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个死囚,马上就要被押往斩首台了。就在将要被斩首的前一个秋季,皇帝竟出人意料地放他回家,还让他秋后再来受死。那这个死囚,到底会不会回来乖乖等着被斩首呢?
也许在咱们眼里,这就好比是从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般的好运气,一个本来应该坐等死亡的人,猛然间拥有了几个月的自在日子,这着实是上天莫大的赏赐。要是一个死刑犯获得了这样的优待,恐怕早就跑得没影儿了,怎么会傻到回来寻死呢?
然而,在公元 630 年的唐朝,有一件让人觉得特别离奇的事儿。那就是 390 个被判了死刑的囚犯,在秋后约定好的日子里,全都回到了刑部,等着被砍头。居然没有一个人趁机逃跑,全都老老实实地等着送死。这事儿在咱们眼里,那可真是太难以置信了。
到底是李世民的威严过于强盛,还是那些死囚们心怀感恩呢?为啥他们宁愿回来受死,都不愿去争取活下去的机会呢?这背后的缘由着实应该让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一场突如其来的回家机会】
630 年,李世民登上皇位已然过去了 4 个年头,正值年富力强、国势昌盛之时。
当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对待死刑案件那是相当慎重。每年被判定为死刑的人数量不多,就拿这一年来说,仅有29人。李世民呢,会亲自对这些案件进行复查核实,就是为了保证判决是公平公正的,不会出现冤枉好人的事儿。
两年后的 632 年年底,死囚的数量稍微有所增多,有 390 人。对一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帝国而言,这数目并不算大。原本这批死囚是定在次年的秋后被处决的。
在翻阅死囚名单的时候,李世民特地前往狱中探望了这些囚犯。他留意到,这些人的眼神里满是绝望,跟外面的人相比,他们着实可怜得很。
一时心一软,李世民决定给那三百九十人一个回家的契机,准许他们在被斩首之前与家人见上一面。不过,这些人得在问斩之时按时自觉地回来受死。
这一突然的决定,把朝中大臣们惊得够呛,也气得不行。他们觉得这简直就是把老虎放回山里,要是这些死囚趁机跑了,那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可就没保障了。于是,大臣们都一个劲儿地劝说李世民改变主意。
然而,李世民心意已决,他一旦开口,那便是难以更改。就这样,在完成登记后,390名死囚确实被准许回家,得以与家人相聚。
【死囚们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
这三百九十名死囚,分布在唐朝的各个地方。其中有穷凶极恶的恶徒,有一时失足犯错的普通百姓,也有一些蒙受冤屈的良善之人。然而,他们都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被判处了死刑,只等年末被斩首示众。
一听说能暂时回家,这些死囚一个个都兴奋到了极点。有的赶忙跪地磕头谢恩,有的激动得嘴巴张张合合,愣是一个字也吐不出来,还有的则是眼泪鼻涕一把抓,哭得稀里哗啦。他们心里明白,这没准就是这辈子能和家人见上最后一面的契机了。
就这样,按照刑部的安排,死囚们陆续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一路奔波,有的耗费一个月之久才抵达家乡,有的则在三五日之内就到了。乡亲们瞅见如同逃死鬼模样的死囚竟然回来了,个个都觉得特别惊讶。
这些年,家里人着实过得艰难。原本家里的主心骨被判处了死刑,一家子一下子没了生活来源。有的家庭支离破碎,有的遭人百般嫌弃。如今亲人意外归来,家里的老老少少都兴奋得不行。
死囚们跟家人过上了平淡的生活。也许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时光了,所以他们不再奢求太多,只盼能好好相伴。能吃上妻子做的普通饭菜,能跟孩子尽情地玩耍,对他们而言,这便是最大的幸福了。
白天的时候,死囚要么到田间去劳作,要么在房前方搭个棚子歇着。到了晚上,便和家人聚在一块儿,说说话,回忆回忆往昔。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毕竟他们心里明白,这般的日子肯定是短暂的。
如今,这般简简单单的日子,成了他们内心最大的渴望。趁着自己还在人世,能多些时间眷恋着家人,于他们而言,这便是莫大的福气了。
【死囚全数准时回来领死】
632 年的冬天悄然离去,633 年的春天如约而至。
很快,和死囚约定的最后期限将至。朝廷内外,众人都等着瞧好戏呢,都觉得这回李世民可要闹笑话了。要是只有一两个死囚不回来,那还勉强能说得过去,可要是全都跑没影了,那李世民这身为皇帝的威严脸面可就保不住了。
谁都没想到,那些死囚竟然全都按时回来报到了,一个逃跑的都没有!
这批死囚从各地动身,有的翻山越岭,有的四处奔走,依照约定好的日子,从各个方位接连抵达长安。他们到官府去登记,表明自己回来了。
看守们仔细地反复核对,确定总共 390 人都已到齐,一个都没落下。这下子,民间的那些传闻自然而然地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这批死囚还真的是每个人都回来了。
看守们把他们又押回了牢房,然后将这情况告知了李世民。李世民大为吃惊,他原本觉得会有人逃跑,哪承想竟然一个不落都回来了,他对这些死囚的守信用实感诧异。
李世民深受感动,当即宣布对他们的死罪予以全部赦免,让其回归社会。这时候,大家都忍不住发问了,这些个死囚明明有机会逃跑,可为啥还一根筋地回来寻死呢,这里头究竟藏着啥隐情?
【逃跑无处可去,只能回来】
咱们在对死囚为啥回来感到疑惑的时候,其实没注意到这么个情况——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压根儿就没地方可逃。
首先,唐朝的户籍制度那是相当完备了。这些个死囚的户口都在当地,要是他们逃跑了,凭借户籍去查找,那很快就能把他们的家人亲戚给找出来。
第二,唐朝拥有一个规模巨大的驿站体系,能够快速地把死囚的相关消息传递到各个地方的官府。不管逃到啥地方,都会被当地官府给盯上。
第三,就算能躲到深山老林里去,可人总得吃饭啊。他得养活整个家族的老老少少,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根本就行不通。
不得不说,死囚要是逃跑了,那肯定会被逮回来。对于他们来讲,回来接受审判,才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起初,这帮死囚在回家之前,都琢磨过逃跑的事儿。可仔细一琢磨,他们明白在当下的实际情况中,这事儿压根儿就没多大可能。要是被逮回来,自己跟家人都得跟着倒霉。
再者说,他们并非真心想要一直逃下去。能够和家人相聚一段时光,这对他们而言已然是老天给予的莫大恩惠。他们不敢有过多不切实际的念头,只盼能平平静静地回来受死,给人生画上句号。
【李世民的心机,一场政治表演】
然而,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这没准儿是李世民和死囚共同上演的一场政治作秀。
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想要让政权更加稳固,就得赶紧提升百姓对他的拥护。他把死囚放回家去,看上去像是施行仁政,实际上就是想笼络人心,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好。
所以呢,这没准儿是他跟死囚定下来的一个约定:你们要是能回来,我就免了你们的死罪;要是不回来,你们全家都得被株连九族。
对于那些死囚而言,回去送死跟让整个家族被灭门有啥不一样呢?那肯定是得选择回来拜见圣明的君主呀!
这纯粹就是一场政治作秀。那些死囚明明清楚后果却还故意回来受死,表面上好像是对皇权的顺从,实际上却是和皇帝达成了一种对彼此都有利的协议。这样一来,皇帝赢得了臣民的拥护,囚犯也能够保住性命,可谓是皆大欢喜。
当然啦,现在要去考证李世民是不是这样威胁过死囚,那可太难了。不过呢,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的可能。毕竟对于一个刚刚建立起帝业的皇帝来讲,稳固自己的政权可要比施行仁政实际和重要得多啦。
【用仁政感化百姓心,李世民功大于过】
甭管李世民的动机纯不纯,反正这次的回家机会,着实成了一段广为流传的美事。这体现出了李世民施行的仁政,就算是对死囚也能怀有宽容和怜悯之心。这一点让人印象极为深刻,也让李世民在百姓心里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想当初,李世民通过弑兄的手段夺取皇位,凭借武力登上了帝王之位,这在民间引起了诸多议论。而此次大规模地将死囚放归,所释放出的积极能量,对于李世民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改善自身形象的契机。
民间那可是议论个不停,好多人都对李世民另眼相待了。在大家心里头,李世民已经算是明君了。而这呢,也正是李世民想要的结果。
那当然了,李世民刚登上皇位的时候,着实面临着民心不太稳的状况。就凭这次释放死囚的这个举动,李世民把政权给稳住了,还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不得不说,他最终确实是达成目的了。
对于一个刚坐上皇位的君主而言,其采用一些政治手段是可以被理解的。况且,李世民在当皇帝的期间造就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繁荣安定的局面,这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可要比他夺权时所犯的过错重要得多了。
咱简单来说,李世民的功绩是超过过错的,对那时的老百姓来讲,能过上舒坦日子那才是实打实的要紧事。就因为李世民造就了太平年月,所以那回让死囚回家的事儿,也就变成了大伙心里头一个挺美的传说。
【结语】
一个死囚,难道还会回来等着被斩首吗?这个听上去颇为荒谬的问题,在李世民当政的时候,却有了肯定的回答。
三百九十名死囚得以回家这件事,既反映出那时政治体制的严谨,也彰显了李世民超高的威望。这在唐代乃是一段为人称道的美事,一直传颂至今。
不过,咱更得好好琢磨琢磨,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那都是无比珍贵的。咱不能就因为一个人犯了罪,就给他的一辈子下了定论。给生命一个重新再来的契机,这才是文明社会该有的善良和大度呢。
在当下的我们看来,宽恕与仁慈同样意义非凡。咱们应该以李世民为榜样,不光是对死囚,对所有人都得有那种豁达的心胸。毕竟生命都是平等且珍贵的。就算经历过困境,也不代表就得丢掉希望。
咱这个社会呀,应该给那些走错路后能悔改的人多一些第二次的机会。不光是在法律方面能宽大些,还得在生活上帮衬他们一把,好让他们能再次融进社会,重新找到生命的价值。
历史就如同一面镜子。唐朝那 390 名死囚的事儿,过了 1300 多年,仍旧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并且期望它可以给当下的人带来启发,使我们懂得宽容,晓得宽恕,能够去理解并接纳生命中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