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智能,正式成为广州车展观众最关心的议题,大家用足迹投票,更用订单证明。
今年,电动星球依然在公众日期间,做了大规模的实地采访。周六的我们一共采访了近 50 名观众,看看新的一届车展,大家对中国新造车的新印象。都说今年是插混大年,观众是否认同油电兼得的动力形态?还是纯电更得赞许?另一方面,智能驾驶又是否真的如同车企在舆论场上铺天盖地宣传的那样,成功占领了用户心智?一年之后的广交会展馆,我们继续听听用户真实的声音。
昨天我们在 20.2 馆的楼梯口,看到了两个投票。调查新能源续航期望值的白板上,票数集中 900km 及以上的三个区间,300km 和 600km 两个区间的票数寥寥无几,而信心值白板上的票数分布情况则截然相反。
聊完趋势,回到我们今天的大采访。第一个要厘清的,自然是买油还是买电。需要解释的话,则是这里的「油电」,更多指向的是插混(含增程)和纯电。先说大致的印象,油车车主会因南北方、出行距离等缘由,选择下一辆车时,纯电和插混两个回答各自一半;而原本的插混车主,大多会毫不犹豫说出「纯电」两个字。家里已经有一台混动车的梁先生的答案,或许能代表大多数:「如果是我的话,第一台会选混动,第二台会选纯电。」也有观众持相近的看法,认为家里不能只有一台纯电车,电车更适合做家里的增购车型。「买个放心」是我们听到选择插混车型的最多理由。「万一在(高速)路上没电了怎么办」「万一你有辆电车没电了,全部车都要等你」「排队太久了」「充电没有加油快」……即便是询问了解过蔚来、乐道车型——这两个号称能 3 分钟换电的品牌——的观众,也还没能完全消除焦虑,这就更不用说其他车型了。
无论 A 区还是 D 区,人们对国产新能源车的成长都予以肯定,「感觉国产新能源都行,我都会去看看」,提到 BBA 的新能源车型时,要么担忧「油改电」,要么直言不会考虑。新能源汽车成为「新主流」的今天,在市场与舆论场都放异彩的新能源领域,在车展上自然吸走了大部分注意力。这不得不提到两届广州车展一个突出的变化——小米汽车的加入。无论是在 A 区还是 D 区,当被问到今天打算来看什么车/对什么车感兴趣时,「小米」和「SU7」是两个最常出现的字眼。小米可以说是继比亚迪之后,被提及最多的品牌,人们称赞它的理由,从「外形很酷」「长得好看」,到「听说它性能好」以及「雷总做的车」应有尽有。人流旺盛的小米展台,甚至需要限流来控制展台人数。
如果说「买油还是买电」这样的争论,各自的支持者还差不多能保持在 1:1,那么有关智驾的采访,则稍微有些「一边倒」。有 20 位参展观众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询问「是否体验过智能驾驶」时,所有人都给出了肯定回答。但要说「是否了解智能驾驶」,有 16 名观众摇了摇头。「不了解」是指,他们不清楚哪些品牌的车子可以提供相关体验,更不清楚哪家车企的智能驾驶处于领先位置。至于更深入的问题,比如「端到端」是什么,只有 1 位在小鹏展台闲逛的观众说「印象中有听说过」。这些「不了解智驾」的观众当中,不乏完全不感兴趣者。在极氪展台遇到的钟先生表示,他作为燃油车车主,不需要所谓的「高阶智驾」,车子上有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就差不多了。「在我开高速比较疲倦的时候,这个辅助驾驶可以帮我缓解一下疲劳,到了服务区我再休息。」既然有用 L2 辅助驾驶的场景,为何又对高阶智驾不感兴趣?「比如现在广州,哪怕是高速上路况都很复杂,我自己开都心惊肉跳的,交给这个系统自己去开,我不放心。」归根到底,那些对智驾「不感冒」的现场观众,大多是对当前的高阶智驾抱有「不安全」的印象。网络上的一些事故视频的确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当前 L2 级智驾责任人仍是司机本人也是事实,就因为这一点,有几个受访者认为不敢过分相信智能驾驶。
不过从好的方面来看,「智驾」一词在受访者中有相当高的「渗透率」。车企的宣传、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测试视频、身边朋友的分享,都让「智驾」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在小米展台我们遇到了两位年轻的女观众,他们把小米 SU7 作为参展的第一站。首选小米的原因很简单,「觉得小米 SU7 很好看,这个车很出圈。而且经常能在网上刷到,说这个车的智能驾驶很厉害」。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梁小姐和她的朋友,甚至还没有试驾、试乘过小米 SU7。至于智能驾驶,不说小米 SU7,他们没有体验过任何一个品牌、任何一款车型的智驾功能。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智能驾驶展现出了极强的兴趣。「未来如果买车的话,智驾是一定要有的。」同时,从访谈中我们认识到,要让消费者认识智驾,还得靠「实际体验」。曾经对智驾能力不太信任的黄先生,在试乘过程中体验了智能驾驶后,看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比较神奇,车子真的能自己在开。销售说如果不是有乘客在,他自己开的时候甚至敢把脚从刹车拿开。」
针对动力模式和智驾这两个大命题,车展上观众的回答确实超出了我们的意料。猛增的市场数据加上车企的主动宣传,我们以为包括增程在内的混动动力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心中的「白月光」;智能驾驶已经作为重点被车企宣传了两三年时间,我们也以为认可智驾、了解智驾,已经成为专业观众的「基本操作」……事实证明,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从这样的小样本采访中能见到,更准确的逻辑是:车企无需对纯电动力丧失信心,也不要对智驾能力的宣传过于自信。在一些观众眼中,「纯电」二字依然自带「高级感」,意味着更高产品力、更强的科技属性。至于智能驾驶的话题,「不接地气」会是当下车企宣传中最核心的问题。用「端到端」「门到门」等词语去包装只会让智驾本身变得更抽象、难以理解,而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性上,能够证明自己的车企还不够多。年底举办的广州车展往往是过去一整年汽车行业发展的缩影。展台上数量激增的混合动力车型、被频频提起的智驾升级,至少从明面上来看,「混动」和「智驾」的确是 2024 一整年最核心的关键词。一句话总结,在完成这五十人的现场调研后,我们的结论是:混合动力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一统江湖」,智驾距离车企预想中的「摧枯拉朽」也有很长一段距离。2025 年,围绕「让消费者感知」这个真正命题,车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