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小说的熏陶下,郭靖、萧峰等大侠形象深入人心,行侠仗义之举令人向往。可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侠,究竟起源于何处?
从古代大侠,到西方漫画中的超级英雄,乃至如今网络热词 “键盘侠”“麦乐鸡侠”,真正的侠在当下还存在吗?让我们一同探寻华夏侠的演变历程。
功夫电影与武侠小说构建了中国人的功夫梦和武侠梦。虽功夫近年因 “闪电五连鞭” 等争议不断,武侠也被玄幻、修仙等体裁冲击,但二者核心都是借暴力手段实现公平正义,其中 “侠” 才是关键。
谈及 “侠”,先看 “义”。韩非子最早解释 “义” 为 “疑”,“不疑” 即 “不应该” 。当世界出现不该有的 “礼崩乐坏” 时,儒家率先行动。
儒家倡导三纲五常,“仁” 是内心对 “义” 的向往,“礼” 是实现 “义” 的制度规范,“智” 和 “信” 是践行 “义” 的能力要素,期望靠仁义礼智信消除世间不义。
然而,世界复杂,统治者贪婪,这一理念难以实现。孟子提出 “舍生取义”,但战国的残酷法则让儒家的缓慢进程难以适应。
于是法家登场,主张依法治国,以严刑峻法实现天下一统。韩非子将儒家读书人、游侠等列为 “五蠹”,认为 “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由此可见,侠最初是以社会边缘群体踏入历史,当礼法无法实现完全公平正义时,以一己之力实现他人正义的侠便应运而生。
有人认为墨家是最早的侠,如《秦时明月》称其为 “墨侠” 。但墨子其实认可 “侠以武犯禁”,否定当时的游侠。
墨家借助武力介入,追求大国与小国间的公平正义,像 “墨守成规” 的典故,墨子更似共产主义战士,“兼爱非攻” 的理念超越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从字形看,“侠” 是一人帮助弱小之人实现 “义”,可以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也可以是更高层次的道义。当面临义气与大义冲突时,真正的侠义应坚守道义高于一切。
司马迁在《史记》中设立《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从统治者层面,“侠以武犯禁” 是对侠的否定;而从普通人视角,列传体现了对侠的肯定。
先秦侠客如荆轲、豫让等,多因接受他人承诺而行侠留名,但侠客与职业杀手不同,他们行事基于心中的 “义”,而非名利,事成便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种任侠文化深刻影响了刘邦。
刘邦早年追随信陵君门客张耳,其身上的游侠之风助他建立大汉。不过,中央集权社会与侠的自成一派存在矛盾,这一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因郭解事件爆发。
郭解社会威望高、江湖势力大,其小弟的行为引发汉武帝震怒,最终被诛全族。这表明自由的侠开始受到中央政府制约。
唐代尚武,诗人作品中尽显豪迈侠气,还诞生了唐传奇这类后世侠义小说的鼻祖,如《虬髯客传》《刺客聂隐娘》等。但当侠被故事化、演绎化,意味着现实中侠的生存空间变小。此后,人们忙于科举,侠逐渐脱离先秦范畴。
随着市民文化发展,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兴起,侠对朝廷的关系从对立转向屈从,如《水浒传》梁山好汉最终招安。清代公案小说更是将侠招安化推向极致,像《三侠五义》中江湖好汉成为朝廷跟班。
但侠义精神并未在民族血脉中断绝,秋瑾,这位中国首位提出男女平等的革命志士,本可安享富贵,却为唤醒民众、撼动清政府统治,不惜抛洒热血,展现出侠义精神。
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面对变法失败,拒绝逃离,以死开启民智,其侠义精神通过学生蔡锷、杨昌济等人传承,最终在革命事业中开花结果,革命烈士们成为民族危亡时刻真正的侠义之士。
武侠小说方面,一般认为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是武侠小说鼻祖。清末民国出现《蜀山剑侠传》《卧虎藏龙》等作品。
上世纪50年代,香港武术比赛引发热议,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借此让编辑陈文统(梁羽生)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新派武侠小说诞生。
随后金庸受罗孚之托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启封神之路。古龙、温瑞安等作家共同铸就新派武侠辉煌时代。
武侠兴起源于侠义精神复苏,没落则与城市化进程、社会变迁有关,农耕文明色彩浓重的武侠世界难以跟上现实发展。
今天我们所说的键盘侠,不过是一种对于伪善的讽刺罢了。侠,可是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承诺的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而键盘侠除了喷以外,并无实际行动来自我践行。如此看来,“麦乐鸡侠”倒确实符合侠的定义。
我们今天早已摆脱了世界上存在绝世高手、盖世英雄这样的幻想。但在每一次灾难来临之时,总有平凡人挺身而出去保护弱者,保护人民群众。
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不会再需要侠,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应该长存道义。“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的事件,造成的社会性凉薄,不知道要多久才会消弭。
但可曾记得,我们都是在学雷锋精神下成长起来的少年。雷锋精神仅仅是乐于奉献、助人为乐吗?
其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用积极的态度,去投身到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去。愿大家都能心存一份侠气,愿大家都能热爱生活,爱身边每一个具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