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12年6月,青年毛泽东在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堂读书时,写下了《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文章虽仅有400余字,却展现出毛泽东的深刻见解和独特视角。
文中,毛泽东紧扣“立信”二字,从立法角度深入论述了法与民的关系。他认为,法令若善,必能造福民众,民众也会全力保障和维持;反之就法令不善,则会带来危害,民众也会竭力阻止。
商鞅之法,是利国福民的良法,旨在惩奸宄、保民权、务耕织、增富力、尚军功、绝消耗。然而,秦民却对其“立而不信”,原因在于此前秦国政府早已失信于民,致使民众守旧胆怯。
毛泽东通过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指出了导致我国民智未开、国家几近沦亡惨境的深层原因,即执政者的腐败欺压与民众的守旧观念。
这篇作文手稿犹存,是毛泽东现存最早的文章和手稿,它不仅体现了毛泽东早年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的关注与思考,为我们了解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读其文,仿佛能看到一位胸怀大志的青年,正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使命感,探寻着国家振兴的道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8a5e0c156d32e636b0a90e74eb36248.jpg)
▲ 1912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堂读书时,写下了《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作文。
从《商鞅徙木立信论》看毛泽东的思想深度与社会洞察力
特约撰稿人/高山
1912年6月,尚在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堂读书的青年毛泽东,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笔触,写下了《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作文。文章虽然仅有400多字,却充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深度与社会洞察力,即使在今时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章开篇,青年毛泽东便发出了“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的感慨。
他认为,法令本该是为人民谋求幸福的工具,若法令是良善的,能造福人民,人民定会全力保障和维护它,以使法令达到完善的目的,政府与国民之间理应相互信任。然而,商鞅与秦民之间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对立关系,这究竟是为何?
青年毛泽东指出商鞅之法是良法。商鞅处于秦孝公时期,中原混乱,战事频繁,国家疲惫不堪。在这种形势下,商鞅颁布的变法法令,严惩奸邪以保护人民权利,鼓励耕织以增进国民富力,崇尚军功以树立国威,将贫苦懒惰者收为奴隶以杜绝消耗。
这无疑是我国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按道理人民不应有所畏惧而不相信。但秦国百姓却在商鞅徙木立信时表现出了怀疑和不信任,非得通过徙木赏金的方式才肯相信法令的效力。
毛泽东由此深刻地认识到,执政者煞费苦心的背后,是数千年来民智未开,以及国家几近沦亡的悲惨现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d4527c6b45326af07eaf8d43c40b5c6.jpg)
▲ 文章虽然仅有400多字,却充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深度与社会洞察力。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毛泽东进一步分析道,普通民众往往对重大变革或特殊情况心存恐惧。尽管法令本身是好的,但由于秦国政府此前可能已经失信于民,导致百姓心生畏惧。这种情况下,即使执政者有心推行良法,也难以立刻获得民众的信任。
而最令人深思的是,毛泽东写道:“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反思。
在他看来,其他国家的文明国民可能会对中国民众的这种“愚”和不信任感到可笑和讥讽。这反映出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他期望中国能够摆脱这种困境,走向进步和强大的愿望。
毛泽东的这篇作文,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评论,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透过商鞅徙木立信这一事件,看到了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即民智未开和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这启示我们,在任何时代,法律和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建立在民众的信任基础之上。政府必须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才能使法令得到有效执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卓越才华和远大抱负。他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能够以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思想境界。这种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真理的追求精神,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也确实经历了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开启民智的过程。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的推进,再到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教育的普及、文化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开启了民智。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从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政策真正惠及民众。
而作为公民,我们也应当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以理性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政府的决策。
总之,毛泽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虽然写于百年前的高中时代,但它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却经久不衰。
它提醒我们要重视法治建设、政府公信力的培养以及民智的开启,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共同努力。
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