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一直作为中国的附属国而存在。
如今,它依靠偷文化、抄文化伪装成了“文化强国”。
难道,这就是他们如此热衷于“偷”中国文化的原因?
让我们把时间的轮轴再往前推......
檀君朝鲜檀君,名王俭,是檀君朝鲜的开国国君。
根据朝鲜著作《三国遗事》记载,太阳神帝释之子桓雄在太伯山(妙香山)与化成人身的母熊结合生下了檀君。
公元前2333年,檀君建立了檀君朝鲜,意为“宁静晨曦之国”。建国一千五百年后,檀君让位给箕子,自己则隐居为山神,一共活了一千九百零八岁。
凭着《三国遗事》的记载,韩国的专家表示韩国的历史长达6000年之久,更有甚者表示如今的中国本是韩国的领土,其荒谬程度令人啼笑皆非。
实际上,檀君是汉字词而不是固有词,而朝鲜这个词更是纯粹的外来殖民词汇,这足以证明檀君历史的虚假。
此外,朝鲜早期也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史料都是从中国、日本的史书中获取的。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檀君朝鲜根本就没存在过。而在日本的教科书里,也没有檀君朝鲜的记录。
《三国遗事》成书于13世纪的大规模汉化的高丽时期,本质上是汉人史观的二次创作产物。
在当时,元军两次征讨日本,高丽被迫充当前沿阵地并提供大批船舰物资。面对压迫,僧人一然利用撰述稗史演绎檀君,借民族始祖激扬民族精神,表示对蒙元压迫的反抗。
然而,这段被朝鲜历代加工而成的神话,却仍旧被南北朝鲜当作正史写进了教科书。
檀君陵
1993年,朝鲜宣称出土了檀君的尸骨(檀君的骨头挖出来三米多),并将每年的10月3日设定为“民族奠基日”,在韩国则称为“开天节”。
这段没有任何史料考究的“历史”,就这样被他们包装成“有大量文献记载,大量出土文物”的“史实”。
箕子朝鲜前文说到,檀君建国一千五百年后,让位给了箕子,建立了“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是朝鲜半岛第一个有记载的国家,而这个国家却和现在的朝鲜、韩国没多大关系。
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是商纣王帝辛的叔父,因其贤良的品德,与微子,比干并称为“三仁”。
周武王灭商后,他不愿臣服于周,带着一批商朝遗民北迁,在辽河流域建立了国家。
到了战国时期,箕子朝鲜与燕国发生了一场大战,箕子朝鲜大败。战后,两国以浿水为界,辽河一带由燕国全部占领,箕子朝鲜则被迫迁入朝鲜半岛,正式成为了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西汉初年,燕国人卫满灭延续800多年历史的箕子朝鲜,自立为王,箕子朝鲜覆灭。
公元十四世纪以前,箕子一直被朝鲜民族视为开国君主。
到了李氏朝鲜时期,国内民族主义复兴,编造了檀君朝鲜。为了增加檀君朝鲜的可性度,他们还将檀君与箕子合称为“檀箕”。
朝鲜的历史因此往前推到了炎黄时代,朝鲜的历史也变得和中国一样悠久。
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檀君朝鲜在朝鲜人民心中的认可度逐渐上升,箕子朝鲜却先后被朝鲜和韩国这两个国家抛弃了。
西汉初期,刘邦与吕后之间暗潮涌动,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接连被处死。异姓王仅存燕王卢绾与长沙王吴芮。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童年玩伴,关系很好。然而,刘邦几次派使召燕王卢绾,卢绾不敢应召,据燕地反。刘邦派军征讨,为了逃命,卢绾率亲信北上投靠当时的匈奴。
卢绾手下的卫满则东渡浿水进入朝鲜半岛,以替朝鲜守卫边塞的理由得到了朝鲜王箕准的许可居住在朝鲜边界。待养精蓄锐后,卫满率军攻打朝鲜,推翻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氏朝鲜。
80年后,汉武帝出兵灭卫氏朝鲜,并在其土地上设立了乐浪、真番、临屯和玄菟四郡,称“汉四郡时期“。
北朝鲜进入了“汉四郡时期”,南朝鲜则开启了”三韩时期“。
朝鲜王箕准被卫满打败后从海路逃往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地,建立了辰国,自称韩王。“韩”在古朝鲜语中有“大”的意思,辰国也称为韩国。
后来辰国分裂成为了三大部落联盟:辰韩、马韩和弁韩,统称“三韩”,南朝鲜的历史也进入了“前三国时代”。
三韩一度成为乐浪郡的附属,但随着汉朝国力衰退,三韩又脱离了汉朝统治。直到曹魏时期,又一次归顺。
三国时代随着政权更迭,华夏大地进入魏蜀吴三国争霸时期,统治者们对东北地区和朝鲜北部的管理逐渐松弛,居住在东北一带的扶余人建立了扶余国及高句丽王国,开始蚕食朝鲜北部的汉四郡。
高句丽发源于我国辽东,为我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但由于它的势力范围囊括了半岛北部,实力强劲,且与朝鲜后世政权”高丽“名称相近,因此被韩国人所觊觎。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韩国古美术协会的高级负责人李万植偷偷来到吉林省集安市,破坏并盗取了当地高句丽古墓中的壁画,此后文物不知所踪。
2010年,这些被盗的高句丽古墓壁画在韩国一次博物馆展览中被发现。
随后中国国家文物局出面交涉,要求韩国归还被盗取的壁画。
可笑的是,这时韩国民众却称,这些珍贵壁画都是韩国的国宝,就算是偷窃过来的,那也是物归原主……
韩国方迫于压力对外宣称会给中国一个交代,却迟迟未将壁画归还,最终事情不了了之。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韩国因此获得了许多“高句丽”文物。凭借这些古物,韩国的底气倍增,开始公然与中国抢夺高句丽历史。
说回到高句丽本身,公元前18年,高句丽王子扶余温祚因为与兄长不和,到南方的马韩自立门户,建立了“百济”(也有观点认为百济是由马韩土著所建),定都慰礼城(今韩国首尔)。
此后,百济又击败了目支国,吞并了联盟中的小王国,统一了半岛南部的西边。
辰韩和弁韩也逐渐从城邦联盟过渡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演变成为了新罗国和伽耶国,后来新罗吞并了伽耶。
朝鲜半岛进入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
新罗统一由于百济是从高句丽中独立出来的,两国的关系一直较为融洽。百济国王也多次强调自己是高句丽王室的支系,称高句丽为“北扶余”,自称“南扶余”。
但到了公元四世纪,中国的西晋王朝爆发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汉四郡彻底和中原失去了联系,孤悬关外。
高句丽和百济为了争夺对这四郡的控制权,关系迅速恶化,战争接连爆发。
经过几次大战,高句丽不断开疆扩土,完成了对汉四郡的吞并,成为了北起辽河、南抵汉江的千里之国,并迁都到了今天朝鲜首都平壤,国力也在六世纪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东北亚最强大的政权。
为了限制高句丽的扩张,隋炀帝曾三征高句丽,却都以失败告终。
后来,高句丽与百济联手,想要瓜分新罗。新罗则向唐求救,尽管三国都为附属国,但唐太宗恐于高句丽的发展,答应了新罗的请求,两征高句丽。虽然没成功,但攻城略地破军,极大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
公元660年,在名将薛仁贵的领导下,百济率先灭国。
8年后,薛仁贵率三千人大破高句丽主力,各路唐军会师平壤,雄强一时的高句丽也宣告灭亡。
半岛北部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归唐统治,半岛南部则为新罗所有。
至此,半岛上仅存一个新罗国,朝鲜半岛的历史也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
内乱分裂与南北对峙新罗统一半岛南部之后,新罗君主文武王担心唐朝会继续吞并新罗,占据整个朝鲜半岛,因此暗中支持高句丽末代君主的外孙安舜反抗唐朝的统治,在百济故地重建了高句丽。
安舜被唐军打败后逃亡到了新罗,新罗文武王不仅收留了安舜,还公开册封他为“高句丽王”,并出兵从唐朝手里夺取了百济故地。
公元674年,唐高宗李治出动大军征讨新罗。
但与此同时,唐朝与吐蕃之间为了吐谷浑也爆发了战争,刘仁轨的主力被调往去了西线,支援薛仁贵对付吐蕃,留在朝鲜半岛的唐军仅四万人。
新罗文武王抓住唐军主力西调的机会,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驻扎在南部买肖城的唐军,取得了朝鲜半岛历史上所谓的“买肖城大捷”。
关于这场战争的胜负,两国的史书记载截然不同。
中国史书记载:
咸亨五年,新罗纳高句丽叛众,略百济地,引起唐朝不满,七重城之战,新罗大败。唐朝命令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军买肖城,三次击败新罗,金法敏遣使入朝谢罪,贡篚相望,唐朝改变了以金仁问替换金法敏的命令。
韩国史书记载则表示:
九月二十九日,李谨行率兵二十万,屯兵买肖城,被新罗军队击败,虏获战马三万三百八十匹,和一些兵仗。新罗遣使入唐贡方物。
但不论胜者是哪方,新罗派使者向唐朝称臣纳贡,请求唐朝重新册封的事实却没有改变。
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吐蕃,唐朝接受了新罗的求和,但新罗转头又开始向北侵占高句丽的故地。
面对半岛如此狭窄的发展空间,唐朝主动放弃了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迁到了今天的辽阳,新罗和唐之间进入了和平期。
之后,新罗开始效仿唐朝制度,国力迅速增强。
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将全国分为五京九州;效仿均田制,制定丁田制;依照科举制度,施行“读书三品科”的选官制度······
到了公元八世纪末,新罗政权开始出现了混乱,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和贵族叛乱接连发生。
出身新罗王室远支的弓裔和新罗勇将甄萱,分别占据了高句丽和百济故地,建立政权,史称“后高句丽”和“后百济”,朝鲜的历史也进入了“后三国时代”。
与此同时半岛北部则被由靺鞨族(女真)建立的渤海国逐渐吞并。渤海国虽然属于我国历史范畴,但今天的朝韩两国,都将其算入朝鲜的历史,又称为南北国时代。
檀君朝鲜是虚构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以及高句丽、百济政权都发源于中原势力。
自先秦以来,朝鲜半岛长期以来都由中国人在统治。
只有由辰韩和弁韩演变而成的新罗才算朝鲜民族真正的祖先,如果没有唐的帮助,新罗也早该在高句丽与百济的斗争中覆灭,也就不会有今日的朝鲜和韩国。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只是浩浩长卷中的微不足道的一笔。
而韩国人羞于承认这段历史,却又眼红中国的历史,急切地想拥有这些历史为自己傍身。
因此,如今的韩国人不承认和中国的关系,却强行把来源于中国的文化、词汇等偷走标榜为韩国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来自于韩国人骨子里的不自信与卑微。
他们并不是不懂历史,正是因为知道历史,才急于抹除历史再造历史。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捍卫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对韩国人说不。
观今且宜古,无古不成今。
这里是愚鉴历史,关注我,下期将从高丽出发带你继续了解韩国的历史。
因为他们没有
啥都没有,只有偷窃来的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