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春,南京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在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里,一片面积为8.6平方公里的区域,从南京大学到城北门的西部地带,包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国大使馆等重要建筑①,成为约二十五万难民的避难所②。在南京大屠杀后的第一个春节,这些幸存者是如何度过?又是谁在黑暗中为他们带来希望?
1937年11月19日,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十五名国际友人召开了首次安全区筹备会议。仿效上海法国神父饶家驹的模式,他们选择了这片地势较高、远离军事目标且多为教会学校的区域③。11月22日,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认真考虑过后,选出了拥有德国国籍的纳粹党员,还有西门子公司在南京办事处的负责人约翰·拉贝接着任命他担任主席这个职位。由于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国关系,且拉贝的纳粹党员身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军,这一选择为安全区争取到了相对宽松的环境④。
随着南京市政府撤离,安全区委员会接管了警察、公用事业、消防食品供应和卫生等城市管理职能⑤。他们在区内设立了二十四个难民收容所,区外设立一个。虽然日军最初承诺不攻击安全区,但他们很快就以"区内藏有中国军人和武器"为借口频繁闯入。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首六周内就有超过二十万平民和战俘遇难,仅第一个月就发生约两万起强奸案件⑥。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魏特琳(Minnie Vautrin)从1919年来到中国,担任教务主任以及教育系主任。在安全区内,她负责管理难民收容所,这里收容了一万多名难民⑦。她屡次不顾自身安危去阻止日军进入校园以及抢夺妇女,她的这种举动让难民们把她称作"南京的活菩萨"。她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又有好几百名妇女跑过来了,因为我们得保护她们,就算这意味着得面临更厉害的危险。"⑧
程瑞芳(1875—1969),乃是中国早期接受过正规护理教育的护士当中的一位,与此同时也是首位以日记这种形式完整地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见证者。从1937年12月8日开始,这位六十二岁的老人用八十四天时间写下了三万余字的日记⑨。她记录道:"今天又接生了三个婴儿,给十多个发烧的病人打了针。难民们挤在教室,走廊甚至楼梯间,但看到新生命的降临,依然让人感到希望。"⑩
1938年1月28日,日本当局下令关闭难民收容所,限定难民在2月4日前回家⑪。1月31日,大雪纷飞,金陵女子大学仍有4000多名难民,多数是年轻女孩。拉贝在自己的住所收容了600多名难民,并向其中最贫困的一百人每人发放了一元钱⑫。
魏特琳与化学系主任陈斐然教授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组织了简单的新年礼拜活动。程瑞芳和其他志愿者们熬制了热粥,让难民们能够喝上一口热汤。一位幸存者回忆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大家还是分着吃一些简单的年货,互相安慰,给孩子们讲故事。"⑬
1938年2月18日,日军以"战争已然结束,不再有设立安全区的必要"为由逼迫安全区改组成"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日军通过傀儡政府对委员会施加压力,要求解散难民收容所,迫使难民返回家园⑭。各个收容所陆续关闭,直到6月才全部结束。魏特琳继续坚持救助工作,在6月创办职业训练班,教授难民谋生技能;9月又建立女子中学⑮。不过目睹了太多暴行的她最终精神崩溃,1940年4月被迫回国,次年4月15日在美国结束了生命⑯。
程瑞芳在日记里写:"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最大的苦难,可同时也把人性中最珍贵的光芒展示出来了。看到那些难民互相帮忙时,我确信只要这种精神一直存在,我们就一直有希望。"⑰这份很珍贵的历史见证,让我们能窥见那个特殊春节里包含的点点滴滴的温情。
八十多年已经过去,在1938年的那个特殊春节,依然值得被铭记。它既见证了人性最为黑暗的那一面,也记录下了最为珍贵的人道光芒,进而成为南京这座城市永恒的记忆。
参考文献:
①②③《南京安全区档案》(南京出版社,2024)
④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记录》(档案出版社,2022)
⑥《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历史研究出版社,2023)
⑦⑧《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
⑨⑩《程瑞芳日记选编》(南京出版社,2022)
⑪⑫《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⑬《口述历史:南京1938》(历史文献出版社,2023)
⑭⑮⑯《魏特琳在华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
⑰《程瑞芳家族口述史》(南京出版社,2023)
🚩本人承诺:图片素材全部来源于真实素材的原创,所有图片素材及文章都是真实的。
🚩本文基于历史档案与研究资料撰写,旨在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其中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平台无关。
不忘国耻,牢记血海深仇,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决不为伍。
倭贼皆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