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焦虑,养活了一个暴利行业

念容来看生活 2024-10-26 19:53:16

在三亚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会场里,好几百个穿着白衣服的人坐在地上。他们一会儿伸伸胳膊腿儿,一会儿安静地坐着想事儿,一会儿又哈哈大笑起来。这是个以身心灵疗愈当主题的训练营,讲课的老师是从中国台湾来的,她把头发挽成发髻,看着特别有仙气儿,还很会用生动的话带动台下学员的情绪。她让学员们接下来三天都不吃饭,说是体验“轻断食”,能净化身心。

不过,现场有挺多人偷偷点外卖吃,毕竟三天不吃饭,这可太难了。参加这么一场疗愈,每个人得花一万块钱,这还没算后续的个案咨询费用呢,这就意味着主办团队短短三天至少能赚几百万。现在啊,像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新鲜啦。

根据魔镜平台的统计,“就在 2023 年年底的两个月时间里,跟疗愈经济有关的话题互动量环比增加了 63.43%,能有 1.3 亿次。”

1982 年的硅谷,27 岁的乔布斯请著名摄影师安娜·沃克尔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乔布斯坐在空荡荡的房间中,手里拿着茶盏,进入了冥想的状态。据说,iPhone 就是乔布斯在禅修的时候想到的。

在那个充满活力的硅谷时代,冥想可是个热门的东西,几乎所有有名的 CEO 和投资人,都靠冥想来减轻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焦虑,让大脑更健康。甚至要是你不冥想,都不能算是硅谷圈子里的精英。接下来的几十年,以冥想为代表的身心灵疗愈产业在欧美国家发展得特别快,不光有冥想,还有心理咨询、感官疗愈、旅游疗愈、艺术疗愈等等各种各样的疗愈概念,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不断地冒出来,发展得越来越壮大。

疗愈产业,本质就是提供情绪价值、进行心理疏导,更高层次的呢,是改变人的三观。所有这些,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人们在变化多端的社会里能“心里踏实”。

在 1980 年代的美国,人均 GDP 有 1.44 万美元,外在的物质需求差不多满足了,人们就开始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这就是疗愈产业兴旺起来的根本原因。到了现在,美国有超过 4500 万人练习冥想。

专门搞疗愈产业的公司也在资本市场上特别受欢迎。从 2021 年到 2023 年,美国的 VC 一共给近 180 家心理领域的创业公司投了钱,总额超过 100 亿美元。就在 2023 年上半年,美国就有 5 家心理健康方面的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了。2023 年,咱们中国的人均 GDP 达到了 1.27 万美元,和 1982 年的美国差不多,离世界银行认定的高收入国家就差一点点。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内卷竞争越来越厉害,国人的情绪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这使得:中国人的生命课题开始从“怎么活下去”变成“怎么过得幸福”。根据《2023 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我国得抑郁症的人已经多达 9500 万了,其中 18 岁以下的超过 2800 万,占总数的 30.28%。上海、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山东这六个省,抑郁的患病率都超过 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还显示,2022 年我国焦虑风险的检出率是 15.8%,差不多每 7 个人里就可能有 1 个人有焦虑。除了这些数据,再看看寺庙门口排着长队的年轻人,所谓的“遇到事情不知道咋办,就去求神问佛”,这背后其实也是巨大的精神空虚或者是没办法解决困惑。

中国有 14 亿人,正在朝着高收入国家迈进,大多数老百姓没啥主体宗教信仰,不过又开始关心精神情感方面的事儿了。所以能这么判断:中国的疗愈产业马上就要迎来井喷式发展。要是用八个字来形容这个产业的现状,那就是:红利多多,供应不足。

最先享受到疗愈红利的是心理咨询行业。从 2020 年到现在,我国心理健康这个领域一共完成了 84 起融资,有好多家公司都走到 B 轮或者更后面了,像简单心理、壹心理、壹点灵、昭阳医生、好心情等等,融到的钱从几千万到好几亿都有。

在行业红利的影响下,大量的心理学咨询师也在变得“网红化”。比如说武志红、曾奇峰、李松蔚、陈海贤……这些心理学领域的教授专家都成了百万大 V,不光拓展了服务的范围,还让心理咨询的赚钱方式更多样了。他们离开咨询室,走进直播间,从“老师”变成了“老板”,这可能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里都是特别少见的“心理咨询师经商潮”。不光是那些顶尖的心理学家,中间水平的心理咨询师也在抓住机会成为超级个体。

雨老师(化名)是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的心理学硕士,每天中午 11 点都会在抖音准时直播,主题是帮女性提高认知,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每次直播,他都会先讲点心理学的知识,然后就开始连麦一对一咨询。跟他连麦的粉丝常常会被他的话戳中内心,甚至情绪失控,大哭起来。他赚钱的办法主要是搞课程培训,课程单价将近一万元,每年能赚上千万。能赚上千万,就靠一个手机,这在线下传统的心理咨询室是根本做不到的。

当然,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室也热闹得很。有统计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每天有 1000 多人去咨询,每天的门诊量是 1990 年代的 20 倍。来访者求助的问题不光有心理上的困惑,还有职业规划、亲密关系、原生家庭这些方面的。

现在的中国,心理学已经变得很热门了,在抖音、B 站、小红书这些主流的媒体平台上,心理学常常能单独占一个板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心理学来治愈自己受到的伤害。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等这些心理学大师以前不怎么受人关注的著作,也慢慢成了人们放在床头看的书。大家越来越看重心理学,对它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吸引了好多专业的人进入疗愈产业,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增加了高品质的供给,肯定是个好事。

不过呢,很火的心理咨询还不能说是疗愈产业的全部。2023 年,中国心理咨询的市场规模是 953 亿,看起来好像是个上千亿的市场,可要是放在 14 亿人的基数上,这点儿规模就小得很,远远算不上是“大产业”。心理咨询在整个疗愈产业里,还是属于比较小众的。

在北京努力打拼差不多 10 年的小笑,最近辞职了。之前她在一家挺新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当部门主管,待遇特别好,可她还是坚决地离职了,因为她看准了一个市场机会——颂钵音疗,她觉得这是个很难得的创业好机会。

颂钵音疗(Singing Bowl),就是通过敲“钵”这种乐器,能让人更好地进行冥想,有帮助睡眠、减轻焦虑之类的作用。颂钵音疗的价格,便宜的几百块,贵的能到几万甚至几十万。除了买房、买车、买奢侈品这些,消费市场里单价超过 10 万的产品真没多少,可它还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且愿意花钱。就算客单价从 888 元、3000 元到 5000 元不一样,一家线下颂钵音疗的团队,每个月办几场,也有可能收入超过百万。小笑之所以辞掉高薪工作去搞颂钵音疗,看中的就是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特别强烈,但是市场上高质量的服务团队还很少。”

从气味方面开展的芳香疗愈,从绘画方面开展的曼陀罗疗愈,从占卜方面开展的塔罗疗愈,从水晶方面开展的水晶阵疗愈,从肢体动作方面开展的舞蹈疗愈,从旅游方面开展的旅游疗愈……甚至有的线下剧场会教你从即兴表演方面来进行戏剧疗愈。

著名演员郝蕾就开了戏剧疗愈的工坊,价格从 8800 元到 36800 元都有。不光是上面这些直接提供疗愈服务的公司,疗愈的这股大潮还刮到了传统制造业,为了赶个热闹,好多制造企业也在开发“疗愈+”系列的产品。一张侘寂风专门用来冥想的垫子,能卖到 2280 元;一本用来“清理能量”的感恩日记本,能卖到 51 元;一个印着“零极限清理水杯”的马克杯,能卖到 121 元;好像只要贴上疗愈的标签,消费者就觉得产品的价格能涨好几倍。哪怕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手绘班,加上疗愈的概念之后,原本几百块的客单价能提高到 8000 元。

这真是个啥都能跟疗愈沾边的时代。

一根蜡烛能卖多少钱?估计你都想不到。5888 元。

这是一种叫“魔法蜡烛”的疗愈产品,这种魔法蜡烛通常有好多类型,像招财啦、旺桃花啦、让情侣复合啦等等。在某个网红疗愈师的产品报价里,5888 元的蜡烛只是基础款,增强三倍款要 7888 元,全新古萨满三位一体蜡烛得 8888 元。而且,这个蜡烛不会寄给你,是帮你代点。

据说她会弄一个“魔法阵”,点上蜡烛帮你达成愿望。就这么一个听起来特别不靠谱的疗愈方式,居然有不少人参加。甚至有网友为了能和伴侣复合,前前后后给疗愈师付了 20 万元,最后当然啥效果也没有。这不过是疗愈产业混乱情况的一小部分。

还有学员在疗愈师的鼓动下,买了一只价格几十万的手表,她被说“这个手表必须得买,因为戴在手上,你跟产品经理讲开发需求的时候,底气就足了”。至于钱从哪儿来呢,无非就是找亲戚朋友借,或者不停地办信用卡。

在“钱越花越多”这种逻辑的忽悠下,好多学员都陷入了负债的困境,可讽刺的是,社群的组织者们赚得特别多,还把社群的入门费从 999 元提高到了 2999 元。供给这边门槛低,需求那边盲目相信,一起造成了疗愈市场的混乱。

割韭菜、赚快钱、收智商税,总结这些疗愈公司的手段,能发现一样的规律:先拿心理学、哲学、宗教这些体系里的概念,编出一套能说得通的疗愈理论,接着包装导师的形象、瞎编导师的头衔,通过自媒体大量做矩阵式传播,再弄出阶梯定价的产品,一步步吸引消费者掏钱,最后还弄出带传销性质的金字塔销售体系。

在这套模式里,没有交付的标准,到处都是个人崇拜。从某种程度上说,身心灵疗愈产业和邪教的差别,就差那么一点儿。

疗愈产业的市场规模特别大,不过本质上还是个高度分散的市场,到处都是有个性的中小企业和超级个体,没有哪个巨头能一家独大。再加上市场大、供给分散、门槛又低,这就更决定了必然会有这样一个过程:风气混乱。同时,疗愈产业是个新兴产业,监管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准入的门槛是很低的。所以,这个行业肯定会先乱上一阵子,然后从乱到治、从治到兴,就像吹走沙子才能见到金子一样。

0 阅读:8

念容来看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