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世‖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逐鹿年代

二狗说历史 2020-03-08 10:05:38

在中国古代,有春秋和战国这样两个奇妙的时代。他们都属于东周的一部分,但是他们显然比东周要有名的多。

如果要问各个朝代的名士,他们最想穿越到什么时代,我想大部分人会选择春秋,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刘老彘的独尊“儒术”,有的是各个流派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那是真正属于读书人的时代,那时候人们读的就是春秋,而不是从残章断简中提炼出来的微言大义。

但是,如果要问读书人最不想穿越去的时代,我想很多人会投战国一票,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礼义廉耻,有的只有武力和征服,人们推崇的不再是读书人,而是战士,是霸主。

但是可笑的是,春秋和战国,不仅紧紧相连,他们甚至连一个清晰的分界线都没有。一般认为,赵魏韩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的开始,因为门客取代了主人,以下犯上,礼崩乐坏,春秋不再也。

说起春秋,那简直是一个成语故事汇,我们现在学的成语,很多典故都出自春秋。然而春秋这个时代也就在忙着造词了,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再加上国家众多,各有各的鸡毛蒜皮,讲春秋,就是一本算不清的流水账,而战国,则要简单许多,他们有着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叫做变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叫改革。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率先进行变法的是魏国,变法的主持人叫李悝。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魏国以下犯上给战国拉开了序幕,同时又在战国时期第一个开始变法,在战国初期成了最牛逼的国家。

魏国之后是楚国。“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楚地一直都是蛮子,不懂什么祖宗礼法,自然瞅着魏国变法占了这么大便宜,他们也要依样学样。楚国变法的主持人叫吴起。吴起变法主要措施是“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让出一些官职以增加收入,减少国家对贵族的供养,收回传世三代的旧贵族爵禄,以节省钱粮支援军队打仗。变法还让一些旧贵族迁“广虚之地”,以开发土地。还有“选贤用能”,为国家选拔人才,“明法审令”,强调效率与公平。等等。但是楚国并没有像魏国那样因为变法而强大,因为楚国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法制体系,贵族势力盘根错节,在楚悼王去世之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魏楚之后,西边的秦国开始坐不住了。秦国多年以来因为地势偏远和国家穷困,一直受到其他国家的蔑视,因此等到秦孝公嬴渠梁即为时,他痛定思痛,决定变法图强,希望跻身大国行列,他选定的变法主持人,叫商鞅。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进行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制度创新,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由于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与深刻性,以及在战国变法中绝无仅有的长期性与连续性(20年之间两次变法),西部秦国一举崛起为空前强大的一国。由此,天下格局由七大国纷争,演变为两大板块对峙——秦国为一方,崤山以东的六大国为一方,即所谓的“山东六国”。

在这一时期,除了变法之外,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邦交对抗,将人类世界在古典社会的外交艺术推到了巅峰状态。这一对抗的实际意义,是山东六国的遏制战略,与秦国突破联合遏制之破交战略的对抗。这两大邦交战略的对抗演进,是这一时期国家对抗的基本方式。

新浪潮的需要,使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个崭新的战时外交学派——纵横家。其中,以苏秦为代表的“合纵家”所鼓吹的“合纵”战略,推动山东六大国成功实现了抗秦联盟集团,一度对秦国构成了空前强大的全面压力。六国合纵,是世界外交史上最早的国家共同体。另一面,以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所鼓吹的“连横”战略,使秦国成功地实现了对山东六国的分化,也成功突破了六国集团的强大遏制。

当时的“世界”格局,就在不断的“合纵”和“连横”中陷入了僵持。如此大争之世,还需要新的变法来进行破冰。

有一句话叫“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魏国最先变法,成为一时超强,但强的不够彻底,还没有统一天下的底气和实力。楚国第二个变法,但却没能坚持到底,中道崩殂,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秦国第三个变法,虽然没有占得先机,但效果甚好,变法之后,一口气打六国,不费劲,成为了山东六国家门口的“野蛮人”。

还有一句话叫“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眼红秦国变法的奇效,韩国、燕国、齐国等一下就猴急了,不由分说四处招募职业经理人,分别在申不害、乐毅、邹忌等人的带领下在全国进行变法。事与愿违,这几个国家急急忙忙地开始变法,也急急忙忙地结束了变法,他们的变法取得了一时的效果,却同样和楚国一样,半路夭折,中道崩殂。相反,战国时期最后一个变法的赵国,却是一口吃成了胖子,成了山东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力量。

赵国的变法,叫做“引进来”,引进的对象是“胡人”。赵国在多年以来和少数民族的作战过程中,吸取到了教训,决定向少数民族学习,学习他们的轻便服装,学习他们的全民皆兵,并称之为“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这次变法与其他国家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赵武灵王自己,既是老板,又是经理,没有委托代理的问题,也就少了山东五国变法过程中的诸多掣肘。因此,赵国的这次变法,在全面性与深刻性方面,虽然不如此前秦国的商鞅变法,但却大大超过了其他五国,赵国也得以成为山东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力量。

这种抗衡一直到长平之战被打破。战神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经此一役,赵国全部军力悉数被歼灭,从此六国彻底衰败,秦国成为了真正的一家独大。

话说回来,赵国的落败可以归结为缺少一个优秀的将才,本来还能指望一下的廉颇却被临战换将换成了不成器的赵括,如果那个打得秦国哭爹喊娘的李牧能够早几十年上线,那战神白起很可能就要埋骨长平了。

但是秦国后来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意图一举灭赵,却不想遭遇了山东六国的最后一次合纵阻击,军力大损,再加上战神白起被逼死,秦国也进入了秦昭王晚年的低谷时期。

之后秦国也因为国君的相继早逝沉寂了很久,前后约三十年的时间都靠吕不韦在苦心维持,但是这三十年间山东六国却还是受制于秦国强大的威慑力,并没有什么大作为大变法,让秦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一段低谷时期,并逐渐恢复了对山东六国的攻势。

相反,安逸了三十多年的山东六国,反而更加衰落,在嬴政亲政之后对其采取的高压政策之下,他们也并没有在此采取合纵抗秦的举措,而只是各自进入了对秦妥协的求生阶段。

战国故事的结尾,是秦国在嬴政的带领下最终连灭六国,统一了中原,结束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烂漫、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2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