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画面会停留在人们记忆中很久,比如北京冬奥会上朱易意外摔倒后泪流满面的样子。
当时,年仅19岁的她刚刚踏上国际大赛舞台,还未站稳脚跟便遭遇了一次彻底的“滑铁卢”。
比赛成绩的不尽如人意、网络上的批评甚至谩骂,一度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彼时,许多人认为,她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此止步。
三年后,当朱易在亚冬会的赛场上以全新的姿态迎来掌声,那些质疑声,似乎终于渐渐远去。
如果你问朱易,是什么让她那个冬天扛下了铺天盖地的压力,她可能会想很久,然后轻轻一笑:“学会接受紧张吧。
冬奥会的失利让她心里五味杂陈。
赛场上的几个失误,成为很多人诸多不满的出口。
她一度觉得手脚都不是自己的,成绩一公布,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公众很快将目光聚焦在她身上,但很多目光并不友善。
对一个才19岁的女孩来说,那是一个“不知如何是好”的冬天。
不过,朱易没有停下脚步。
三年后,亚冬会的赛场故事有所不同。
短节目结束后,她看到刷新个人最佳成绩的分数,竟有些发懵。
而自由滑之后,面对她的已不再是单一的质疑,而是真诚的掌声和认可。
朱易说:“越是大的比赛,越紧张,但这次感受到紧张是正常的,可以带着它发挥出最好的自己。
面对紧张,朱易学会了与之为伴,不再“惧怕它压倒我,而是试着让它帮助我专注。
这是沉淀三年后,她自己找到的一种平衡。
其实,让朱易走到重整旗鼓这一步的,不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她选择的方式:体验生活和心理学的学习。
冬奥会后,她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山水,也感受了各地的文化。
在人群中的她,很少因为“是朱易”而被特别关注。
那种普通的、安静的生活,成了她暂时休整的港湾。
同时,她还多了一个新身份——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每天的日子在滑冰训练和写作业中来回切换,她把这种节奏形容成“忙碌又充实”。
心理学教会她如何看待内心的变化,也让她对失败有了另一种理解。
“没有人永远站在巅峰,也没有人一直在谷底。
我过去想过放弃滑冰,但后来又觉得,它能让我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积极的能量。
朱易说,懂得调节情绪的方式后,她也能够处理训练、比赛和学习中的挑战。
北京大学的心理学课不算轻松,论文、考试都让她一开始有点手忙脚乱。
但朱易慢慢发现,学科本身的知识对她大有裨益。
不仅帮助她调整日常状态,还给了她理解自我和他人的新视角。
三年里的朱易并非一直从容。
有时候,她也会回想过去,质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够好?”
那段被舆论围攻的日子让她不得不更早地学会保护自己。
为了抵制网络暴力,她选择用法律武器维权。
她认为,这不仅是保护自我,也是为了告诉大家:承受压力不代表默默承受伤害。
经历巨大的舆论风波之后,她开始学会忽略那些和自己真正目标无关的声音。
亚冬会上,朱易和教练佟健紧紧拥抱的画面,也许是她成长的最佳注脚。
这个在她低落时陪伴她的教练,总能用一种轻松且温暖的方法,帮她解开内心的结。
“没有做不到,只不过是有没有准备好去做,”佟健的一句话曾多次被朱易提起。
而她也用一次次的努力和逐渐自信的表现,告诉大家,她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过程再难。
朱易说,三年后,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解”感,和19岁时那个懵懂的自己和解,和曾经那些不尽如人意的时光和解。
朱易的小名叫“悠悠”。
她的父亲是湖北人,给她起这个名字是希望她一生都能“悠然自在”。
但朱易的生活似乎从小到大都与“自在”无关。
她五岁开始滑冰训练,从早晨到傍晚,几乎每一天都围绕冰场展开。
后来,她远赴他乡,辗转不同的比赛场地,一次次用独一无二的表现惊艳观众,也被冠以“天才少女”的称号。
可成长的背面常常是辛苦和撕裂的。
朱易并非毫无动摇,对自己天才头衔的怀疑、对选择的质疑,在她心里打过好几场仗。
不过她始终没有放下冰鞋。
她说:“滑冰让我从零到一慢慢建立自信。
虽然过程不总是很顺利,但我舍不得放弃这个陪伴了我整个成长的爱好。”
亚冬会自由滑曲目《一个明星的诞生》或许是她对生活的一种注解。
起先音乐轻快,随后舒缓,节目尾声,她展现了换足联合旋转动作。
屏幕上的她早已不是三年前那个不知所措的小女孩,而是一位懂得享受舞台的青年。
朱易的故事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电影里那种“一夜之间成功”的戏剧性。
她的成长过程却异常真实。
有些人可能无奈地被过去牵绊,但朱易选择与过去和解,再与未来交手。
三年的时间,曾经犹疑和胆怯的朱易,蜕变成了如今懂得享受赛场、平衡压力和挑战的运动员。
她说:“经历得越多,心就会越强。”或许,她的故事并不是关于一位滑冰选手的胜利,而是关于每一个在失败中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启示。
真正的成长,就是与自己的一场对话。
一场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