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几乎停滞,人类的发展被限制?专家的猜测可能是正确的

星空承载梦想 2025-02-23 08:18:38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深度长文,希望您能够认真看完,感谢您的支持!

人类基础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突破认知边界的突围史诗,从古希腊哲学家在橄榄树下探讨世界本原,到现代科学家在粒子对撞击前捕捉希格斯玻色子,这场持续了三千年的智力远征不断重塑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图景,基础科学在突破与重构的循环中演进,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维度跃迁,在雅典卫城的晨曦中,泰勒斯宣告"万物源于水",开启了人类用理性解释自然的先河。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数字与宇宙的隐秘联系,将数学论证引入自然研究。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建立系统的自然哲学体系,主导西方科学思想两千年。

中国战国时期的《墨经》记载小孔成像与杠杆原理,印度数学家发明"零"的概念,阿拉伯学者完善代数学体系,这些文明火种在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在中世纪的时候,科学发展比较缓慢,教会统治下,科学发展受到限制,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科学著作的翻译和保存,阿拉伯地区在科学上有一定成就,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有所创新,为后来的欧洲科学复兴提供了基础。到了近代以后,人类基础科学发展迅速,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的统治,开启了科学革命的序幕,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天体,为日心说提供了证据,还在力学上有诸多发现,比如说自由落体定律。

如果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下坠,是重的物体先落地,还是轻的物体先落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却说:“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它们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意思是同一高度落下的物体,重的先落地。长期以来,这个结论被认为是真理,没人敢怀疑。后来伽利略总觉得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有些自相矛盾,于是他在真空中做了个实验,让一块铁片和一片羽毛同时坠落,结果发现它们的下落速度是一样的,但是当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发现,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伽利略宣布自己要在比萨斜塔当众做实验,伽利略双手各拿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大小相同,但一个是实心的,一个是空心的,实验结果发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个实验向世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之后,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统一,牛顿第一定律被称为是惯性定律,它表明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个定律说明了物体具有惯性,即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倾向,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越难改变其运动状态。牛顿第二定律有被称为加速度定律,它表明在惯性参考系下,运动的变化和所加动力成正比,且发生在这力所沿的直线方向上,这个定律说明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得越快。

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它表明,两个物体对各自的对方的相互作用总是相等的,而且指向相反的方向。这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同时存在,同时消失。这个定律说明了自然界中不存在孤立的力,任何一种力都是由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对后世影响更加深远,万有引力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无论是天体还是地球上的物体,他们都是按照引力的强度和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质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提出万有引力之后,他利用万有引力解释了天体运动的规律,而且还指出了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之外,还会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发现的二均差,通过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们成功发现了海王星。在牛顿之后,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主要涉及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他认为光速在真空中是一个恒定不变的速度,无论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如何,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爱因斯坦以精确的数学表达方式解释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此外爱因斯坦还讨论了质能等效原理和引力的本质,他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该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相对论概念,并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

爱因斯坦的理论表明,物体沿着时空的曲线运动,而引力是由质量体造成的弯曲时空所产生的效应,这两个理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能量的关系,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此之后,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玻尔建立了玻尔模型,海森堡、薛定谔等科学家进一步完善量子力学理论,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量子力学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更本性的变革,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奇特性质,打破了经典物理的确定性概念,和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推动了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使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成为可能。

从而引发了电子技术革命,促进了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还为激光技术、超导技术、核磁共振成像(MRI)等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些技术在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从1845年到1862年,德国哲学家洪堡德运用科学比较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开创了自然地理学。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把电和磁联系起来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麦克斯韦发展了法拉第的电磁定律,把电、磁和光都看成是电磁波,使它们统一起来,并用一组微分方程表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完成了自然界生成演化统一规律的理论探索。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从17世纪到19世纪,人类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到今天为止,人类的科技还在吃老本,再过去200多年里,是人类进步最大、最为颠覆的时代,在2017年的时候,人类开启了第一批50多年前的时间信封,里面记载了50多年前人类朴实而美好的愿望:我们现在已经踏入了宇宙,你们肯定已经能够非常方便的前往其它星球了吧,对于多变的气候环境是不是也能够完美的控制。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目前人类的科技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别说移民到其它星球了,距离上次载人登月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50多年前的人们会写这样的信?甚至有很多人觉得这些留言不切实际。

事实上,50多年前的留言并不是天方夜谭,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是有想法的,毕竟人类从第一次翱翔蓝天到第一次踏上宇宙,也仅仅用了半个世纪,在他们看来,人类征服太阳系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现在看来,他们注定要失望了,人类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似乎进步很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此有一些科学家认为,17、18世纪的科学研究多基于直观的现象观察和简单的实验,比如说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借助简单的数学工具就可进行理论推导,而现在,基础科学已经深入到了微观量子领域和宏观宇宙的极深尺度等,研究对象难以直接观测,需要依靠大型、昂贵且复杂的设备。

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科学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某一细分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成为通才得难度极大,现代基础科学很多重大问题需要跨学科知识和技术来解决,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和术语体系差异大,跨学科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协作存在障碍,影响研究效率。跨学科研究项目通常需要多机构、多团队合作,在资源分配、成果归属等方面易产生矛盾和分歧,协调难度大,可能阻碍研究进展。而且当今社会更注重技术应用和经济效益,科研资源往往向能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科学和技术研发领域倾斜,基础科学研究获得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相对不足。

而且学术生态的异化同样制约突破性创新,“不发表即灭亡”的生存法则之下,科学家平均每3天就要产出一篇论文,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批评当前科研评价体系:"我们正在培养善于写论文的技工,而非真正的发现者。"这种流水线式的知识生产,难以孕育颠覆性理论。这时候人类需要重新理解科学探索的本质,基础科学的减弱不是衰落的征兆,而是认识深化的必然阶段,说不定某一天,人类突然能够发现宇宙中其它神奇的物理定律和物理现象,到时候人类的文明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不过科学探索一件持久的事情,并不是一代人或者几代人能够完成的,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历史,在不同的阶段,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是不同的。

在人类历史上,有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有发展缓慢的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匀速的,而是跳跃式的,所以现在人类基础科学的发展缓慢,并不能够代表人类文明的科技发展一定会变慢,只要人类能够找到下一个科学的突破口,那么人类文明将会再次迎来辉煌的成就,小编认为,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一直都在努力发展我们的科技,探索宇宙是整个人类终身事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人类文明能够走多远?目前谁也不知道,不过小编认为,只要人类能够认真的、坚持下去,人类一定能够解开宇宙中更多的奥秘,所以小编希望人类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1 阅读:220
评论列表
  • 2025-02-23 13:09

    个个都敝帚自珍,能有发展才怪!

  • 2025-02-23 19:46

    想星辰大海,进军宇宙,只能往微观发展。

星空承载梦想

简介:本人爱好天文,擅长写科学领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