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1年,我国乒乓球代表团参加了世锦赛,随后,在这一年的4月份,美国乒乓球队前来中国访华,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在来到中国之前,这些美国人十分怕死,可是之后心里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走的时候更是万分不舍。这是怎么回事呢?
1971年3月,一名19岁美国乒乓球选手不小心上错车,引发了蝴蝶效应,促使毛泽东改变决定,开启了已关闭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大门,被传为中外建交史上的佳话。
1971年3月28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开幕,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于21日提前到达东京。
实际上,在这次锦标赛上,美国队员就对中国队员一直很热情,不仅主动打招呼,还表现的十分亲切,在3月30日,我国代表团团长宋中在大厅和美国代表团团长相遇了,本来宋中只是想要礼貌性的打个招呼,没想到美国团长斯廷霍文竟然直接和他聊起天来,还告诉宋中美国将不再限制美国人前去中国旅行。两人说着说着忍不住笑了起来。
实际上,在这次来日本之前,我国队员曾经约定过,不会主动和美国人往来。可是赛程过半的一天,中国队员乘坐专属车辆准备赶往体育馆,就在司机刚想关上车门之时,突然,一名美国选手跳上了车。不速之客的到来让车内的中国队员很好奇,大家互相看了看,谁也没说话。
发现上错了车,美国队员有些尴尬,转身走向车门似乎想下去。正犹豫间,司机已关闭车门,启动了车辆。美国队员只好停下来,有些不安地站在那里。
庄则栋
从这位美国队员上车后的大约10分钟内,车内没有一个人说话,沉闷的气氛让庄则栋内心很不平静。
庄则栋时年30岁,已连续3次荣获世界冠军,是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他当时想,出国前总理和大家说过,要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大家都是运动员,既然人家上来了,我们得表现出礼仪之邦应有的礼节才对啊。
庄则栋鼓起勇气走到美国队员面前,大方地伸出手,在翻译的帮助下与他交谈起来。交谈得知,该美国队员叫科恩,19岁,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科恩为上错车表示歉意,并感谢庄则栋打破尴尬气氛,主动和自己交流,二人交谈甚欢。临下车时,庄则栋热情地送给科恩一块杭州织锦留作纪念。科恩本来也想在自己包里找点什么做回礼,可惜没能找到。后来大家一起下车,车一到体育馆,敏感的记者看到中美队员一起下车,都大为惊讶——中美运动员在两国尚未建交时同乘一辆车,无疑是极具轰动效应的新闻。记者们纷纷围了上来,庄则栋和科恩立马成为现场的焦点。
此情此景让中国代表团领导有些紧张,副团长宋中找到庄则栋,让他不要再与美国队员来往,安心打好比赛。
可谁知第二天,科恩竟然早早等在了中国队必经之地,他赶来送给庄则栋一件运动衫作为回礼。为示郑重,科恩特意在运动衫上别了一枚美国纪念章,并向庄则栋解释了其含义。
简短的见面中,科恩问了庄则栋一句很重要的话:“你们邀请了许多国家运动员访问中国,我们美国运动员能不能去?”
庄则栋和科恩
二人的交往被记者拍了照片登了报。第三天,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哈里森干脆直接到中国队驻地求见,表示这两天被中美运动员的友谊所感染,因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中国在这次比赛后能否邀请美国运动员访问中国?
美国代表团的要求不是小事,中国代表团马上向乒乓球队领导汇报,领导当夜将情况上报到北京,于次日告诉哈里森等待上面的回复。
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对这个问题很重视,经过研究,他们向周恩来总理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目前邀请美国队访华的时机还不成熟。周总理已经批示了“拟同意”,毛泽东随后也做出了批示。
本来这件事到了这里已经定下来了,我国不会邀请美国运动员访华,可是毛泽东很快又得到消息,这个消息就是之前宋中听说过的,美国取消了前来中国旅行的限制,只要是正当目的就可以。而一个月之前,尼克松也已经做好了和中国对话的准备,白宫还曾表示过,希望中美双方互惠互利。
毛泽东认为,现如今恰好是中美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周总理也有这种想法,或许之前大家觉得不邀请美国人访华是正确的决定,可是国际形势变化太快,美国对中国也表现的十分友好,中国的回复必须考虑全面,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突然意识到,现在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要时机。
吴旭君
1971年4月6日晚上,毛泽东已经吃了安眠药准备睡觉。到晚上11点多,毛泽东困极了,坐在床边似乎想睡,却又不愿意躺下,低着头在想着什么。吴旭君就坐在主席对面,趁着这空当抓紧时间吃饭。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毛泽东的大脑像一台不知停歇的机器,从白天到黑夜,一直在思考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事务。如果不吃安眠药,他的大脑根本停不下来,也睡不着。所以毛泽东的安眠药是特制的,药劲非常大。曾有卫士吃过一片后昏睡十几个小时。
突然,毛泽东开始说话了——困极状态下的话肯定说得不清楚——吴旭君听了半天才听明白,毛泽东让她给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打电话,说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吴旭君不敢相信,白天刚把不邀请的报告送走,总理和主席都圈阅了那就是不同意让美国队来,现在突然改变主意,推翻白天的报告,这怎么可能呢?毛泽东告诉过她,他吃了安眠药以后讲的话都不作数。那现在也吃过了药,这些话算不算呢?
吴旭君想,如果执行了这个可能不作数的指示,极有可能引发后面一连串的错误,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到那时就不好补救了。吴旭君决定再等等,看看毛泽东是困极状态下的自言自语,还是确实打定了主意。吴旭君就继续假装吃饭,内心却焦急地等待着毛泽东再次主动说话。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勉强地抬起头,使劲睁开眼睛看着吴旭君说:“小吴,你怎么还在这里吃呀?我叫你办的事怎么不去办呢?”
吴旭君
吴旭君挺高兴,想这下好了,毛泽东主动说话了。她大声问道:“主席,您刚才说了什么了,我光顾着吃饭没听清楚,您再说一遍吧。”毛泽东又慢吞吞、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刚才交代的事对吴旭君说了一遍。吴旭君问:“您现在吃了药了,这话算数吗?”毛泽东大手一挥:“算,赶快去办,再晚就不及了。”
直到这时吴旭君才意识到,毛泽东确实决定邀请美国队乒乓球队访华。她立刻按毛泽东指示给王海容副部长打了电话,王海容副部长又迅速向总理作了汇报,总理又连夜给在日本的中国代表团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将主席的决定转告美国队。
就这样,毛泽东决定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宋中得到消息后,立刻和美国取得联系,确定前来中国的人数和时间,尼克松得知消息后,立刻致电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并提出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必须去北京。
两个普通运动员的两次交往,一个只有2.5克重的乒乓球,波澜不惊地开启了中美两国关闭了22年之久的大门,成为划时代的壮举。
可是这时候美国队员们的情绪却有些不同。在美国队员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有些人无比兴奋,但有些人却充满了顾虑,只不过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去往北京之前,他们要给家人打电话,可是却有一股悲壮的气氛飘散在空气中,队员博根更是在电话中和妻子做了最后的交代,如果自己出了什么事,就把自己没有写好的文稿收起来,之后等孩子长大后交给他们。
4月10日,美国15名乒乓球运动员来到了北京,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几名美国记者,在下飞机之前,这些人似乎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可是下了飞机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周总理前去接见了这些人,而他们在中国的这段时间分别在北京、上海等地区旅游,不仅去了长城,还参观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场所。4天后,总理又亲自接见了这批美国客人。之后我国还为两国队员举办了友谊赛,总之运动员们每天的行程都被安排得非常满,等到离开的时间到了时,美国运动员们早已对中国有了感情,甚至还有些依依不舍。
4月17日,美国客人结束访问,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踏上回国航班。第二天,尼克松总统迫不及待地在白宫召见了代表团团长,请他详细讲述了在华见闻。
8个月后,1972年2月,尼克松终于实现夙愿,在两国尚未建交时悄悄来到中国。毛泽东、周总理亲切会见了他。2月28日,中美双方发表了象征两国正式建交的第一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自此开启了新篇章。
不过,以“乒乓外交”开启的中美交往,并未以尼克松总统访华结束。应美国乒乓球队邀请,4月12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16人搭乘“友谊号”专机,抵达美国美国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底特律。代表团团长不是别人,正是开启中美两国交往的第一人——庄则栋,让庄则栋任团长,也是周总理亲自指定的。
在美国,中国的乒乓球代表队同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然,和美国人来中国一样,中国在美国受到的震撼以及对世界观的冲击也是巨大的。美国的发达是当时的中国无法想象的,道光八年(1828年)美国就已经有火车了,同治九年(1870年)美国的火车已经东西贯通,并且摩天大楼也开始逐步建设。当时的中国还在大清朝,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汽车为何物。所以,当时的中美差距的确是巨大的,再加上双方互相敌视封锁,从不互通有无,导致双方对彼此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后,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毛泽东语录开始在美国出现,并且在美国的青年中风靡了好一段时间。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美国进行友好访问18天,把友谊的种子撒播到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每一个角落。
庄则栋后来感慨说:“我打球只从台子这边到那边,还不时地下网、出界,而毛主席却从地球这边打到了地球那边,用小球推动‘大球’,打开了世界的格局。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