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根,被一个反复无常的叛将,给掘了

喵呜小可爱 2024-11-26 11:04:07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唐军和回纥联手,歼灭了史朝义八万大军,成功收复洛阳,至此,两都归附,除了叛军占据的河北外,安史之乱大体上被平定了。

叛乱既定,剩下的就是论功行赏了。

洛阳收复后,仆固怀恩被封为大宁郡王、镇北大都护,地位已经超过了另外两位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

但对于仆固怀恩来说,封赏虽然荣耀,但心里始终有一种狡兔死走狗烹的不祥预感。

毕竟从叛乱开始,朝廷对这帮武将的不信任和防备就日渐加深了。

郭子仪功劳大吧?直接被废而不用,李光弼居功至伟吧?但却在鱼朝恩的谗言下去职,这才有了仆固怀恩担任朔方节度使一职。

所以仆固怀恩也非常担忧自己功高盖主,下场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如何保全自己的富贵呢?仆固怀恩想了一个办法,既然叛军还占据在河北,那就接受投降,然后继续留着让他们闹腾,只要河北不安定,朝廷才会需要他。

另一方面,自己主动接受河北叛军的投降,也可以让这帮叛将对自己感恩戴德,互为依托。

一句话,仆固怀恩他就是要养寇自重。

将领要养寇自重,唐代宗肯答应吗?

说实话,由不得他不答应,此时仆固怀恩手握兵权,是前线平叛大军的主帅,万一和叛军勾结,以大唐现在残破的国力,可没法再一次平叛了,对于他的请求,唐代宗没有太多犹豫,只能选择同意。

如此一来,一帮叛军摇身一变,和曾经的死对头同朝称臣,比如田承嗣。

01

田承嗣是安禄山麾下的将领,安史之乱被提拔后镇守颍川,安禄山被弑杀后,安庆绪上位。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一年,朝廷已经度过了初期的手忙脚乱,开始对叛军进行合围,安庆绪见大事不妙,脚底抹油放弃了洛阳跑了。

田承嗣一看叛军要不行了,直接带着颍川投了朝廷。

只是没想到逃走的安庆绪居然在邺城在此立足,唐军却在唐肃宗的乱操作下,有点力不从心,田承嗣选择复叛,投靠了安庆绪。

安庆绪也没得意多久,很快就被史思明弑杀,田承嗣又归顺史思明。

史思明死后,田承嗣又跟着史朝义叛乱,如此朝三暮四,一般人肯定不敢重用,但谁让田承嗣有兵马呢?哪怕他左右摇摆,但在乱世里,谁还顾得上忠心?安禄山和史思明不也是叛臣吗?

投靠史朝义后,田承嗣看叛军日薄西山,又动起了心思。

只是如今叛军势颓,此刻投降,怕不是有点晚,如何能换取更大的筹码呢?田承嗣选来选去,就盯上了史朝义。

此时的史朝义正和他一起困守在莫州,眼看就要支撑不了多久了,田承嗣就诓骗了史朝义,让他突围前往幽州寻求援兵,自己则继续坚守莫州。

虽说史朝义有些怀疑,但眼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干脆赌一把。

史朝义成功突围后前往幽州,没想到田承嗣将史朝义母亲在内的数十口人连同莫州一同献给了朝廷,完成了自己利益最大化。

而后史朝义自杀,叛军余部投降,在仆固怀恩建议下,田承嗣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李宝臣担任成德军节度使、李怀仙担任卢龙节度使、薛嵩担任昭义节度使。

02

就在仆固怀恩耍着小心思的时候,另一位功臣郭子仪却上奏,要求朝廷削藩,并且主动要求朝廷裁撤自己的河中节度使。

对于郭子仪如此识大体,朝廷还是非常欣赏的。

但问题藩镇可不是那么好削的,一方面,安史之乱刚平方就裁撤藩镇,这种卸磨杀驴之感未免有些过于明显,而且,朝廷还打算利用这帮藩镇镇压契丹这个外患呢。

另一方面,唐代宗的注意力都放在皇位的稳固上,对于削藩,暂时还不迫切。

虽说唐代宗是大唐开国百年以来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但他的接位,可不是那么顺利的。

当初唐肃宗刚刚驾崩,张皇后就暗中召见越王李系入宫,打算拥立李系为帝,要不是宦官李辅国、程元振软禁了张皇后和李系,唐代宗怕不是那么顺利继位。

而李辅国、程元振仗着拥立之功开始擅权,不少地方节度使甚至都是李辅国任命的,朝廷内外都是李辅国的党羽。

为此,唐代宗只能和程元振结盟,除掉了李辅国,这才开始站稳了脚跟。

但唐代宗还没开心多久,东南赋税之地又爆发了袁晁之乱,这边李光弼刚平定,仆固怀恩又勾结回纥和吐蕃人,打算灭了大唐。

回纥和吐蕃,加上朔方军,这可要了唐代宗的老命,这次,又是靠郭子仪力挽狂澜才得以拯救大唐。

而后唐代宗的注意力都放在仆固怀恩身上,对于河北藩镇的态度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只是这么一来,就给了田承嗣扩充实力的机会。

仆固怀恩第一次叛乱的时候,田承嗣就无视朝廷勤王诏令,选择作壁上观,见朝廷没有怪罪后,开始了一系列小动作。

先是截留朝廷的赋税以自用,后大肆扩军,仅仅几年,魏博军的兵力就扩充到了十万人。

而后田承嗣又在这十万人挑选精锐组成自己的亲卫军,也就是牙兵,开启藩镇自建牙兵的滥觞。

其他人看田承嗣这么做后,也有样学样,大肆扩兵,而此时的唐代宗注意力都在仆固怀恩身上,只能默认他们的恣意妄为。

03

永泰元年(765年),仆固怀恩再次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等部侵犯,途中暴死于鸣沙军中。

仆固怀恩一死,联军群龙无首,各自散去,外患既除,唐代宗的目光放在了河北藩镇上面。

如今河北藩镇实力已远超初期,贸然削藩,势必联合起来反叛,最好的办法,就是各个击破。

大历八年(773年),昭义节度使薛嵩病死,其十二岁的儿子薛平被部将拥立为帅。

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如何能控制一帮骄兵悍将?薛平先是假意同意,但很快就把职位让给叔父薛崿,自己则带着父亲的灵柩“逃归乡里”。

薛平居然“逃”走,可想而知,这个位置就是个烫手山芋。

本来是朝廷该安排的职位,现在却成了世袭,朝廷也是无可奈何,捏着鼻子认了。

然而唐代宗认可不代表其他人可,比如田承嗣,早就垂涎昭义节度使位置了,他打算趁乱,谋取更多的富贵。

但自己贸然出兵,朝廷必然趁乱攻打自己,如何能安稳准备呢?只能迷惑朝廷了。

同年,田承嗣上表,要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为“四圣”,并且要求朝廷赐予宰相的官职。

为安史父子立祠,无异于在打朝廷的脸,朝廷自然不肯答应。

田承嗣也知道,他本就打算以退为进,立“四圣”为假,求相为真,毕竟朝廷不能也不会连续拒绝这两次。

事实上也如田承嗣所料,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被朝廷制止了,但很快,朝廷就“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

不仅如此,田承嗣还要朝廷赐婚,要求朝廷赐公主给而自己儿子田华。

对于这个要求,唐代宗也同意。

在外人看来,田承嗣这是想通了,要和朝廷和解了,但很快,田承嗣就告诉了大家他的真实用意。

大历十年(775年),昭义军内乱,昭义兵马使裴志清居然赶走了昭义留后薛崿,然后率众投降田承嗣。

田承嗣则立即出兵拿下了相州,后又拿下了卫州、洺州等地。

很显然,这件事的背后就是田承嗣搞的鬼,而他和朝廷眉来眼去,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唐代宗一不小心,着了田承嗣的缓兵之计。

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进行兼并,这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只是唐代宗有心平叛,奈何兵力不足,只能依靠藩镇来制衡了:

(唐代宗)命河东、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阳、泽潞诸道发兵前临魏博

04

九个节度使联兵攻打,光气势上就压田承嗣一头,但联军也不是傻子,也不肯白白被朝廷当枪使,真正出力的也就是幽州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和淄青节度使,毕竟拿下魏博,就可以瓜分魏博的土地。

田承嗣毕竟只有一镇之地,三方被围后,被困于老巢魏州,如果没有意外,兵败就在眼前。

但田承嗣从不是坐以待毙之人,要不然也不会多次改换门庭。

联军虽然势大,但毕竟不是铁板一块,完全可以操作,很快,田承嗣就找到了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派来的使者。

原来开战之初,李正己就派使者劝降,但被田承嗣扣下。

如今局势危机,使者正好用得上,将使者放出来后,田承嗣将魏博的地图、户册都送给他,并表示自己已经老了,儿子们也不成器,自己死后,魏博就送给李正己了。

不仅如此,田承嗣不顾脸面,又是给使者磕头又是对李正己的画像顶礼膜拜,做足了戏。

使者回去后,将田承嗣的一言一行都告诉了李正己。

李正己一听,自己不出兵就可以拿下魏博,干嘛和他们一起进攻后平分?

这么一来,田承嗣的压力少了不少。

另一方面,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和朝廷之间也矛盾频频,原来朝廷看到李宝臣主动出兵后,就派宦官马承倩进行慰劳,本来李宝臣就看宦官不爽,但毕竟是朝廷使者,好好接待一番不说,还送了一百匹绸缎。

但这个马承倩太坏事,仗着朝廷的威严,认为李宝臣送礼太少,是故意怠慢自己,当着李宝臣的面,将绸缎仍在外面。

李宝臣就是脾气再好,也扛不住宦官的侮辱,索性出工不出力。

而恰好,这些恩怨又被田承嗣得知,又给了他分化的机会。

李宝臣本是范阳人,对于幽州这块地非常渴望,田承嗣就抓住这一点,命人在石头上刻上谶语:“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

然后将这块石头埋在范阳境内,又命人散布流言,说范阳有王气。

不久,范阳挖出这块石头,田承嗣借机表示,自己愿意当马前卒,和他一起进攻幽州,拿下后,都归他。

李宝臣一听,这不是和谶语一模一样么,当即同意,并商量让李宝臣趁机偷袭。

李宝臣和幽州节度使朱滔从未见过面,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田承嗣就出了一个主意,让李宝臣出面,说朱滔容颜俊伟,如天神一般,让他送一副自画像来瞻仰。

朱滔受到夸赞后很是高兴,当即命人画了一副送给他。

李宝臣得到画像后,让诸将观赏,记下朱滔长相,时机成熟后,就派了两千精骑,直扑朱滔营地。

双方本是盟友,哪里知道李宝臣会突然袭击,措手不及下,朱滔靠换了衣服才得以逃走。

虽然没能杀死朱滔,但田承嗣成功让两军交恶。

05

得知李宝臣主动出击,田承嗣开心的都要跳了起来,然后表示,自己有事,围攻这事结束,另外在告诉他一个秘密,所有的谶语,都是自己伪造的。

这番话,让李宝臣又怒又羞愧,可惜自己中了田承嗣的离间计,现在他的对手不是田承嗣,而是愤怒的朱滔。

成德、幽州和淄青这三个主力都无力围攻田承嗣,田承嗣也明白,自己见好就收,当即派人上奏朝廷,痛陈悔改。

唐代宗也明白,现在无力围剿田承嗣了,只能借坡下驴,赦免了田承嗣之罪。

虽说朝廷的尊严保住了,但薛嵩的地盘却直接被田承嗣吞并了,丢了面子赚了实利,田承嗣这波不亏。

当然,你以为田承嗣就这么老实了?

不不,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宋节度使留后田神玉病逝,田承嗣再度浑水摸鱼,事后又来一次痛改前非的奏疏,把朝廷玩的团团转,唐代宗拿他是真的没有办法。

很显然,田承嗣就是趁着朝廷势微,为自己家族赚取最大的利益,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相当出色。

大历十四年(779年),折腾一辈子的田承嗣终于死了,死后位置没有交给自己十一个儿子里的任何一个,而是交给侄子田悦,很显然,他非常认可田悦的能力,毕竟乱世没有能力,下场只能是被兼并。

而田承嗣这番折腾,也开启了藩镇家天下的权力传承,朝廷再也无力管辖这里。

有唐一代,田氏在魏博镇传承了六代人,前后长达六十余年,是大唐藩镇家天下传承最长也是最久的一家。

不仅如此,田承嗣的折腾,成为安史之乱后,开启藩镇首次和朝廷的公开对抗的先例,而朝廷的软弱和妥协,也让其他藩镇看出了朝廷的虚实,并借此与朝廷的对抗,可以说,藩镇的独立,始于田承嗣,并且深刻影响了此后百年的历史格局。

而后几位唐帝削藩,却始终撼动不了河朔三镇的半独立的地位,更成为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心腹之患,而大唐,也最终亡于藩镇之乱。

换句话说,大唐的根,早在这个时候,就被田承嗣给掘了,没有他的折腾,中唐之后就不会出现如此频繁的藩镇割据问题,这么一来,大唐余下的日子,只能修修补补,靠藩镇制衡藩镇,当藩镇兼并成为主流的时候,朝廷就彻底沦为吉祥物。

5 阅读: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