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毛主席初次见程世才,看到他背着一杆长枪,当着堂堂军长,怎么还带这玩意?
毛主席坐下,笑着问:“军长,为什么还带着长枪”?
长枪背后的故事
程世才低头一笑,站得笔直,回答很简单:“习惯了。”这一句回答,道出了他多年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
参加红军以来,程世才总是战斗在最前线,枪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仅仅是习惯,这杆长枪是责任,是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的象征,枪在他手里,就像命在身上一样,舍不得放下。
程世才的这杆长枪,是用来指挥战斗的象征,更是用来战斗的实际武器。
红军的那些年,物资匮乏,尤其是武器装备,即便是担任了军长,程世才也并没有脱离一线作战的角色。
每一次战斗,总是亲自冲锋陷阵,背着那杆长枪和战士们一起浴血奋战。
背长枪,能随时与敌人搏斗,保护自己的战士们。
1935年,程世才23岁,已是红三十军的军长,这个年纪的军长,在当时不多见。
红军一路经历无数恶战,程世才总是站在队伍的前面,长枪不离手。
红军战士们艰苦作战的辛苦和危险,程世才总是亲自侦查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冲锋时也是先站出来,用枪保护身后的战士。
徐向前元帅曾经提起程世才,说:“他作战有勇有谋,是个好军长,但他从来不像一般的军长那样,只在后方指挥。他总是要上前线,跟大家一起战斗。”程世才背着长枪,习惯了走在前面。
从基层到军长
程世才的故事,不是一帆风顺的传奇,而是一步步扎扎实实走出来的。
1930年,程世才参加了红军,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战士,扛枪作战,从不抱怨艰苦的生活。
勇于冲锋、敢打敢拼的作风,逐步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班长、排长、连长。
程世才的成长轨迹,不是那种顺风顺水的晋升之路。
1932年的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战斗中,程世才表现尤为出色。
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困,带领部队成功突破封锁,那时候,还只是一个营长,但指挥才能已经远远超出同级干部。
有冲锋陷阵的勇气,还有观察战场的敏锐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1934年,程世才晋升为团长,领导红四方面军的一个重要团。
这个时期的他,已经完全展现出作为高级指挥官的潜质,不同于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指挥员。
程世才始终坚持一线指挥,亲自侦查敌情,了解战士们的状态,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
会根据战场的瞬息万变,迅速作出判断,而他的判断,往往能扭转战局。
1935年,程世才,被任命为红三十军军长。
当时的红军,特别是红四方面军,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考验,年轻的程世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了整个军的指挥重任。
带领红三十军,在险恶的环境中,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用他的长枪和智慧,保住了红军的力量。
长征与毛主席的关注
1935年,红军的长征进入艰难的时期,懋功会师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标志着红军力量的汇合,更是红军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重要证明。
会师那天,毛主席和朱老总、周总理等亲自来到懋功,看望各方面的红军将士。
毛主席在见到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时,第一次看到了年轻的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
一众指挥官中,程世才显得格外特别。
年轻、精瘦,眼神中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而背后的那杆长枪则显得格外扎眼。
毛主席注意到了他,微笑着问:“军长为什么还背着长枪呢?”
程世才站得笔直,脸上挂着一丝腼腆的笑容。
简单地回答道:“在前线习惯了,离不开它。”这句朴实的话,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说出了他心底的真实想法。
程世才的身份是军长,但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官。
更愿意和战士们在一起,走在队伍的前面,用长枪保卫他们的安全。
毛主席听了,点点头,眼中透出一丝赞赏。
像程世才这样既能指挥全局,又能亲自作战的军长,是红军的宝贵财富。
这样的人,有勇有谋,还有一份真正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雪山、草地、饥饿、寒冷,红军面对的是一次次极限的考验,作为红三十军的军长,程世才要指挥作战,还要解决战士们,在行军途中的各种困难。
翻越夹金山时,程世才背着长枪,一步一步走在队伍的前面。
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很多战士的脚被冻伤,走路都变得困难。
程世才亲自为队伍开路,把自己的干粮分给战士,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
草地的行军更加艰难,没有食物,没有水源,很多战士倒在了泥沼中,再也没有站起来。
程世才带领红三十军,一边行军,一边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和草根。
作为军长,自己不能倒下,也不能表现出一丝软弱。
背着长枪,查看每一个战士的情况,确保没有人被遗忘在队伍后面。
每当有战士走不动了,就亲自去搀扶,把战士背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休息。这样的行动,让红三十军的战士们深受感动,大家都说:“跟着程军长,我们有希望。”
懋功会师后的短暂休整期间,程世才继续保持着,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的作风。
长枪从不离身,战士们也从不觉得这把枪是多余的。
毛主席对程世才的印象非常深刻,在之后的多次会议中,提到程世才,说他是一个“战斗型的军长”,不仅能打仗,还能团结战士,激励部队的士气。
毛主席认为,像程世才这样脚踏实地、不摆架子、能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指挥官,是红军队伍中宝贵的财富,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
红军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样的精神。
红三十军完成了长征,走过了雪山草地,经历了无数的战斗与考验。
程世才的这把长枪,是程世才个人的武器,更是整个部队精神的象征。
战后的贡献与领导风格
抗日战争爆发后,程世才依旧是那个总在一线的指挥官。
指挥作战,带着部队冲锋,喜欢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地铺,甚至夜间巡逻时,也总是先站起来拿着枪。
解放战争期间,再次被委以重任,指挥了多次重要的战役。
带领的部队总是能完成任务,哪怕是艰难的攻坚战,指挥风格简单直接,不搞复杂的花样。
战争胜利了,程世才被授予中将军衔,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参与了公安部队和装甲兵建设,这些工作看似没有战场那么激烈,程世才依然投入了全力。
新中国的建设也需要冲锋陷阵,需要每一个人像在战场上一样拼尽全力。
程世才的长枪,是责任,是担当,也是他对每一位战士的承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