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葆走了,四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天接到许还山老师的电话,他说杨在葆的事儿我得管,我说我肯定管,可是现在想想,我真的管好了吗
那天是大年初五,上影集团的领导很重视,我们坐火车赶到北京,直接去了杨在葆老师家,看望了他的家人,大家心情都很沉重,我们在八宝山为杨老师举行了追悼会,我在悼词里说,杨老师曾经说过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杨老师就是这样,一生清白不媚俗,遇难时节有傲骨,他的微信名叫雄鹰,虽然雄鹰已经飞走了,但是他的傲骨和艺术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其实很难过,因为杨老师对我和剧团寄托了那么多希望,可是很多事情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我觉得很愧疚。
杨老师生前很支持剧团的工作,记得剧团成立65周年的时候,我邀请他回上影参加活动,他从北京坐高铁来上海,我安排他住在建国宾馆,请他为活动写了一幅字,他写的是融通天下,那天晚上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影之夜,我们在这个平台上举办了65周年的活动,杨老师站在舞台上,站在他写的字后面,充满激情地说了很多很多话,说了对剧团的期望,对上影的期望,对电影的爱,我听着很感动,但是当时太忙了,没有好好陪他坐下来聊聊天,现在想想真是遗憾。
杨老师临走前,拉着我说了很多话,他说小佟团长你对前辈很尊重,这很好,但是你也应该把中青年演员带动起来,把他们推上去,树立你们中青年演员的影响力,你们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在艺术上有威信,才能领导好剧团,帮助到剧团,他还跟我说,从剧团发展到我个人应该塑造什么角色,我们都聊到了,他一再告诉我,你不用跟我客气,以后你叫我,我一定来,有了这句话,剧团只要有活动我就会想到他。
有一次剧团举办演出,我邀请了杨老师,他一到排练场大家都沸腾了,拥抱的握手的,他也很开心,那天我请他为剧团留下了手印,晚饭的时候,大家手里拿着油条大饼对着镜头拍了一张照片,这张合影大家都很喜欢,现在想想那时候真好,大家都在,可以一起吃饭聊天,现在杨老师走了,再也不能一起吃饭了。
那次演出本来秦怡老师也要参加的,但是她摔跤住院了,有一天排练完,杨老师跟我说,能陪我去看看秦怡老师吗,我说当然可以,于是我们一起去了浦东医院,路上杨老师还提起了当年和秦怡老师拍摄上海屋檐下的情景,见面后两人都很激动,秦怡老师说她其实可以上台的,只是医院不让她去,她还特意坐起来扶着轮椅走了几步给我们看,看到秦怡老师状态很好,大家心情也轻松了一些,回来的路上,杨老师一直指着窗外的晚霞说,你们看多漂亮赶快拍下来,于是车里的每个人都举起了相机,对着天空拍下了那美丽的晚霞。
跟杨老师接触越多,感情越深,话题也越广,他不但送给我书法作品,还送给我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现在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的书法作品,梅兰竹菊,梅写的是冰封雪压心且壮,含笑数九骨更坚,兰写的是生不妖冶媚权贵,偏村幽谷近芳菲,竹写的是破土裂岩寸寸节,刀劈斧砍片片直,菊写的是恶风酷雨百花残,庭前犹见傲霜枝,每次看到这幅字,我就想起杨老师,想起他的为人,他的艺术,他的精神。
剧团有重阳敬老的传统,每年重阳节我们都会想办法给前辈们送一点特别的礼物,有一年我就把杨老师写的梅兰竹菊请宜兴的艺术家刻到了紫砂壶上,每年还送给剧团演员一个有上影演员剧团标志的梅兰竹菊紫砂杯,四年下来,凑满一套梅兰竹菊,大家都很喜欢,杨老师也很喜欢这个创意,后来我们特别为他定制了几套送给他,以感谢他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2020年11月7日,我和剧团办公室主任严琳去北京探望刚出院的杨老师,看到他消瘦的面孔,真的很心疼他,但是他自己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和我们有说不完的话,他还提议说要帮我组织一次书画展,参与者为上影演员剧团和热爱上影的书画界朋友,那次我还将特别为他定制的、题有电影春秋的一坛老酒送给他,没想到这一见就成了永别,现在想起来真是遗憾,如果知道是最后一面,我一定会多陪他聊聊天。
今天是杨老师去世四周年,回想起过去与他的交往点滴,心里充满了感慨,杨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他对上影演员剧团有深厚的感情,对电影事业有无限的热爱,他的离去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我们这些后辈应该继承他的精神,把剧团的事业发展好,把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好,这才是对杨老师最好的纪念。
2021年2月13日,在杨老师去世的当天,上影演员剧团的平台以雄鹰飞逝,落寞辉煌表达了对他的怀念,我们说,在此向杨在葆老师表达深深的怀念,您在剧团的时候我们还不在,如今我们在了,您也永远在,这句话说得很好,虽然杨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艺术,他的为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现在想想,杨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他的电影作品,他的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品格,他的艺术追求,他对年轻人的关心和期望,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些财富,把它们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不辜负杨老师的期望,不辜负那个伟大的电影时代。
杨老师走了,但是他的精神还在,他的艺术还在,我们这些后辈应该主动向老艺术家学习,不仅学习他们的艺术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品格,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态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好,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杨老师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从奴隶到将军,从银幕硬汉到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他的经历,他的成长,他的坚持,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学习,我们应该加强对老艺术家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保存这些宝贵的电影记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了解那些为中国电影奉献一生的艺术家们的故事。
电影行业应该建立更完善的荣誉制度,让老艺术家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不仅是物质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我们应该多举办一些活动,让老艺术家们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行业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这样不仅能让老艺术家们安享晚年,也能激励年轻一代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