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来,对以色列军队为什么迟迟没有对加沙发动说好的地面进攻,解读有很多,从经济到政治再到外交方面都有,不过到底是军事行动,最直观的的原因可能就是重大的伤亡,仍以色列政府和军方不得不顾虑。以色列本来人口不多,承受不起太多的人力损失,所以这几天来以色列除了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声援,还在想方设法让武备松弛的军队重新适应高强度的城市巷战。
(以军坦克)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为解决这个问题,在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的一个基地,军方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绰号“小加沙”的巴勒斯坦城市复制品,也可以理解为有巴勒斯坦特色的训练基地,据称足足有600座建筑,以军部队将在这里接受如何在狭窄的街道和建筑物,以及错综复杂的地道中作战。从这个动作来看,似乎以军对加沙发起地面进攻迫在眉睫了。
(《华尔街时报》相关报道)
有意思的是,《华尔街日报》还描述了以军的训练过程。10月25日,参加训练的以军士兵从城镇边缘出发,演练如何从沙漠进入村庄,他们在有阿拉伯特色的白色房屋和清真寺,以及更有“阿拉伯特色”的投掷石块的“巴勒斯坦人”中穿过,一边与“哈马斯武装分子”交火,一边练习将受伤的战友送出“战场”。同时《华尔街日报》还无不带有暗示地提到,远处天空还在掠过哈马斯发射的火箭弹,也为这个“战场”增加了一些真正的火药味。
(正在训练的以军士兵)
其实以军这种训练模式并不少见,不少国家的军队都会以本国或主要假想敌的城市环境作为蓝本,重建一个或多个很相似的建筑群,让军队提前熟悉可能要作战的环境,并演练一些比较具体的巷战战术。比如美军曾在内华达的沙漠中,按照伊拉克的城市风格和建筑样式修建过训练基地,据称海豹六队和绿色贝雷帽等特种部队都在这里接受过训练,后来这里还成了美国一些伊拉克战争题材电影的取景地,可见还原度之高。
只不过这种训练方式成本比较高,难度也不小,一般只是针对特种部队或海军陆战队这种比较精锐的部队。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来看,并没有提到接受训练的以军到底是普通步兵部队还是特种部队,如果只是一般的预备役步兵部队,这一座训练基地可不够用。
(其实以军应该练习在废墟里作战,因为加沙已经快被炸平了)
之所以说以军这个训练是故技重施,是因为早在四十多年前以色列军方就这么干过,而且效果很不错。1976年6月,以军突击队长途奔袭4000公里,突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以2名人质死亡和突击队队长阵亡为代价,解救103名以色列人质。而这次堪称奇迹的行动之所以成功,关键是承建恩德培机场航站楼的以色列建筑商把设计图交给军方,军方得以在几天内按原比例复制部分航站楼,让突击队训练并提前熟悉建筑内部构造。
值得一提的是,唯一的阵亡者,30岁的以军突击队队长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中校,是现任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亲生兄长。
(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中校(中))
这一次行动证明的不止是以军特种部队的战斗力,也证明了这种训练方式的效果。实际上,不止这个模仿巴勒斯坦风格的“小加沙”,以色列军方建立的类似训练基地至少还有一个模仿黎巴嫩城市风格的,明显是为了将来对付黎巴嫩真主党。
但这种训练方式对现在的以色列军队是不是真有效,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因为要降低巷战中的伤亡可不是严谨全面的训练就可以了,更重要的因素是人。《华尔街日报》报道,不少刚被召回的以军预备役军人还没有摆脱之前生活的痕迹,比如有的男兵留着长发,女兵还有美甲......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半个月前他们还是平民,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他们变成合格的士兵,难度太大。
(打仗不是有人就可以的)
实际上这也是之前就有舆论指出的问题,认为以色列上次比较大规模的地面军事行动还是十几年前对黎巴嫩的“七月战争”,这么多年来以军都没有大规模正面战场的交战经验。若是不经周密训练和准备,就让这些没打过仗的、脱离平民生活才十几天的士兵进入加沙,与仇视以色列人的哈马斯作战,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色列最大的问题,是承平十多年造成的整体松散懈怠和轻敌情绪严重,这可不是几座逼真的训练场地就能解决的。以色列政府和军方如果真的要为10月7日的突袭“雪耻”恐怕只有两条路,一个是认真整备军力,用一年以上的时间重新训练和武装军队,就像俄罗斯现在干的那样,而另一个,就是把美国也拖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