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谈延安窑洞跳舞及其他

贵依看过去 2024-05-01 11:36:28

朱仲丽(1915年2月--2014年2月8日),女,原名朱慧,1915年2月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王稼祥同志夫人,北京友谊医院原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2014年2月8日,朱仲丽同志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朱仲丽老太太,是王稼祥同志的夫人,每次来上海看病、访友,就在东湖宾馆小住,我有幸多次接待过她,其中最难忘的一次,是在2009年9月15日的这天,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令人难忘。因为这天中午11点左右,我穿着黑色短袖体恤衫,从外匆匆赶回,连衣服都没有来得及换。正好赶上也有市领导在看望老太太,彼此寒暄几句话后,我们就和朱仲丽老太太合影拍了照片。这张照片我至今保存着,也算是尊重历史,“立此存照”吧。

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当年在延安。

朱仲丽老太太在东湖宾馆逗留期间,看病、访友,我们感觉很轻松,没有压力,她也从来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常常是早出晚归,我真是有点担心她身体。

有时,她告诉我,昨天晚上晚回来,是和年轻人一起跳跳舞,所以很晚才回。

有一次,她在空闲时间里,还和我聊天,老太太特有情调,性格开朗,很健谈,她对我说:“有时,我晚了一点时间回来,就是去跳舞了,你们也要早点休息,不要等我回来。”

老太太看我脸上似乎有点疑惑,她一边笑一边又说道,她喜欢跳舞,跳舞能健身,是体育锻炼,加上与青年人在一起,使自己变得年龄、有活力。

要知道,此时老太太已年逾九旬,万一有个闪失,该怎么办?我说,你年纪这么大了,还跳舞,感到吃力吗?体力行吗?

1941年,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在延安的资料照片。

她说,她在陕北延安窑洞、抗日战争艰难时期,是个跳舞积极分子,老太太回忆起那时候跳舞的缘由。

她说,当时跳舞,主要是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带来的一项娱乐活动,而不少从城市来的青年学生的加入,逐步在当时延安掀起“跳舞热”。

’对此,人们感到新鲜、好奇,但也遭到不少阻力和不少人的反对,尤其是每周舞会的到来,在史沫特莱的引领下,不少中央领导人也参加了跳舞的行列,这仿佛像一股巨浪,使革命青年充满青春活力,阻力和反对的声音小了。

不过,跳舞也产生副作用,带来婚变;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夫人们中间,引起了极大的不满,遭到这些革命妇女们的坚决反对,使她们有一种危机感,其中就有导致贺子珍在1937年8月的负气出走,离开中国,到了苏联⋯⋯这件事,让毛泽东原夫人贺子珍一辈子悔恨不已,或许她就是当时交谊舞的“牺牲品”吧。

朱仲丽老太太1931年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学习后到延安任边区医生,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老太太把她一生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老太太侃侃而谈,把她亲身经历的事情告诉我,老太太说道,对跳舞,不要视为“洪水猛兽”,其实这也大可不必,也要接受这些现实。

那时,人们平时生活“枯燥、单调”,人们喜欢跳舞,尤其是那些从城市来的年轻人更是如此。跳舞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何必呢?老太太说她自己也喜欢跳舞。

朱仲丽老太太还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时,每周到了跳舞的时间,延安窑洞就人潮涌动,对窑洞生活的这些“土包子”们来讲,毕竟这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有一次,毛主席也来跳交际舞了,开始毛主席还不愿意去跳,是她教过毛主席怎样跳舞,老太太还是毛主席跳舞的老师呢。

老太太还说道,毛主席、周总理对王稼祥很好,都非常关心他,在“文革”期间,王稼祥休养后,身体有点好转,想找点工作做做,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后,毛主席、周总理都很支持。

老太太说,她还和王稼祥一起到了朱老总家。朱老总说,王稼祥同志对革命是有功的,毛主席是不会忘记的。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在抵达莫斯科车站时,受到苏联党政领导人布尔加宁(右一)、莫洛托夫(右二)等的热烈欢迎。右四为王稼祥(资料照片)。

不久,在毛主席、周总理关心下,王稼祥做了外交部的顾问,配了助手,专门翻译俄文资料等。这是王稼祥一段比较平静的日子,直到1974年初,王稼祥因病世,享年仅68岁。

在接待朱仲丽老太太的日日夜夜里,感受到老太太性格脾气好,人很随和。有一次,老太太正好这天没有什么活动安排,下午就在宾馆里,没有出去,她在走道见到我,就叫我坐下,和我聊了起来,无意之中,就是讲到她写的文学作品,说到此,老太太兴致来了,娓娓道来,说起她那写作的往事。

她说,她写这些作品,也是记录了这段历史,不少事情,她是见证者和参与者。我说,虽然这些是文学作品,但是纪实文学,也有史料价值。老太太问我看过吗?我说看过一些。老太太说,她从62岁开始,写出第一部作品《皎洁的月亮》,自后写了不少小说、纪实文学。到了耄耋之年,还担任了这部作品的导演。主要作品有《爱与仇》《黎明与晚霞》《灿烂红业》,以及电视剧等作品,真是一个笔耕不辍的高产作家。

老太太从文学,还聊到饮食,聊到营养,和我谈起营养这个话题。

她说,我们中国人对吃很讲究,但是对营养不在意,也不懂,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对国家、个人都不利,更重要的是败坏社会风气,也影响党风、民风。

老太太滔滔不绝,讲着这些观点,不拘小节,态度明朗,她是一位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革命,没有架子,没有居功自傲,根本看不出她是个老资格革命者。

她对我说,你们宾馆服务很好,比较有个性,但要注意节约,尤其平常的饭菜,宜少不宜多,宁愿少,也不要浪费。

她说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所谓“病从口入”就是这个意思。以前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物质匮乏,社会进步迟缓,观念落后,市场上没有东西,生产发展慢,大家都穷,没有什么东西吃,鱼、肉等物品,更是稀罕物,逢年过节,还需要凭票供应,才能买到这些有限的食品。

现在条件好了,物资丰富了,如果我们不懂健康养生,不懂科学生活,不遵循饮食起居的规律,不懂营养,又没有节制,乱吃、多吃,迟早是要吃出病来的。

她还说道,宾馆的接待标准,可以简单、简化一点,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等做法,都是可以的;尤其是在“吃”的方面,更是要改革。这样可以节约、自在一点,不浪费,更加健康、营养些。

那时,老太太已经90出头了,根本看不出她已经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这或许与她平时健身跳舞、好的性格以及健康养生是分不开的。

作者和朱仲丽老太太合影留念。

一瞬间,朱仲丽老太太离开我们快十年了,老人活泼、开朗、健谈,尤其提出的健康养生,简化“吃”的科学生活的饮食规律,至今仍然有教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写到这里,老太太的音容笑貌又出现在我眼前,老太太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转自:邱根发《东湖宾馆故事多》文汇

- END -

来源:“新华路时光”公众号

(文图来自网络)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