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联合国安保部门要求驻纽约的5732名国际雇员随身携带护照复印件时,这个全球最大多边机构的外交豁免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2025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向全体驻美人员发出安全警告,建议遭遇执法时“保持克制并立即联系法律支援”,这项常规提醒的背后,是过去12个月里至少17起联合国雇员在美遭无理盘查的记录,其中3人因签证技术问题被扣留超过48小时。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纽约协调员、法国籍官员路易·马丁在肯尼迪机场入境时,因未随身携带《联合国通行证》原件,遭海关与边境保护局扣留审讯长达9小时。
尽管联合国法律事务部两小时内提交了全套证明文件,执法人员仍坚持“需等待华盛顿的特别审查”。这种针对性的拖延战术,被欧洲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马尔科称为“外交羞辱的新型态”。
美国国土安全部统计显示,2024年共有214名持G类签证(国际组织人员)的外籍人士在入境时遭二次审查,较2020年激增380%。更令人不安的是,纽约联邦法院受理的联合国雇员诉讼案件中,63%涉及移民局突击检查住所或工作场所,远超奥巴马时期的7%。
2024年重启的《爱国者法案》修正案赋予移民执法部门更大权限,允许对“潜在威胁”的认定标准扩展到包括“与特定国际组织的关联”。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专家指出,该条款实质将多边机构工作人员预设为“可疑对象”,违反《联合国总部协定》第11条关于便利国际公务旅行的承诺。
2025年1月,纽约市政厅通过决议,禁止联邦移民执法人员在联合国总部半径5公里范围内设卡检查,但该行政令遭司法部以“妨碍国家安全”为由冻结。这种央地矛盾暴露出美国外交信誉危机的深层裂痕,即便在自诩“自由灯塔”的纽约,国际公务员的豁免权也难以对抗国内政治操弄。
欧盟委员会已提议设立布鲁塞尔备用总部,23个国家驻联合国代表联署要求东道国委员会启动紧急磋商。更值得玩味的是,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涅边贾在安理会公开质问:“当美国执法人员可以随意拦截外交官车辆时,我们如何相信其承诺的谈判安全?”
据日内瓦国际关系学院测算,若美国持续违反《联合国总部协定》,未来五年可能有超过40%的国际组织考虑迁移区域总部,瑞士、奥地利等国已推出税收优惠和外交特权包吸引机构落户。
当特朗普在佛罗里达集会上宣称“联合国雇员也该接受美国法律审查”时,他或许未曾意识到,这种将外交豁免权与移民执法混为一谈的逻辑,正在加速瓦解美国七十余年构建的国际体系权威。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言:“当东道国成为规则的破坏者,多边主义的灯塔将在纽约黯然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