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大棒之下,盟友纷纷转向,被视为美国竞争对手的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
4月,特朗普要对全球开“第一枪”
美国总统特朗普给全球经济丢下了两颗重磅炸弹:他宣布将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将4月2日定为“美国解放日”,将实施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这一政策听起来似乎是“你对我征多少关税,我就对你征多少。”但真相却没那么简单。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其实是打着公正旗号,行偏袒美国之实。他的逻辑是,谁要是敢对美国商品加100%的关税,美国也会回敬同样的力度。但若其他国家对美产品的关税较低呢?美国是否会同样降低关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等关税”的实际用意在于扩大利益,而非实现真正的贸易公平。
这种“公平”的背后,是特朗普的强硬立场和美国优先战略。设立所谓的“解放日”,实际上是在宣称美国将通过关税“大棒”,主动去“割他国韭菜”。这无异于对整个世界的贸易体系发起挑战。盲目挥舞关税武器,不仅惹怒了竞争对手,也让盟友们倍感压力。
基辛格曾经说过,作为美国的对手是痛苦的,但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这句话在特朗普时期再次被验证。他直言美国的朋友“有时候比敌人还糟糕”,毫无避讳地揭示出他对传统外交关系的不屑。这种态度不仅让全球贸易局势愈发紧张,还让美国的盟友们感到心寒。
特朗普关税大棒下,联合抵制成为关键
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和关税霸权,让美国的盟友们陷入了两难境地。起初,不少国家尝试通过默许和妥协,希望能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下找到一丝喘息空间。他们以为,只要表现出足够的友好与合作意愿,就能换来美国方面的豁免。然而,这种策略无异于饮鸩止渴,结果都是碰得头破血流。
这些国家渐渐意识到,妄想通过退让来挽回利益是不切实际的。特朗普的思维很简单:只有胜利者,没有对等的谈判。他的目标是最大化美国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盟友的利益。因此,那些本希望通过让步取得美方好感的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遭遇特朗普关税的重击,各国认识到,单打独斗难以应付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美国政府。于是,团结一致、联合抵制成为了面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最佳选择。各国开始逐渐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意识到,只有形成新的利益阵线,才能在与美国的博弈中不被轻易击溃。这种背景下,中国正在成为新的选择。
法国外长、欧盟贸易专员相继访华
在特朗普政策的冲击下,法国及整个欧洲面临着俄乌冲突加剧和美国极端政策双重压力,策略重心开始向东方倾斜。法国外长巴罗近期访华,不仅标志着法中关系的新篇章,同时也揭示出欧洲外交战略正发生转变。
巴罗强调了法中两国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必要性。在经历美方关税政策带来的阵痛后,法国似乎意识到,必须积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广袤的市场空间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为欧洲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合作前景。对于法国而言,与中国建立深度合作不仅能有效缓解来自美国的经济压力,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填补因俄乌冲突造成的市场空白。
此外,从人工智能到清洁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合作,都成为法中关系中的新亮点。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法国希望能在这些重要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也期望借此增强在国际技术竞争中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无疑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巴罗的访华不仅是法国的单独行动,也预示着欧洲整体外交策略的一次重新洗牌。与此同时,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也开启了访华之旅。
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看到,转向中国更符合欧洲国家的实际利益,并有助于全面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任何一个地缘政治棋局中的微小移动,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法中合作的深入,可能只是欧洲新外交路线的开端,而这条道路带来的变革,将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