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扇扑流萤。
天阶夜⾊凉如⽔,坐看牵⽜织⼥星
——《秋⼣》【唐】杜牧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句,不知不觉中迎来了立秋。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立秋”中“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大致在每年的8月7日左右。“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此时自然界中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虽然暑气和热气犹在,但凉风已经不远了。
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人体的脉象和气血已经和夏天时有所不同春天阳气生发,夏天阳气壮大,秋天阳气内收,冬天阳气藏在人体之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咱们人在春夏两季时比较有活力,人体比较舒展,因为阳气外浮于体外。秋冬时人们就会自觉减少户外活动,人也显得比较懒洋洋,因为阳气内收的原因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气候变化影响人的生理活动,所以人要随着不同的季节变化改变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不生病。所以立秋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阳
起居调养立秋之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作息规律,以晚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
此时,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应秋气之清爽,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应适当减少房事,避免阳气向外发泄
运动调养比起春夏来讲,秋冬要减少活动。因为动则生阳,秋天阳气内收,大量的运动会扰到阳气,使阳气不能内收。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
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饮食调养虽然此时湿热之气犹盛,但防秋燥的相关事宜也该着手准备了。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西红柿、枇杷、柠檬等
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还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杏仁、核桃仁、松子这些油脂比较丰富的坚果类
此外,“秋老虎”天气持续,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在防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暑清热
立秋 误区(一)
秋天贴秋膘
不要着急“贴膘“贴秋膘”是传统民俗之一,其本意是为了弥补身体因“苦夏”而造成的营养缺乏。贴膘“贴秋膘
彼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立秋称重后,发现瘦了当然需要“补”回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
而如今,生活改变,营养过剩的人越来越多了,反而不宜像以往一样吃大鱼大肉了。
而且,整个夏季因为天气炎热,人们为了补充水分而多食瓜果,这会造成夏末秋初之际,脾胃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更不适宜“大补”。
所以,立秋进补,最好是——清补,增加营养的同时还避免了内湿积聚的问题。
平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瘦肉、鱼、鸡、牛肉等。不过因为脾胃功能才开始恢复,进补需要适量。
误区(二)
春捂秋冻
俗话说道“春捂秋冻”,但是有的人为了遵循这个原则,及时气温很低也不添加衣服,美其名曰为了养生,结果冻的唧唧索索,最后就是感冒发烧
“春捂秋冻”,不是让大家坚持不添加衣服,这个季节穿衣感到微凉是最好的状态,不必过早添衣,适度的冷感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如果过早的添加衣服,人体容易出汗,就会扰动阳气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颈部要注意保暖,不要受风着凉
同时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昼夜之间温差增大,有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腰肌劳损、心脑血管疾病、面瘫等疾病的人群,还是要做好防寒工作
立秋养两脏
养肺、养肝
养肺
中医认为,立秋过后,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容易产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而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还处于衰弱阶段,因此,立秋过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因此要加强调养,使肺气不要过偏,影响机体健康要适当多润肺,多补充水分,少食辛辣、烧烤、油腻、伤胃的食物
一般来说,秋季养肺,可多食莲藕、百合、杏仁、荸荠、蜂蜜、甘蔗、土豆、萝卜、山药、扁豆、枸杞子、银耳、木耳、猪肉、鸭肉、柚子等润燥养阴之品
养肝
另外,在肺盛之时易影响到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气血,肝气受制的秋天,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表现在生理方面则为容易引起气血失调等疾病的发生,如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问题等,当出现此类现象时,可通过养阴、柔肝、疏解等方法调理
秋季养肝,多吃小白菜、胡萝卜、海带、莲子、黄瓜等,可以帮助肝气的运转,增强肝脏解毒排毒功能,自然而然就能够避免不良症状的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