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他曾是个叛逆少年,曾拒绝了清华的保送,又被美国视为第二个钱学森。
当年,他想要回国,美国却放出狠话:“不能让李柘远成第二个钱学森,不惜一切代价留住他”,道出了中美科技竞争的激烈与焦灼。
这个被美国比作钱学森的李柘远,到底是什么来头?他后来究竟是为祖国效力?还是投向了美国的怀抱呢?

李柘远少年时,并没有展现出过人的天赋,相反却是个问题少年。
1991年,他出生于山东的一个普通家庭。
小时候的他,日子过得简单而温馨,父母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尽力给了他一个稳定的童年。
可惜好景不长,9岁那年,父母婚姻走到尽头,离婚的阴影深深地留在了这个敏感的孩子心里。
母亲带着他离开山东,来到福建厦门,试图开启新生活。然而,环境的骤变加上父爱的缺失,让李柘远一度迷失方向。

在厦门的学校里,他从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变成了老师眼中的“刺头”。
成绩下滑,性格叛逆,甚至连母亲都有些束手无策。那时的他,或许自己都没想到,未来的路会通向何方。
可生活总有转机,母亲不愿放弃,决定把他送到乡下的外公家。这一步,看似无奈,却成了他命运的拐点。
外公是位退休教师,阅历丰富,教育方法却温和得像春风。
他没急着责备这个“问题少年”,而是带他走进田野,指着劳作的农民说:“他们弯着腰干活,不喊累,因为知道这是为了啥。你读书也一样,得有目标。”

这话虽朴实,却像种子一样扎进了李柘远心里。外公还常和他一起读钱学森、邓稼先的传记,那些为国奉献的故事,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远不止于个人得失。
农村的日子清苦,但简单的生活和外公的陪伴,慢慢唤醒了李柘远的求知欲。
他开始发奋读书,成绩像坐了火箭般蹿升。到了高中,他已是学校里的顶尖学生,2008年甚至拿到了保送清华大学的资格。
可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顺理成章留在国内时,他却抛出一句:“我想去耶鲁。”
这决定让周围人瞠目结舌,毕竟耶鲁大学在福建招生几乎是天方夜谭。可他偏偏不信命,埋头苦学,终于在2009年收到录取通知,成为耶鲁在福建的第一位本科生。

耶鲁的校园里,李柘远如鱼得水。他不仅学业拔尖,还展现出超强的适应力和创新思维。
2013年毕业后,他进入华尔街高盛,年薪百万美元,24岁的年纪就站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高度。但对他来说,这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美国拉拢,诱惑难挡李柘远的光芒并未在华尔街止步。工作几年后,他选择进入哈佛商学院深造,这一步再次让他的才华闪耀在更广阔的舞台上。
在哈佛,他的洞察力、领导力让导师们刮目相看。有位教授曾在私下感叹:“这孩子要是走了,对美国是多大的损失啊!”
这话传开后,美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意识到,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随着2020年毕业临近,李柘远的去向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美国多家顶尖公司开出天价年薪,有人甚至爆料,耶鲁校长亲自出面,许诺1200万美元的条件,只求他留下。

这些数字听起来夸张,但在科技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却不难理解。
美国深知,钱学森当年的回国,直接推动了中国导弹和航天技术的腾飞。如今,李柘远的潜力让他们嗅到了同样的“威胁”。不能让他成第二个钱学森”,成了他们挽留他的口号。
想想看吧,千万美元的年薪,优越的生活条件,还有世界顶级资源的支持,这对任何人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美国人笃定,这样的筹码足够打动一个年轻人。
可他们忘了,李柘远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他在美国待了那么多年,却从没丢掉外公教他的那份信念——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自己拿了多少,而在于为谁付出了多少。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柘远沉默了。他脑海里闪过钱学森的身影,想起那位老科学家当年也面临过相似的选择。
钱学森放弃了美国的舒适,回国时甚至连行李都带不全,可他却说:“我回来,是为了让中国人站得更直。”这股力量,像火炬一样,点燃了李柘远心中的答案。
归国筑梦,赤子担当2020年,当美国还在为如何留住他绞尽脑汁时,李柘远却悄悄收拾行囊,登上了回国的飞机。他放弃了千万年薪,回到中国创立了自己的品牌“LEO”。这家公司专注用户体验,推出的产品很快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更难得的是,他没让自己停留在商业成功的层面,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回国后不久,他设立了“教育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追梦。2022年,他又和清华大学联手,启动了LEO教育技术项目,希望用科技改变中国的教育生态。
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世界经济论坛甚至授予他“全球杰出青年”的称号。可对他来说,这些头衔远不如看到祖国一点点变强来得重要。
据说,受他影响,至少有300多名海外学子陆续回国,加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这股回流潮,让人不禁感慨:一个人的决定,有时真能带动一群人的觉醒。
而美国那句“不惜一切代价留住他”,如今听来,更像是一种无力的叹息。
回过头看,李柘远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从山东的普通少年,到厦门的叛逆小子,再到耶鲁的精英学子,最后成为回国创业的实干家,他的经历像一部励志大片。可这部片子的内核,却不是个人奋斗的俗套,而是家国情怀的厚重。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站得多高,而是为谁站着。
如果是你,面对那样的诱惑,能不能像他一样转身离开?或许,答案藏在每个人的心底,等着被唤醒。
参考资料
海峡导报:福建一高中生,拒绝保送清华。18岁进入耶鲁、25岁获得哈佛学位,随后拒绝美国高薪,回国后写下一本学习“宝典”帮助无数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