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帅院士,因证件照火爆全网,他却说:不正经的人才看长相

文史吏 2022-06-12 20:40:01
前 言

他有着一张酷似吴彦祖的脸,一度被称为“史上颜值最高的学霸”,剑眉星目、丰神俊朗,在数年前,他曾一张帅爆了的证件照火遍全网,但有着“最帅院士”之称的他却说:“只有不正经的人才谈长相”。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他却凭着自己的才华成为中国石油院士,一门心思扎根大庆油田五十多年,使中国原油采收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他便是王德民,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

的确,回顾王德民的一生,这位享誉世界的石油专家,相较于他的传奇人生和为国家石油事业创造的巨大贡献,神颜对他而言,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了!

那么,对于这位颜值在线,才华横溢的石油院士来说,他的一生经历过怎样的传奇故事?他与石油又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故事还要从河北唐山的一个高知分子家庭说起……

01 混血儿不会说中文 凭家族关系上中学

1937年2月的一天,河北省唐山市一个中瑞混血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他便是王德民。

他的爷爷王祥和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外科圣手,父亲王世贵从小留美学医,回国后在一家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医生。

王德民的母亲是一位热情开朗的瑞士姑娘,她与父亲在美国相识,相恋,最终因为爱情,这位瑞士姑娘不顾一切地冲破国界的限制,毅然离开了家乡,跟随父亲王世贵回到了中国生活。

王德民的母亲对音乐很是喜爱,而且精通四国语言,也是一个才女,与父亲结婚后,她便留在了中央外贸学院当老师。

王德民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殷实的家庭,使得王德民的童年生活无比幸福和快乐。

在他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识字绘画。因为父亲工作比较繁忙,王德民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而平日母亲更多地是跟他说英语,所以小时候的王德民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几乎不认识汉字。

原本对于还没上学的王德民来说,说英语也没什么不好,但对于上了学以后的王德民来讲,不会说汉语简直寸步难行。

王德民的父因为担心儿子不懂中文,上学后会融入不进去,所以专门请了汉语家教王德民学习白话文。

但小王德民哪儿懂父亲的苦心,他并没有将汉语学习放在心上,不仅不肯认真学习,对于汉语老师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还如纨绔子弟般顽劣。

不管老师们怎么耐心教学,王德民就是前面学后面忘,甚至连笔画都掌握不好,家里接连给他换了三个老师,都被王德民的学习态度气得主动请辞。

1949年举家迁往北京。为了让王德民重视汉语的学习,父母没有将他送去外国人多的教会学校,而是送去一所以中文教授课程的小学。

如父亲所料,插班到四年级的王德民,因为不会中文,考试答题几乎全靠猜,成绩一塌糊涂。

对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王德民回忆说:“我当时并不懂它(汉字)写的什么,我也不懂我写的什么,就是背形状。”

上学期间,因为混血儿的外貌,高挺的鼻梁、浅棕色的眼珠,再加上他又不太会讲汉语的王德民成为同学们眼中的一个“异类”,但对于这些王德民并不在乎,他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临近毕业,看着哥哥姐姐都考入了好中学,他终于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

但为时已晚,最终毕业时成绩不达标,但他凭着爷爷的关系,还是进入了当时最好的中学——北京汇文中学。

王德民的爷爷王祥和,从医三十五年,救人无数,在医学界久负盛名,他曾经是这所学府医科班的首届毕业生,在成名后曾捐资给学校建图书馆,回报学校。

沾爷爷的光,王德民有了一个好去处。但进到学校以后,他发现自己被分到了学校里面成绩最差的班级,莫名地羞愧充斥着他的心头,此时的王德民才意识到: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不能再靠家族的光环了。

02 凭实力考上大学 投身中国石油事业

开了窍的王德民夜以继日地补习自己的中文,成绩也突飞猛进。三年的中学时光飞逝,王德民再次得到一个保送机会,而这次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实力。

读高二那年,王德民所在的学校组建了一场以新中国兵器工业开拓者吴运铎命名的“吴运铎班”,成绩优异的王德民也成为其中一员。

第一次听吴运铎来学校作报告,他深受震撼。“我记得当时的题目是《把一切献给党》,听着这个演讲,我和同学们在台下热泪盈眶。”

自此以后,王德民便在心中刻下了一个信念:“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祖国献出一切!”这对他以后的选择和就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5年高考后,成绩优异的王德民挥笔写下七八个志愿,他心仪的专业几乎全是石油、水利、钢铁之类。为什么会选择这些?王德民的答案很简单——“那时常说‘百废待兴’,而这些都是最‘待兴’的”。

1955年高中毕业,王德民以近乎满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在石油学院的5年中,他门门功课都是5分,而且还是校运动队的主力队员,又是全校3名模范学生之一。

在大学里,有着英俊的外表的王德民,自然也得到不少女生的青睐,但是对他来说,学习还是第一位的,对于追求者,他都是礼貌拒绝。

室友们都很好奇问他,究竟想找个啥样的女朋友?王德明说道:“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孩,能一起刻苦学习。”

后来,在王德民经常学习的图书馆里,他终于找到了那个让他心仪的女生,也成为了他以后一生的挚爱。

大学时光转瞬即逝,1960年即将毕业时,学校有意将成绩优异的王德民留校任教。

03 主动请缨去大庆油田 成功推到出“松辽法”

不过,此时的王德民一心想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做贡献,恰巧临近毕业时,东北传来喜讯:大庆发现特大油田!

得知这一喜讯的王德民两眼放光,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委婉地拒绝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一毕业他便主动请缨去大庆油田工作。而这一待就是整整五十年!

如果从舒适度来讲,在大学任教自然要比去油田工作舒服得多,而且还能收获更多的名与利。但这都不是王德民想要的,他想要的不是个人的名利,而是整个国家的石油未来,他希望将扣在中国头上的“贫油”帽子拿掉,他要改变中国缺油的日子。

然而,现实还是给王德民浇下一盆冷水。原本品学兼优的他本以为会被分配到大庆油田的科研单位一显身手,结果落脚的地方却是采油指挥部的测试队。

面对这一巨大的心理落差,王德民经过短暂的适应和自我调节后,便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他相信自己的所学一定会有发挥的机会。

而当油田的工人们看到一个外貌英俊得有点过分的混血青年前来油田,都觉得他只是一个“有着高学历的绣花枕头”。

对此,他不做任何解释,选择分配到最底层的试井,每天跟一线的工友们钻地井、睡牛棚、干重活。

那些年,围绕着幽深危险的勘测井,干着繁重的体力活,生活在最艰苦的环境下,王德民从来没有抱怨过,更没有停止过思考。

事实上,确实如此,“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闪光”,在大庆油田开发初期,王德民发现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并没有考虑井与井之间的干扰,如果继续开发下去,油层压力值普遍误差会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德民开始废寝忘食地研究,但由于当时可供参阅的技术资料多为俄文版,他便自学俄语研究推导,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去做研究。

即便是除夕夜,他依然忘乎所以。1961年2月14日,除夕夜,油田发每一个人发了半斤白面、一碗肉馅,让大家包饺子过除夕。

当来到职工食堂领到丰盛的食材时,与其他职工满脸的喜气不同,王德民皱着眉头,嘴里喃喃自语道:“这不得把大半天‘包’进去?不行!但不包,我也饿啊!”

拿着食物回到宿舍,看着面粉和肉馅他突然灵机一动,把面粉擀成大饼子,把肉馅儿都包进去不就得了?说干就干,他赶紧和面做了两张“大饼”,然后随手捏了两个特大号“饺子”,在锅里煮了半小时,便捞起来狼吞虎咽,吃完他又继续奋笔疾书。

灵感,在辞旧迎新之夜冲破最后一道屏障。连续奋战数月,终于在1961年2月成功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实际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命名为“松辽法”,也正是因为他的发现,直接促进了我国石油自给的步伐。

而这一年,王德民,只有24岁。

04 多次攻克石油难题 创造世界石油奇迹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王德民提出的三次采油技术。

在王德民的贡献下,大庆油田已保持10年稳产高产。但如何再稳产10年甚至更久?答案是:必须开发新储量。

就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储量是有,但开采难度极大!大庆油田油层少则80多个,多则140多个,其中1/4是0.2~0.5米的薄油层,国际尚无开采先例。

为了更大程度地开采大庆油田,王德民与团队继续奋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王德民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限流压裂法”,可以一次压开20~30个甚至是70个薄油层,使当初不可能开采的低渗透层也变成了可经济开采的油层。

这一成功的技术,使得大庆油田地质储量猛增7亿吨,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大油田!”

然而,面对这一成功,王德民并不满足,因为在当时中国的人均石油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左右,而当时大庆油田的采收率是40%,也就是说,在大庆油田如果按照原始的采油技术,还有60%的油开采不出来,这对于大庆这种大型油田来说,实在是太可惜了!

上个世纪80年代,三次采油技术不仅在大庆是个冷门技术,在世界也是个冷门,“我们要是不用,那60吨油就采不出来,我们不干怎么知道呢?就要在‘没希望’的地方找突破。”面对众人的质疑和劝说,王德民说道。

经历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王德民研究了美国应用化学驱失败的大量案例,列出8大类、200多项课题,形成了周密的试验思路。

最终,经过十年的艰辛,他成功了,1996年,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推广。世界上应用聚合物驱油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工艺最先进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建成。

世界纪录随之诞生——中国成为首个实现化学驱三次采油大规模应用的国家;大庆石油采收率近70%,远超发达国家45%的水平。

而他的这一成功,也让大庆油田5000万吨年产量连续稳产了27年,创出了世界同类型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奇迹。王德明用自己的实力,再一次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05 对中国石油贡献巨大 获小行星命名荣誉

2016年4月,为了奖励对石油事业有着突出贡献的王德民,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得到这一殊荣的王德民激动万分,他在发表命名感言的时候说道:“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而属于中国石油广大科技人员,这份荣誉既意味着鲜花与掌声,更意味着使命和责任。”

对于这位对石油事业有着突出贡献的院士,其实完全可以凭借自身获得的荣誉有更多的选择,名气在外的他,也接到过很多西方国家抛出的橄榄枝,高薪聘请他前去国外搞研究,但是都被王德民一一拒绝。

“和国外相比,我的工资不算高,但足够我用,能让我施展才华的地方,只有中国。”这便是王德民的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和赤子之心。

对于油田事业的挚爱,王德民不仅自己用毕生去践行,他还将希望延续到儿子身上。王德民的儿子王研,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在他眼里父亲对石油的专注也深深感染了他。

大学毕业后的他,也如同父亲当年所选,来到了大庆油田,继续着父亲的事业,一步步成长为采油二厂总工程师。

“父亲不苟言笑,对工作、生活极严谨。我儿时难免抱怨,后来走上这条路,才理解他。”王研对他的父亲这样评价道。

“我跟父亲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围绕工作展开,有时一打电话就是个把小时,小到一个零件的构造,大到整个系统的计算,都不容分毫偏差。”王德明在退休后不再经常到井边,但他却每天雷打不动地打电话问儿子关于油田的一切情况和细节。

王德民对工作的认真和严谨,也让曾为王德民科研团队成员、东北石油大学教授马文国感受至深。

“为了节省烧水时间,他直接干吃奶粉、咖啡粉充饥提神;有一次不小心摔断腿,他只住了三天院就回到岗位上了……”

“他算过,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7天,就是每天8小时、每周5天的2.1倍,相当于把为国家工作30年延长到60多年。”东北石油大学教授吴文祥回忆,王德民对工作的无私奉献让他既佩服又惭愧。

2000年,退休后的王德民应邀就任于东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原本他可以回到北京,回到家人身边安享晚年,但是他舍不得大庆,舍不得离开这个他许下一生的地方,用王德民的话来说,“哪个城市有这么好的大油田,让我随时去研究?”

结 语

纵观王德明的一生,他仿佛是天选之子般,不论是家世、长相、能力还是事业,都一路开挂般,达到了无数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诚然,家世和长相是父母给予的,这些注定的条件无法改变,但王德民为中国石油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一项项荣誉,都是他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和无数个呕心沥血的日夜换来的荣誉。

遥想当初清朗的少年手里拿着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离乡读书时,他说道:“不是我选择了石油事业,是石油选择了我。”

这位长相英俊,才华出众的中国院士,他将自己的毕生都献给了中国油田,对大庆许下了一生,即便到了暮年,他依旧在石油事业上继续贡献着自己的余热,他的一生从未辜负过这番选择!

参考文章

[1]澎湃新闻:王德民院士获小行星命名

[2]光明日报:王德民:愿以一生许大庆!

[3] 新华网:王德民

0 阅读:141
评论列表
  • 2022-06-13 07:59

    混血第一代基因互补,生出来的特别漂亮,第二代颜值就不行了。

文史吏

简介:文史酷爱者一枚,带你了解更多古今历史文化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