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史:金融决定帝国命运,看清朝“四大商会”的兴衰

史中阅灯火 2025-03-26 14:11:27

今之世纪,一经济竞争之世纪也。今之国家,一经济生命之国家也。举世界列强,无东无西,瘁精励力各种政治上之设备,直接间接之经营,无不以发达经济为目的,而以政治为活动之手段。盖经济者,社会生存之资料也。

——〔中〕南溟子《中国与世界之经济问题》

对于一个人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生存亦为国家之大计,是国家发展之根本。走出传统的小农经济,穿梭历史的长河,随商品经济发展,"一般等价物"出现在经济舞台并在人们的需求中不断演变,货币经济早已取代原本的以物易物。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在统一的管理下逐步秩序化,给经济带来空前的自由。这也是国家金融发展的过程与效果。从古至今,金融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古代,经济实力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决定了能否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决定了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帝国是否能谋得长期繁荣发展。

古代先贤早已发现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国家兴建之时、在国家力挽狂澜之际,都尽力将经济的变革及改善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上。吕不韦,好一个奇货可居,还留下典籍;范蠡,为相挽大厦于将倾,为商,富甲一方,留下千古佳话;胡雪岩,影响时局的走向……

吕不韦作秦国宰相,结合自己丰富的从商经验及诸子百家的相关理论,编撰《吕氏春秋》一书,为秦国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一系列改革下,经济不断发展,为秦统一六国提供坚实后盾。

清朝在外患骚扰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实行"闭关锁国",在国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以巩固统治,但这绝不意味着商业的灭亡。以专制统治下的官商取代民商,肆意发展横行的清朝四大商会成为影响清朝经济命脉的顶级经济体。

最古老的商帮——晋商

晋地商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商业交易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城濮之战之后,晋国得胜,独霸一方,诸侯国遂争相进贡,希望与晋国联手得以保全自己。由此,大量财物涌向晋国,诸侯贸易增多,晋商雏形渐显。

处于关中平原的山西,地形完固,物产丰富齐备,又处在中原汉人政权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区,是统治的关键地区。而山西作为重要的一处转运地,内外交通发达,为经商的发展带来机遇。实际上,晋商的真正兴起,首先是由明朝"开中制"实施推动的。

其次,它丰富的矿产资源,雄厚的手工业基础为它走向辉煌提供了重要保证。由于晋南地区地窄人稠,许多商人选择外出经商,"京师大贾数晋人"就是当时流行的一句形容晋商遍及全国的话。这个时期,晋商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以"诚信""团结"为商帮政策的晋商,到了清代,已经成为实力最雄厚的商帮,其声誉名扬海内外。驼帮、船帮、票号成为晋商的代表。

清兵占领中原后,蒙古地区成为清王朝统治区域,地区商业蒸蒸日上。康熙中年,山西商人进入外蒙古草原开始贸易,山西商人从此开辟了贸易的新市场。

在蒙汉贸易必须经过张家口和杀虎口中,张家口的名商都为山西人,最大的企业是的"兴隆魁",它也是清代中国对外蒙和俄国贸易的第二大型企业。在对蒙贸易的杀虎口,山西商人清政府的庇佑下,收益巨丰。在宁夏,著名的大商号多是万荣、平遥、榆次、临猗一带的山西商人开办,宁夏的名药材枸杞多被山西人开的"庆泰亨"掌握。山西商人在青海活络于各州县。

北京,祁县人经营主粮食米面行;襄陵人主经营油盐酒店;纸张商店,主要由临汾和襄陵人经营;布行中活动的几乎全为翼城人。此外,四川、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等也有山西商人的身影。

但晋商的终究难逃命运的定数,衰败也随清朝的没落而袭来。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后,清朝面临的巨额债务成了晋商不可避免的责任。紧接着,外商的挤压和侵略使晋商一步步衰亡。

这是晋商作为政治附庸的必然代价。

精神教材——徽商

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最早的徽商都来自于贫困地区及山区,起初,当地的丰富资源推动了经济发展。 微商最初由贩卖山货和粮食起家,并将木材再加工向外地出售。同时当地的茶叶、盐业、棉布业也享誉全国。

徽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济发展,形成了徽商的一种独特品格,也叫儒商。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往来人员络绎不绝。

元末,徽州府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用以牟取暴利。到了成化年,徽商进入盐业,使原本在盐业独占鳌头的山西、陕西商人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徽商以强大的势头迅猛发展,直到清朝初期进入黄金阶段。

徽商的没落是从盐商的衰落开始的。道光年间,清廷改革旧法,使许多徽商丧失了食盐销售的垄断权,同时清政府严追他们历年积欠的盐课,使得许多徽州盐商破产。

鸦片战争爆发后,一方面,列强入侵,为了缓解债务危机和军事危机,朝廷对商人进行残酷剥削;另一方面,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后,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徽商这种较为落后的商帮逐步被淘汰。在内外力的双重打击下,徽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在夹缝中创新——粤商

粤商即指广东地区的商人。它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粤商遍及全国各地。占地理位置优势,广州处于我国东南海岸,自宋代就已成为出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明清时期,由广府商人和潮州商人组成的粤商,在全国建立广东会馆、岭南会馆、潮州会馆等,更有在海外开设的会馆场所,远达英法日等地。

18世纪,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这位粤地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粤商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自己的聪明才智,抓住机遇,实现了重大的飞跃。

但是由于广州十三行特殊的垄断形式,粤商的形象对外成了官商勾结,声誉严重受损。作为对外交流的口岸,它还帮助了鸦片的出售,加速白银的外流,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但是尽管后来广州失去了原有外贸垄断地位,他广泛的吸收外国的金融思想和理念,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思想变革,最终转型成功,为国内发展树立榜样。

后起新秀——浙商

浙江虽然自然环境优越,气候良好,水源充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具有丝绸之府的美誉。但是它的兴起却较晚,到宋朝难以逐渐完成以后,江浙地区的经济才算完全繁荣发展了起来。江浙真正兴起是由于南宋定都杭州,皇室的物资需求推动了江浙地区真正的开发,城镇化、商品化的生活开始在当地发展。

浙商成为南宋最大的商会,因地理位置优势,他的运输业也极为发达。将中国传统的瓷器,茶叶,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全国各地,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兴起。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在江浙地区首先出现。手工业上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开始在各行各业发展普及。在这个时期,了在中国声名远播的龙游商帮和宁波商帮,史有"遍地龙游"和"无宁不成市"之说。

但是由于元末盐商起家的张士诚,不顾税制的旧制,大力扶持商贸发展,致使交与中央的赋税降低。朱元璋为了惩治江浙地区,不仅实行海禁,同时加大了赋税收入。到了清朝,谁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清朝更加加大了海禁政策的力度,浙商发展面临覆灭性的挑战。

四大商会在其生存期间,不仅为当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变革和发展提供经验。他们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千年历史的璀璨明珠,体现了那个时代商人的智慧、诚实、勤劳与创新。以晋商、徽商为代表,对封建王权过于倚重,封建王朝衰落也跟着衰败,而粤商、浙商,更多是把握住历史的机遇,敢于尝试新的行业。正是两极分化的模式,使得辛亥革命爆发时,晋商、徽商(民间)多支持着清王朝腐败的统治,而粤商、浙商则更多支持革命运动,失去商业金融的支持,清王朝的统治走向尽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