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三次上岸,英语却成了考博路上的‘拦路虎’?谢浩男的故事,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个‘倔强到让人心疼’的朋友。

谢浩男第一次考研失败时,兜里只剩300块。为了攒钱再战,他白天当保安巡逻,晚上端盘子擦桌,别人问他“累不累”,他咧嘴一笑:“英语虐我千百遍,我待英语如初恋。
第三次考研上岸那天,他发朋友圈:“感谢食堂的免费汤,图书馆的暖气,还有被我写秃的10支笔。”评论区炸了:“英语四级都没过,怎么考上的?”他回:“单词背到做梦都在拼abandon,但专业课分高啊!

有人嘲讽他“英语差还硬卷”,他却说:“我承认短板,但从不认命。”备考时,他把手机壁纸换成“英语是工具,不是枷锁”,每天用翻译软件啃文献,甚至发明了“土味联想法”——比如把“philosophy(哲学)”记成“废了锁肺,也得学”。
像他这样的人不少。哈尔滨一位博士考了14次英语四级,就为弥补当年错失的全奖留学机会;三线城市的穷学生靠雅思8分逆袭英国全奖博士,秘诀竟是“兼职教别人学英语”。谢浩男说:“英语不好,那就用其他能力补,但绝不能躺平。

有人说“英语不好不配搞学术”,可余玉教授从中师生一路逆袭成博导,考研时英语屡战屡败,最终却主持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谢浩男的目标很明确:“考博不是为了证明英语多好,而是想告诉世界——‘偏科生’也有追梦的权利。
如果英语是你的绊脚石,是选择绕路,还是把它踩成垫脚石?”关注我,看更多普通人的破局智慧。点赞收藏,下次迷茫时,记得回来找答案。
以上素材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