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之力打造末日工程,主席亲自规划!三线工程最后为何浪费了?

昊昊聊趣事 2025-01-25 03:00:17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49年,洪亮湘音传遍世界各地,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雄狮觉醒,中国人从过去百年的屈辱史中重生。

但满目疮痍的战后家园还未来得及重建焕新,中国人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了更大的危机。

国人面临的,极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主席彻夜难眠,为了抵御这场不知何时到来的危机,既缺钱又少技术的中国举全国之力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建设运动——大三线工程。

但是这个被誉为中国末日工程的战略建设却被后人冠上“浪费”之名……

三线工程建设时期中国处于怎样的国际背景?后人为何说其浪费?三线工程对于现在的中国还有什么意义?

中苏交恶

21世纪的中国,2053亿人民币一个三线小城干一年就能拿的出来。

但在1964年,全国GDP仅有1469.89亿元,2052亿是全国东拼西凑都凑不够的巨款。

在经济如此局促的情况下,国家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大三线工程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的所处的国际局势极其危险,且随时都有可能与世界巨头开战。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中国与苏联的社交关系是非常友好的。

那时候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让我国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封锁,且援助时间长达十年,这段时间被两国国民亲切称为中苏蜜月期。

敌人与朋友的身份总是因利益而随时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朋友尚有在无往来的例子,在政治舞台上更是如此,且更为残酷。

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直至苏联解散,美国都是苏联的主要敌人。

在相邻的时间内,中国也因为台湾问题与美国展开过博弈,这时候的美国是中国和苏联两国一致对外的目标。

中苏对美立场就像是一根链条,将两国紧密连接,但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这根链条却被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亲手敲击出了裂痕。

赫鲁晓夫在会议上提出三和路线,即在外交政策方面,主要实行“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三政策。

那时的苏联主要是与美国开展核武器、军事综合力量、太空等方面的竞争,此言一出,无疑是在隔空向美国求和,想要解除双方紧张对峙的局面。

同时,赫鲁晓夫还在会议上全盘否定斯大林主张,并将共和共产的运动中的负面情况公布了出来。

苏联这样的发言对于盟友来说与背叛无异,但中国建国初期实力较弱并没有立即撕破脸皮。

在之后的时间里,苏联当局陆续做出控制中国军事力量、干涉中国内政、停止对中援助等破坏中苏联盟事件。

1961年,中苏彻底决裂。

与中国分道扬镳的苏联并没有做一个合格的前任,而是与蒙古签订协议,在中蒙边境上派兵列阵,中国当时的军事技术大部分都是由苏联援助,苏联对中国的军事部署极为了解,苏联驻军对中国来说是极大的威胁。

美国核弹计划

在中苏逐渐分裂的过程中,美国也在酝酿一项绝密计划。

受美苏冷战的影响,美国打算投掷千枚核弹攻击亚欧大陆,中国自然计划之中。

在最初的筹备过程中,美国计划向中国总计投放870枚核弹,占总投防数的24%,计划攻击中国117城,如果此举成行,中国遭受的将是亡国之灾。

在中苏交恶之后,1964年,美国进犯北越领海,战火蔓延至中国南海地区。

除了美苏两大威胁外,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还面临着台蒋反扑、中印冲突等事件,建设全面的国防工程极为迫切,大三线工程就是在这样近乎是末日的背景中严密紧张的开始了。

大三线工程

在古时候,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防御工程当属长城,在国家边境线上建设一圈堡垒,将国家领土牢牢圈住。

但过去的思维并不适用上世纪的中国。

受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分布在沿海和东部、北部地区,尤其是东北,是我国重工业的核心。

工业和军事重心分布在祖国外围,在军事力量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敌人只需争对几个中心地点进行攻击,就会让中国全面丧失防御力量。

同时,中国外围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就像是一只爪子没摩利的老虎,肚皮朝上躺着,只要外围失守,攻下中部地区犹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且军事、工业、研究院校等建设体系也全都在外围地区,即便受击后中国想要重整旗鼓都只能叹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三线工程的重心就是“分散、后撤、保中心”。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建设三线工程,主席向全国发出号召,人民也喊着“备荒、备战、为人民”的口号放弃了刚刚看到一点希望的美好生活,投入到建设当中去。

主席按照中国的地势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方案,依靠中国规整的地形、匹配山脉等天然地势,将中国分为了三种不同的地区。

首先是一线,也称为前线地区。

沿海、边疆等地区如:北京、西藏、山东、广东等地均为一线,发生战争时,这些地区将会是最先受到伤害的地区。

所以这些地区的科研机构、军工工厂和重点院校能动迁的全部向三线地区移动,保护新中国工业和军事的再生力量。

同时,针对美国的核弹计划和空中威胁,这些搬迁的机构不以城市为建设中心,能进山的就进山,不能进山的就靠山,让中部地区崎岖的地势成为天然屏障。

二线则是沿海一线和中部三线划分出来的一个缓冲带。

而计划的中心——三线,则是以长城以南、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乌鞘岭以东为分界线,划分出的囊括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13省的特大保护区,所以也被称之为“大三线地区”。

三线地区之外,是天山山脉、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天然屏障。

只要三线工程完成,侵华战争日本直取腹地的历史绝不会重演。

但这样一场以“国”为单位的搬家,能顺利完工吗?

奇迹工程

说来简单的事情向来都不简单,更别说光是计划就超出了很多人想象的三线工程。

三线工程从1958年开始筹备,1964年正式建设,建设前期中国刚刚经历完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上下困难至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不仅从牙缝中一点一点省出了千亿元,更是在此期间创造了世界工程奇迹。

在计划中,四川是三线地区的中心,四川附近的贵州攀枝花则蕴含着大量煤矿,云南又与越南交界,煤作为工业生产的核心,如果云贵川三地能实现紧密的连接,那三线地区的生产与安全将得到更大的保障。

同时,云贵川三地地势复杂环境恶劣,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想要轻兵袭入,难上加难。

但是,这样的困难既阻碍了敌人,也阻碍了我们的建设工人。

为了建设,工人连续工作20小时的情况不是少数,他们拿锄头镐头一点一点敲出来了隧道,用肩膀一担又一担的挑出来一条长达1100公里的铁路——成昆铁路。

清朝至抗战时期,成昆铁路建成地曾有英、法、美等多国先进工程师在此地考察,均未成功建成铁路路线。

而在三线工程这迫人时刻,中国30万劳动人民靠着一故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蛮劲,用12年的时间成功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

而三线地区的军工产品则通过成昆铁路运输至越南和阿富汗两大战场。

苏联为越南提供军事支持意图拖垮中国,得益于成昆铁路的建成,这场战争中,中国反其道而行之将苏联拖垮。

美国也因成昆铁路在阿富汗战场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成昆铁路的成功只是三线工程成功的一个缩影,从1958年到1972年,总计花费了2052亿元,600家事业单位重组,百万知识分子从头建设中部,完成了这场世间少有的工业大迁徙,让中国有了与世界对抗的底气。

“无用之功”

三线工程最初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抵御美国和苏联可能发生的外部侵略,但直到三线工程完工,世界格局迎来的结局是苏联解体,美国计划搁置。

因此,这场“劳民伤财、耗资巨大”的战略工程就让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用简单的“浪费”一词总结了。

那看似没派上用场的三线工程,真的浪费掉了吗?

除了成昆铁路,还建成了川黔、襄渝等十多条铁路干线,1100个工矿企业拔地而起,院校和科研基地建成45个,中部地区拥有了钢铁、电子、军工等数十个工业体系。

重庆的大山里造出了潜艇,两弹一星、歼6战机,都在那个时候完成。

三线工程建设之前,中部地区是落后的代名词,随着三线工程的设备转移,工业化和现代化生产也从沿海地区普及到了中部地区,缩短了中部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轮船出海带逃生艇是未雨绸缪,怎么到了国防战略工程上,没开战就成了浪费呢?

歪理邪说不辨自明。

三线工程遗址如今大多成了文化教育基地,21世纪的新生代没有经历过往的艰难岁月,却是先辈们付出汗水后的受益者。

铭记历史继承责任,国家建设的交接棒已经交接到了我们的手中。

参考资料:

1.新民学社《“大三线”建设:毛泽东为中国应对世界大战奠定的老本!》2016/9/14

2.澎湃新闻《 “四史”关键词|三线地区是哪儿?为何要搞三线建设?》2020/9/18

3.澎湃新闻《【红色记忆】三线建设:山川静默中的国家脊梁||秦邦佑》2024/9/11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0 阅读:0

昊昊聊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