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大批高超音速导弹让以色列反导系统防不胜防?

大壮实验室 2024-10-11 08:37:57

伊朗对以色列进行了突然且大规模的导弹袭击,成为这两天中东局势方面最大的话题。甚至很快出现了“伊朗使用高超音速导弹”、“以色列防空反导系统不堪一击”、“多架F-35战机被伊朗导弹一举摧毁”这些消息。那么这些消息究竟有多大的可信程度,下面将具体进行一定的解读。

伊朗导弹性能到底怎么样?

由于地理距离以色列空间距离达到1500公里左右,伊朗主要使用中程导弹进行打击,这也在一定层面上检验了外界缺乏一直深入了解的伊朗导弹部队实力。相比此前展现出一定突防威力和精度的“征服者”-110短程导弹与“伊朗小摩托”巡飞弹这些低配装备。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中程导弹某种程度才是伊朗构建导弹威慑力量的中坚。相对大名的“流星”导弹似乎没有投入使用,但一部分伊朗发射的也是这些年的新锐装备。毕竟面对的是拥有全套反导拦截系统的以色列,料敌从宽的心理是不能忽视的。

相比此前伊朗主要使用巡航导弹与自杀无人机的攻击手段,弹道导弹速度要快得多,无法被战斗机甚至高炮就地拦截,因此突防效果也要大得多。那么伊朗弹道导弹具体是怎样的性能,且先结合几张导弹外形的照片和图片。    

首先要说一点,伊朗大部分中程导弹还未完全突破固体燃料技术,其中程导弹普遍使用液体燃料,燃料往往具有毒性与腐蚀性,必须在发射前临时加注,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不过这样的导弹只要准备充分,燃料比冲够高,也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准备并发射的。但这样也意味着伊朗的中程导弹动力技术只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水平,相比中、俄甚至朝鲜都是明显不足的。

从伊朗展示的各种中程导弹来看,其铅笔式的细长外形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水准。一般来说弹道导弹弹体是越短粗技术相对越先进。伊朗这种导弹造型往往意味着其设计标准相对较低,内部设备集成和小型化程度也不足。这相比起步更早的印度数年前已经造出的、更为短粗的“烈火”-P导弹(不过仅试射过一次)也是相对落后的,大概与更早的“烈火”-1/2导弹接近。不过考虑到伊朗方面自力更生的锻炼更多,其导弹技术成熟程度高于印度,这次袭击中绝大部分导弹都成功飞到目标地域上空,未出现“布朗运动”类现象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伊朗宣称其导弹使用了高超声速突防技术,仅从字眼上看的话,其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后的速度完全有可能达到5马赫以上,其导弹弹头部分也确实采用了可能实现“水漂弹”效果的双锥体设计,但这与代表最新技术结晶的高超声速滑翔技术还是相差很大的。研究高超声速技术对风洞基础设施要求极高,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出色的相关风洞群是一系列国产先进高超滑翔导弹成功的关键。而伊朗方面起步要差很远,至今伊朗未独立从头研制出一型战斗机也可以看出其空气动力工程积累的薄弱。很可能伊朗方面对高超声速武器基本停留在了解“双锥体弹头可以实现水漂弹效果”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真正尖端的乘波体滑翔技术更无从谈起。因此这方面宣称基本可以认为更接近某种文字游戏话术,更与伊朗方面自主投入缺乏关联。    

相比先进程度存疑的动力与突防技术,制导精度是相对悬念最小的。由于卫星定位技术的大普及和东亚制造业的发展,伊朗从第三方获得民用GPS/GLONASS/北斗定位模块原件的门槛是很低的,获得一定技术的高性能民用惯导原件与商用卫星地图数据也不会太困难。其导弹如果综合采用这些技术进行复合制导,而不是单一依赖容易被美/以方面掌控和控制信号情况的GPS的话,完全可以让导弹实现50-100米误差以下级别的打击精度。这就足以对地狭人多的以色列造成够大的麻烦。    

综上来看,伊朗中程弹道导弹的情况是:技术相对落后但基本成熟,国内可以大批量建造且形成较强实战打击能力。这一实力已经超过印度,在中东地区军工层面来看综合实力已经很强,且战时受制于人压力相对较小。相比之前的巡航导弹和巡飞弹、自杀无人机,弹道导弹突防效果又远远超出,这就对以色列形成了相当程度的事实威慑压力。此次大规模打击,则意味着以色列曾经完全不放在眼里的威慑压力已经成为现实。    

最后要提到一点,相比技术还不算突出的伊朗中程导弹,伊朗短程导弹已经有了更好的技术积累,而且完全领先印度。伊朗通过当年采购中国M-7弹道导弹(基于“红旗”-2防空导弹改装的地地导弹)和对进口“飞毛腿”导弹多年的仿制尝试与自我积累,如今已经实现了短程导弹的燃料固体化,在其血统上发展并大量列装的“征服者”-110导弹也实现了相当高的打击精度,并在叙利亚等地作战中表现良好。而在“征服者”-110基础上伊朗又发展了最新采用双锥体弹头、碳纤维弹体的“征服者”-1导弹。其射程据估计达到700-1500公里之多而兼具中短程打击能力。预计其性能很可能已经达到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与中国“东风”-15早期或中期型导弹类似水平,不仅精度提升明显,还具备不冲出大气层就转入平飞弹道的能力,这就让导弹突防性能有了重大提升,很可能已经超越了以色列反导系统的拦截性能上限。此次伊朗又采用了新旧多型导弹混合打击的手段,行动中该型最新导弹的数量和比例情况,将决定此次伊朗打击效果的先进程度上限。

以色列反导系统性能到底强不强?

这次伊朗导弹袭击让以色列方面防空系统的缺陷彻底暴露。从美方通报到向以色列遭受打击时间不过五个小时,很可能保密工作十分出色,直到美方卫星监控到导弹加注燃料和准备发射才判断伊朗打击即将开始。以方的表现说明,曾经运转高效的侦查情报体系表现相当糟糕,伊朗完全实现了打击的突然性。同时战备拦截反应速度也大大不足,拦截武器的表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这恐怕还需要追溯一下以色列反导拦截体系发展的初衷来分析。    

从研发时间来看,无论是“箭”系列、“铁穹”还是“大卫投石索”,以色列研制的防空拦截系统某种程度更接近应对20世纪90年代-2000年前后周边的导弹/火箭弹威胁而研制。特别是“铁穹”,其拦截的主要针对哈马斯、真主党武装当年拿普通钢管做外壳、基于白糖、化肥制造低端爆炸物和燃料、基本无制导技术与定向稳定能力加持的“土造火箭弹”来设计。实际上这种土造武器的速度、可靠性和射程都很糟糕,弹道计算十分容易,很可能连飞到以色列境内都有压力。拦截起来自然是极其简单。

然而随着工业化在非西方地区的快速扩散,航模级别小型喷气与火箭发动机、简易惯导模块组件与半导体零部件的获得门槛在快速降低,这也让反以武装获得这些技术改进火箭弹和制造低成本导弹变得越来越容易。在去年的“阿克萨洪水”行动中,哈马斯武装已经表现出了“手搓”更多火箭弹,以及制造使用简易导弹武器的能力。而真主党武装和伊朗制造这类武器的难度会更小,规模也会更大。对以色列而言,这意味着对手们的武器突防效能、速度和精度在成倍提升,成本却可能出现大幅下降,而针对老式火箭弹设计的拦截系统,一旦出现高密度攻击其火力通道就可能瞬间饱和,拦截也就越来越力不从心。曾经“铁穹”能轻易拦截的老式火箭弹,换成新式火箭弹或简易导弹后可能需要换上“大卫投石索”与“箭”才能有效拦截,而这又进一步加大了以方对真正弹道导弹目标拦截的压力。    

相对更先进也更完善的“箭”与“大卫投石索”反导系统,针对的导弹也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2000年左右发展中国家的主力“飞毛腿”系列导弹,包括中东地区伊拉克开发的“侯赛因”、伊朗的“流星”等改进衍生型号。这些导弹往往也继续采用液体燃料,偏细长的弹体,很多时候甚至弹头与弹体不分离,沿用精度不足的单一老式惯性制导装置,飞行速度和弹道十分稳定可以很快被雷达发现和计算出弹道和预判飞行轨迹出来。但是等到2000年以后,这类导弹性能就已经在不断落伍了。    

在中、俄大量列装“东风”-15与“伊斯坎德尔”两型导弹后,相关技术在后来的20年时间内不断向其他地区扩散。结果就是伊朗也逐步掌握了相关技术,并将部分技术提供给真主党与胡塞武装等小弟。这实际上意味着反以势力的导弹制造技术、突防能力、飞行速度、可变弹道能力、打击精度等都在提升,以色列必须对反导系统进行彻底大升级,引入“萨德”等更高端技术才行。何况“萨德”拦截弹也不能保证可以有效拦截这些不需要冲出大气层或者具备“水漂弹”能力的新式导弹,以色列这些相对更低配的系统就更难了。

如果以色列是一个国土纵深较大的国家,对于弹道导弹袭击最佳的手段本应是发展和部署中段反导系统,在导弹拦截难度较小的飞行中段就进行拦截。而狭小的国土情况让以方只能发展技术门槛最低但反应时间也最短,面对新式导弹拦截难度也最大的末端拦截方式。在对手只有上世纪80年代以前水平的老式导弹时这样做还可一用,如今这种做法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脆弱性。    

最后,由于轻敌心理以色列对反导系统的数量也重视有限。按照公开信息推断,全以色列的“箭”系统也不过2-3个营规模,每营24枚拦截弹总数大约48-72枚。哪怕拦截本事达到一枚拦截弹打掉一枚弹道导弹的程度(正常概率是2:1数量进行拦截),也不过伊朗导弹打击总规模的1/3上下,让大多数导弹完全没有遇到拦截。显然伊朗的导弹规模并未让以色列真正重视,其反导体系是按照一次来袭导弹50枚以下,且多数并非拦截难度较大的弹道导弹而是巡航导弹/老式火箭弹来设置的。如今这一思维也吃到了苦果。

总的来说,以色列反导系统最大的问题是之前欺负周边太顺利,忽视了技术进步扩散的潜在压力。多年未获得或者重视对手们导弹/火箭弹技术进步情况而带来了一连串的消极连锁反应。如果高层保持足够冷静,针对现实威胁的演变及时进行技术升级,至少会在面对导弹打击时相对从容一些。只不过面对数量质量双重进步的对手导弹和火箭弹,力不从心的状态是很难避免的。而曾经运转出色的对伊朗情报网似乎也在一连串刺杀后引起了伊朗高度警觉,无法有效及时提供情报,最终造成了对伊朗导弹打击猝不及防的麻烦局面。而且日后这种状况很可能还会反复出现。    

伊朗打击效果究竟大不大?

至今以色列方面对导弹袭击采取了高度信息管制的办法,无意主动公开伊朗导弹打击现场的图片。但这些做法和以方高层部分强势言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其内在的脆弱。

以色列方面关于伊朗方面发射多少导弹的信息都出现了数次修正,最多估计达到400枚,最后认为数量在180枚左右,基本与伊朗公布的数字对上。可见其反导体系探测端的问题也相当大。既可能表现出其“绿松石”雷达系统上的性能有所不足,也与伊朗导弹上可能使用了诱饵弹头策略有关系。甚至可能出现将同一枚导弹弹头与弹体分离的部分误判为两枚导弹的报告。

    

不过伊朗方面宣称导弹的主要打击目标不是平民区而是军事目标,特别还传出有F-35战机在基地上被毁的消息,就值得具体分析一下了。从有限照片来看,部署F-35的内瓦提姆空军基地确实遭到了打击。但除了一处机库上方看到大洞外,看不到被直接击毁的飞机,更无法确认炸坏的机库内是否停有F-35。

不过,眼下谷歌地图上的空军基地图像已经被莫名的云层覆盖,无法看到最新消息,某种程度上又增大了掩耳盗铃的感觉。很可能以方真实损失要比根据较早照片推断的更大。毕竟F-35这种装备对以色列敌对方是最高端、最“无敌”的装备之一,不要说被击毁,擦破一块蒙皮能坐实的后果恐怕都是不小的。

从目前已知的卫星图片信息来看,由于使用导弹型号较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伊朗导弹的打击效果也显得波动较大,部分散布明显精度不足的大概率是老款落后导弹,新式导弹则有着较好的打击精度。不过从毁伤效果来看反而很可能不如人意,就拿机场这种目标来看,打击普通设施宜用高爆战斗部,打击跑道宜用反跑道子母战斗部,打击加固机堡则需要侵彻钻地战斗部。战斗部重量更是越大越好,最好达到1吨上下才能发挥出足够大效果。而伊朗方面在这些方面仍然有使用单一高爆战斗部(杀伤效果较低)和战斗部普遍在500公斤以下重量(爆炸威力较小)等问题存在。再加上制导精度的差异,液体导弹准备时间较长的影响,以色列在接受到美方预警后虽然反导系统被导弹攻势彻底打到饱和状态,但几个小时时间足够及时将F-35等战斗机临时转场或转移进加固机堡内。因此就以色列空军实际损失来看很可能并不算大,但政治层面的消极效果已经很难挽回。    

作为对以色列政治敌对以来的首次弹道导弹打击,伊朗此次打击与其说是准备已久的大规模攻势,不如说还是有明显试验意味的军事大示威,政治效果还远在军事之上。但打击本身也充分暴露了以色列的一连串问题软肋,如果伊朗方面与以色列的战时状态继续下去,组织下一波导弹攻势对伊朗问题并不会很大,而打击方案却很可能进一步细化且有更为详细的策略,更多使用更具突然性的武器或者采取各型导弹+无人机等的混搭策略,届时以色列的应对压力只可能更大,而其军事领域“天下无敌”的面具,也离彻底被剥离不会远了。

0 阅读:16

大壮实验室

简介:笑看国际史,趣学古今风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