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武侠剧,常常碰到某某高僧或大师动不动就闭关,闭关也就罢了,还需要很多弟子在外守候。所以百思不得其解:高僧、大师们闭关的时候究竟在做什么?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参悟什么?
为什么要如此兴师动众的闭关呢?
直到很多年后,由于阅历的增多,读书积累的不断加大,才知道“闭关”的这种修行方式最早来源于佛教,来自于禅宗的初祖达摩法师。
佛学经典《四行论》里有段引文中还谈到“壁观”,也就是“闭关”,说这是达摩禅的重要修行方式。
但后世对于“壁观”的解释,却各有不同,唐代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有如下的解释: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 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宗密认为,“壁观” 其实是种形容词,就是要让自己的修行之心如墙壁一般。
还有种解释, 认为“壁观” 就是面壁而坐,因为想要修行人定,可以面对墙壁,使得自己内心得以平和。《续高僧传》中的《达摩传》有这样的话:“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看来这句话的“壁观”,指的应当就是面壁修行。
《景德传灯录》上也说达摩在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所以被人称为“壁观婆罗门”。那么,为什么达摩在少林寺的面壁有何用处呢?
杨曾文在《唐五代禅宗史》中给予了这样的解释:达摩在中国北方生活了五十多年,自然学会了汉语。他对于当时佛教界盛行讲经说法而不重视打坐修行的风尚表示不满。”在达摩的那个时代,中国的佛教界更喜欢在一起探讨义理。达摩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方式,所以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僧众,壁观才是真正的修行。
壁观也就是“闭关”,这样的一种修行方式被后世的修行者普遍运用,甚至道家的张三丰也有着多次“闭关”的经历,到了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用的也是这种“闭关”的方式。
可见“闭关”这种修行方式在古代已成为主流。
那么,所谓的”闭关“,其真相是什么?真的有电视剧里说的那么神秘吗?
我个人没有”闭关“过的经历,但也有”闭关“的需求,”闭关“的原因确实也是因为尘世太多的干扰.
那么”闭关“需要达到什么效果呢?我本人的需求如下:
一、达到不受外人、家人、杂俗事干扰。
二、生活方面不用自己操心,如吃饭和冲洗等基本生活不受干扰。
三、专心做一件事或参悟某一个概念,不受任何人或事的左右。
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我就觉得我是进了”闭关“的状态。因为我认为真正的”闭关“并非如电视里所说的:不吃不喝不拉不睡。人之所以要”闭关“最主要的还俗事太多顾不过来,影响修行或参悟罢了,并没有太多神秘的东西。
你要是想?你要是烦了,其实你也可以”闭关“,并非一定要等到你成为大师的那一天!
闭关好!可不挣钱怎么活呢?闭关的人条件都还的可以,要不吃喝拉撒怎么办?
说白了,不能看见,听见,遇见,所以假的一B!
谬论,不懂别瞎扯
戒 定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