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7.7%,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当前,我国制造业处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攻坚期,加快培育高技术制造业人才成为关键。
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对高技术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构建起技能人才队伍建设“1+N”政策体系、政校企社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新时代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能力素质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前印发《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要求打造100个左右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技能人才需求。各省积极响应国家高技术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例如,安徽省聚焦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培育,通过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夯实技能人才培育根基;广东省坚持以高技能领军人才为示范引领、以产业技能根基为基础支撑、以产教评融合发展为机制保障,深入实施制造业当家技能人才支撑工程、技能竞赛助力制造业企业发展工程;等等。
不过,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高技术制造业人才供需失衡,人才结构性短缺,人才激励机制有待提升,等等。未来,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助推制造业升级,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人才培养,优化激励机制,提升人才素质与创新能力。
加大产业政策力度,补上科研攻关短板。健全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推动国家与地方政策、不同产业政策之间的有机衔接,确保政策实施的整体性和协同效应。出台针对性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与人才引进,优化高技能人才引进流程,确保高技术制造业人才流入。在各大制造业区域内构建高技能人才流动平台,建立健全区域间人才流动补偿调节机制,提高区域间技术人才的均衡配置。强化政府主导的培训机制,联合各类职业院校、企业及行业协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建立人才储备基地,加强合作促进创新。着眼于未来技术需求,通过设立“技术精英储备计划”,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设立定向培养项目,确保企业有长期稳定的技术人才供给。提升企业内部培训力度,建设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定期对培训计划进行评估调整,确保技术人员具备应对产业升级的能力。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完善技术人员职业晋升体系,完善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切实增加高技能人才待遇。
关注产业科技前沿,锻造综合竞争实力。高技术人才应紧盯国家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发展态势,了解产业转型、技术发展和市场趋势,以国家需求调整自身的技术方向和职业规划。塑造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与行业讨论中主动发声。主动增强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将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学等领域结合,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更多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将技术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将技术突破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牛小侠 朱国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