说陛下忘恩负义,说她救了陛下一命,陛下却要她的命。"

朱元璋的脸色阴沉下来:"她在朕面前提起叛贼,心怀不轨,这是她自取灭亡。朕念在她当年救命之恩,已经格外开恩了。"

孙德不敢接话,只是低着头。

朱元璋站起身,踱步到窗前:"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良,也没有毫无理由的恶意。她既然与叛贼有关,就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老妇人。朕不杀她,将来必有后患。"

孙德仍然保持沉默。朱元璋转过身,看着孙德:"你跟着朕多年,应该明白朕的苦心。治国如治军,必须除恶务尽,不能留下祸患。"

孙德终于开口:"陛下圣明。"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好了,此事到此为止,不得再提。准备一下,朕今日要返回京城。"

孙德领命退下,心中忐忑不安。他知道,自己放走香莲婆婆的事情,如果被皇帝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但他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在他看来,这是良知使然。

朱元璋在窗前站了很久,脑海中浮现出香莲婆婆的面容和那碗热腾腾的豆腐汤。他确实感念那份救命之恩,但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容忍任何与叛乱沾边的人存在,哪怕是曾经的恩人。

"恩怨分明啊......"朱元璋喃喃自语,"朕已经回报了她的恩,也清算了她的过。这就是恩怨分明。"

但不知为何,他心中总有一丝隐隐的不安,仿佛有什么事情被他忽略了。

朱元璋和他的队伍离开泗州,返回京城。一路上,他始终心神不宁,总觉得有什么事情没有处理好。

回到京城后,朱元璋依旧忙于朝政,但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会想起那碗豆腐汤和香莲婆婆的眼神。那眼神中有感激,有欣慰,但最后却变成了绝望和不解。

"朕做得对吗?"朱元璋时常问自己。作为皇帝,他必须铁面无私;但作为一个曾经的流浪和尚,他又怎能忘记那份救命之恩?

这种矛盾折磨着他,让他夜不能寐。

一天深夜,朱元璋突然召见了孙德。

"孙德,朕问你,香莲婆婆真的已经处置了吗?"朱元璋锐利的目光直视着孙德。

孙德的心跳加速,但他强自镇定:"回陛下,确实已经处置了。"

朱元璋盯着孙德的眼睛看了许久,突然说道:"你撒谎。"

孙德的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陛下......"

"朕了解你,你是个心软的人。朕猜,你放走了那个老妇人,对不对?"朱元璋的语气出奇地平静。

孙德知道,再隐瞒已经没有意义。他跪在地上,额头触地:"陛下明鉴,奴才罪该万死。奴才确实放走了香莲婆婆。"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然问道:"为什么?"

孙德抬起头,鼓起勇气直视朱元璋:"回陛下,奴才认为,香莲婆婆对陛下有救命之恩,不应因其子与谋反分子有关就被处死。况且,她儿子并未参与谋反,只是被连累。奴才......"他顿了顿,"奴才认为这不符合陛下一贯主张的'恩怨分明'之道。"

朱元璋的脸色阴晴不定,孙德做好了迎接雷霆之怒的准备。

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长叹一声,语气竟有些疲惫:"你知不知道,朕这些天一直在想这件事。朕杀过很多人,有的是敌人,有的是功臣,有的甚至是朋友。朕从不后悔,因为那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但唯独这件事......"

孙德惊讶地看着朱元璋,没想到威严的皇帝竟会流露出这样的情感。

"那老妇人救过朕的命,给了朕一碗热汤,让朕在最绝望的时候看到了希望。朕本想报答她,但却发现她与叛乱有关。朕不能姑息任何威胁江山社稷的人,哪怕是恩人。但朕心中总有一丝不安......"朱元璋的声音越来越低。

孙德小心翼翼地说:"陛下,香莲婆婆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妇人,她儿子虽与胡大有关,但并未参与谋反。她提到胡大,只是想打听儿子的下落。她对陛下没有丝毫恶意。"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复杂:"你确定吗?"

孙德肯定地点头:"奴才确定。那晚,奴才与她长谈,她的眼神中只有对陛下的失望和对儿子的思念,没有任何阴谋和恶意。"

朱元璋沉默良久,突然问道:"她现在在哪里?"

孙德犹豫道:"奴才不知。当时只让她离开泗州,永远不要回来。她现在会在哪里,奴才也无从得知。"

朱元璋点点头:"也好。就让她平安度过余生吧。"

孙德小心地问道:"陛下不怪罪奴才吗?"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锐利:"你违抗了朕的旨意,本该处以极刑。但考虑到你多年来的忠心,以及......"他顿了顿,"以及你在这件事上的良知,朕决定从轻发落。"

孙德感激涕零:"谢陛下开恩!"

朱元璋挥挥手:"你即日起免去宫中职务,贬为庶人,发配至西北边疆。此生不得回京,不得再见朕的面。"

孙德虽然被贬,但已经是万幸。他恭敬地叩首:"谢陛下开恩!"

朱元璋摆摆手,示意孙德退下。孙德退出御书房后,朱元璋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明月,陷入了沉思。

"恩怨分明啊......"朱元璋喃喃自语,"这世上,恩怨真的能分得那么明吗?"

他想起了自己从一个乞丐到皇帝的漫长历程,想起了路上遇到的无数人——有的帮助过他,有的背叛过他,有的既帮助过又背叛过。人心复杂,世事难料,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恩怨分明?

07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香莲婆婆在山中的乞丐群落生活了整整三年。这三年里,她教会年轻人生活技能,给孩子们讲故事,成为这个特殊"家庭"中备受尊敬的长辈。

每天清晨,香莲婆婆都会为大家煮一锅豆腐汤,那香气飘散在山谷中,成为大家一天的开始。

"婆婆,你这豆腐汤是越来越好喝了!"年长的乞丐老马赞叹道。

香莲婆婆笑着摇头:"是你们吃习惯了,才这么说。"

"不,婆婆,你的豆腐汤确实是天下一绝!"年轻的女乞丐小芳坚持道,"你说连皇帝都喝过,那肯定是绝品。"

提到皇帝,香莲婆婆的表情变得复杂。三年过去,那段往事已经不再让她那么痛苦,但每当想起,心中依然有一丝说不出的滋味。

"皇帝啊......"香莲婆婆轻叹一声,"高高在上的人,哪里会真正懂得民间疾苦。"

老马点点头:"这话不假。我们这些人,在他们眼里不过是蝼蚁罢了。不过婆婆,你的遭遇却让我们看清了那所谓天子的真面目。"

香莲婆婆摆摆手:"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我现在有你们这些好心人陪伴,比什么都强。"

这三年来,乞丐群落也在不断变化。有人离开,也有新人加入。大家靠着打猎、采集和偶尔下山乞讨为生,日子虽然清苦,但却自由自在,其乐融融。

香莲婆婆也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甚至开始享受其中的宁静与和谐。在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只有最纯粹的人情与关怀。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几个下山乞讨的年轻人匆匆跑回来,脸上带着惊恐。

"不好了!官兵进山了!"一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说道。

老马皱眉问道:"官兵为何进山?"

"听说是在搜捕山贼。前几天附近的村子被抢了,官府怀疑是山中的贼人所为。"

老马的脸色变得凝重:"虽然我们不是山贼,但官兵向来不分青红皂白。我们必须立刻转移。"

大家连忙收拾简单的行李,准备离开。香莲婆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小芳和另一个年轻人搀扶着她。

"婆婆,你放心,我们不会丢下你的。"小芳安慰道。

香莲婆婆感动地点点头:"谢谢你们。只是我年纪大了,怕拖累大家。"

老马坚定地说:"婆婆,这些年你照顾了我们这么多人,我们怎么可能丢下你不管?大不了我们轮流背你。"

就这样,乞丐群落开始了新的流浪之旅。他们避开官道,穿越山林,向更远的地方前进。路途艰辛,但大家互相扶持,没有一个人掉队。

行进了三天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村子不大,只有二十几户人家,但环境幽静,远离官道,似乎是个理想的藏身之处。

老马决定派人去村里探探情况。两个年轻人装扮成普通的乞丐,进村乞讨,顺便打探消息。不久,他们带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村里人很友善,而且这里很少有官兵来。村头有个废弃的谷仓,我们可以暂时住在那里。"年轻人兴奋地说道。

大家决定在这个村子附近暂时安顿下来。他们清理了那个废弃的谷仓,用树枝和草搭建了简易的床铺,又在附近的小溪边搭了一个临时的灶台。

香莲婆婆的身体因为长途跋涉而变得更加虚弱,但她仍坚持为大家煮豆腐汤。那熟悉的香气很快吸引了村里的一些孩子。孩子们好奇地围观这群陌生人,香莲婆婆亲切地招呼他们尝尝豆腐汤。

孩子们喝了豆腐汤,赞不绝口,很快把这个消息传遍了全村。村民们开始陆续前来,有的带着粮食,有的带着蔬菜,与乞丐们交换豆腐汤。香莲婆婆的豆腐汤很快在村里打出了名气。

"婆婆,你这豆腐汤真是一绝!"村长喝完一碗,由衷地赞叹道,"你们既然无处可去,不如就留在我们村子里吧。那边有几间废弃的屋子,修一修就能住人。"

老马犹豫道:"我们这么多人,会不会给村子添麻烦?"

村长爽朗地笑道:"怎么会?我们村缺的就是人手。你们可以帮忙干活,我们可以给你们提供食物和住所。尤其是这位婆婆的豆腐汤,简直是我们村的福气!"

就这样,乞丐群落在这个偏远的山村安顿了下来。他们帮村民干活,村民则提供他们食物和住所。香莲婆婆的豆腐汤成了村里的特色,甚至吸引了附近村子的人前来品尝。

时光如水,又是两年过去。香莲婆婆的身体越来越差,但她依然坚持每天煮豆腐汤。这碗汤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关怀与温暖。

"婆婆,你的豆腐汤真的很神奇,无论喝多少次,都感觉暖到了心里。"小芳感慨道。

香莲婆婆微笑着说:"这是因为它里面加了一种特殊的调料。"

"什么调料?"小芳好奇地问。

"真心。"香莲婆婆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无论是煮汤给家人喝,还是煮给素昧平生的人,只要你用真心去做,喝的人就能感受到那份温暖。"

小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婆婆,你能教我煮豆腐汤吗?我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香莲婆婆欣慰地笑了:"好,我教你。"

0 阅读:65

九申侃篮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