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大批量师范专科院校合并撤销

上官娅瑶来聊 2025-03-12 13:51:10

在近年来的教育浪潮中,“撤销本科专业”这一话题可谓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当一些名校、大校纷纷调整专业设置,很难不让人产生疑问:这些调整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是教育的自我革新,还是对社会需求的无奈妥协?今天,我们就从多个角度聊聊这件事的深层意义。

从院校撤销专业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冷门”专业的困境。比如,扬州大学宣布撤销教育学、摄影等6个本科专业,而这些专业已经停招超过五年。不难发现,“停招”显然是撤销的前奏,实际上,这些专业早已“名存实亡”。同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口气撤销了9个本科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测绘工程等,而山东大学也将7个本科专业画上了句号。这些被“放弃”的专业,或因招生困难,或因就业导向不佳,成为高校优化资源配置的“牺牲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专业在当年如日中天,如今却遭遇“退场危机”?这背后既有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因,也有教育体系自身的调整逻辑。

我们得承认,市场需求是决定专业存亡的重要因素。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这曾是许多高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但如今却成了撤销名单中的常客。连985、211高校也没能幸免。你可能会问,电子行业不是蒸蒸日上吗?为什么相关专业却遭遇冷遇?答案是,行业的发展并不完全等同于人才的需求量。随着技术更迭和产业结构升级,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激增,而一些高校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和实践需求的匹配度上存在“断层”。换句话说,人才“过剩”并不意味着真正的人才“够用”。

再看物联网工程专业,几年前可是“炙手可热”,一度被视为未来行业的“香饽饽”。但现在,这个专业却被山东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撤销。这说明,仅靠短期的“风口”是无法支撑一个专业长期发展的。热度褪去,市场饱和,学生就业遇冷,最终倒逼高校做出调整。

撤销专业反映了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化需求。每个高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科研能力都是有限的,与其把资源分散在“冷门”专业上,不如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这也是不少大学做出的战略选择。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虽然撤销了9个专业,但它的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王牌专业依然“稳如泰山”。这就说明,高校在“断舍离”的同时,也在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撤销专业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倒退,相反,它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表现。根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度,全国高校共撤销1670个专业点,同时新增了3389个专业点。也就是说,“关停并转”是动态调整的一部分。比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崛起,不少高校抢滩布局相关专业,而传统的“冷门”学科则逐渐被边缘化。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种体现。

但问题是,撤销专业真的全是好事吗?我们不得不思考,某些专业的消失是否会带来文化或学术的断层。比如,一些高校撤销历史、哲学等基础性学科,虽然从就业角度看似乎可以理解,但这些学科的存在意义远不止就业这么简单。它们是人类思想的传承,是社会文化的根基。如果任由这种“功利化”的趋势蔓延,教育的多样性和学术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侵蚀。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撤销专业的背后是否存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一些地方性高校在撤销专业时,往往更容易受到地方经济、就业环境的制约,而发达地区的高校则有更多的选择和支持。长此以往,这种“马太效应”可能会进一步拉大教育的区域差距。

那么,如何在撤销与保留之间找到平衡?我认为,首先要尊重教育的多元性和学术的独立性。高校在调整专业时,不能仅仅以就业率为导向,还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基础学科和冷门专业的支持力度,避免因市场化主导而导致“一刀切”的现象。此外,高校还需要在招生宣传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提升冷门专业的吸引力,让更多学生看到这些专业的未来前景。

高考填报志愿时,一些家长和学生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认为这能为未来的就业“保驾护航”。但正如文章所述,所谓的“热门”并不一定意味着稳妥,而“冷门”也未必就是死胡同。关键在于,学生如何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结合专业的长远发展潜力做出选择。此外,高校在调整专业时,也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避免让“撤销”成为“一地鸡毛”。

那么问题来了,当下的教育发展是否真的在追求“短平快”的效率,而忽视了教育的长期价值?在市场化与学术性之间,我们是否找到了那个最佳的平衡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