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画像
文|赵立波
至元二年(1265)的一天,高丽人赵彝受到了大元帝国忽必烈的接见,在谈话中,赵彝向忽必烈谏言说:“汉唐以来日本通使中国。可择使者出使日本,令其来朝”。这段话暗合了忽必烈许久的万国来朝的心理,自从其祖父铁骑扫遍欧洲之后。如何在某种程度继续超越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一块心病。
第二年的八月,忽必烈就委任兵部侍郎等高级别官员带着国书出使日本,在高丽护送官的建议下,未能进入日本国境。直到两年再次派出使节到达日本后,竟然被日本扣留数月,最终无功而返。
忽必烈藩邸旧臣,负责高丽事务的赵良弼见此情况,于是主动请缨要前去日本。忽必烈见其年老衰迈,开始不同意他去,在赵良弼的强烈要求下,最终忽必烈下令派出三千士兵做其护卫。赵良弼坚决推辞最终只带来二十四人前往。到达日本后,赵良弼没见到日本国王反被扣押在一个小岛。直到至元十年(1273)才被放回元朝。
元朝版图
赵良弼回国后,忽必烈打算对日本用兵向其多次征询,而赵良弼的意见是相反:“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此外赵良弼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有行船渡海问题,海上风浪不可预测。最后强烈建议忽必烈不要出征,血液流淌着对战争通透的忽必烈对此意见并不认同。
一年后的三月,忽必烈正式下达出战命令。出动一万五千人,大小船只九百艘,东渡大海征讨日本。由于海战缺乏经验,在指挥和协调不顺加之缺乏作战补给,取得一定进展后,元军便撤退回国。《元史》
这次算是忽必烈对日本作战的一次试水,当时元朝正集中全部兵力对南宋进行攻打。直到七年后(1280),本来已经不打算攻打日本的忽必烈听说五年前派出的礼部侍郎杜世忠等被日本杀死后,不由得勃然大怒,可以说,让忽必烈决心第二次发动战争是日本咎由自取。同年三月忽必烈正式部署对日出兵计划,决定忻都、洪茶丘率领四万人,范文虎等率领江南并十万联合作战。
征伐日本场景
在出征前夕,忽必烈对主帅范文虎说:“朕闻汉人言,取人家国,欲得百姓土地,若尽杀百姓,徒得地何用。又有一事,朕实优之,恐卿辈不和耳。”这段话表达了忽必烈的两个重点,一是不得滥杀无辜,第二各路出征人马要团结一致。到了七月,两路军队先后抵达日本鹰岛、平户岛一带,但行省官员商议如何进攻太宰府时发生严重分歧,果然发生了忽必烈行前的担心。由于彼此争论,元军在鹰岛、平户岛一带“逗留不进”,整个一个月,一直未做有效进攻,错失了最佳战机。
八月的一天夜间,飓风大作,虽然舰船捆绑在一起,对于飓风来说无非几片树叶,元军因舰船损毁和倾覆坠海溺死,只有少部分人事先筑垒平户岛,隔五十步停泊战舰,以避风涛触击,才保全了一些船只。几天后,范文虎等人准备好船只想要逃回,参政张禧反对说:“士卒溺死者半,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不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范文虎却说:“回朝问罪,也都是我承担罪过。”结果错失最后希望。
在主帅逃跑后,十万多士兵被遗弃在原地,很快被日本全面击溃,包括梦归人、高丽人统统被杀,江南新归附的士兵也被抓去做了努力。《元史卷十一》
在忽必烈对外征伐中,对日用兵是一生失败最惨的一个军事经历,虽然后来打算第三次征伐,在群臣反对下最终作罢。
至元二十一年(1284),忽必烈听说日本佛教十分兴盛,于是命令江西行省参政王积翁带着几名和尚再度出使日本,结果被不愿去日本的同行人所杀。二年后,忽必烈在怒火消去后,最终下发旨意说:“日本孤远岛屿,重困民力,今交趾犯边,宜置日本,专事交趾”,就这样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计划全面结束。
忽必烈画像
后人多将元军征伐日本的失败归结于飓风等气象原因,但是如果两军在协调作战时,同心合力,快速攻打,以当时元朝的实力,发动一次奔袭作战取胜完全可能。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彼此扯皮,在一个月之间未能进行有效攻打,如忽必烈在军队出征前的担心那样,最终由于分歧,导致拖延,而等来了一场飓风,最终而导致整体溃散。
范文虎等诸将回到京师后因遗弃兵士而最终获罪,反对撤退的张禧被赦免。忽必烈还因征讨日本丧师无功而大发雷霆,要全部罢免参与征战的所有将官。最终忽必烈将战略转向占城、安南、缅甸、爪哇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