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之后,结婚的没结婚的都被干沉默了

紫雪说动漫 2025-04-17 20:26:32

有的人可以一男两女办婚礼,有的人订了婚给了彩礼还要蹲牢底。

最近山西大同的案子判了,男的有罪,三年。

网络上对于这个结果的争议还是蛮大的。毕竟好好的婚房变成了刑房,这结果,结婚的没结婚的男性表示都沉默了。

那婚房窗帘烧焦的缺口像一道伤疤,刻在了每个已婚未婚男士心里。27岁的席某某和24岁的吴某某本应是订婚宴上最甜蜜的主角,却在24小时后,一个站在法庭被告席,一个蜷缩在舆论漩涡中心。

这场“订婚强奸案”撕开了中国婚恋文化的遮羞布,让两千年封建余毒与现代法治文明的碰撞,炸出一地鸡毛。

订婚宴上,10万彩礼、金戒指和房产证加名承诺书,像三把锁将两个年轻人捆在一起。席某某母亲举着“彩礼协议”对媒体喊话:“这婚约就是铁证!女方想拿性侵讹钱!”

可法院判决书上明晃晃写着:“婚约不是性同意的默示许可。”这场闹剧最黑色幽默的地方在于,双方家长用最传统的婚俗将孩子绑上“爱情战车”,却在现代法庭上为“性同意”的古老命题对簿公堂。

我不由想起了《礼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观。

你说不兴这一套吧,现在很多人家庭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还是要走这样的流程,你说兴这一套吧,高额的彩礼又把许多年轻人那点结婚欲干得稀巴烂。

也难怪网友调侃的:“在部分人眼里,彩礼是‘贞操税’,订婚宴是‘性同意公证仪式’。”

当席某某在婚房内撕扯吴某某衣服时,他可能真的以为,那张写着“房产证加名”的承诺书,已经默许了他对女方身体的处置权。这种认知错位,比任何精斑鉴定都更令人毛骨悚然。

在这场闹剧中,彩礼像一枚旋转的魔方,折射出众生百态。

席某某家属坚称女方是“骗婚捞女”,因为女方在案发后退还了彩礼。可他们选择性忽略了,退还彩礼发生在女方报警之后,就像网友神评:“这哪是彩礼,分明是‘保命费’!”

更魔幻的是,男方在民事诉讼中索要彩礼被驳回后,明明可以领取退还的10万元,却死活不肯去拿——这诡异操作让法律界人士直呼“活久见”。

彩礼的本质,在这场闹剧中暴露无遗:它既是传统婚俗的活化石,也是人性弱点的放大镜。

当爱情被明码标价,当婚姻变成一场交易,那些在彩礼数字里斤斤计较的人,早已在精神层面完成了对彼此的物化。

案件发酵初期,舆论场像被点燃的鞭炮,炸出各种惊悚言论。有人造谣女方“二婚骗彩礼”,有人质疑她“故意不破处女膜”,甚至有人编出“女方家属带全村人围堵男方”的假新闻。

这种“完美受害者”的审判标准,让吴某某仿佛置身《让子弹飞》里的鹅城:既要证明被强奸,又要证明自己是处女,还要证明没有骗婚,最后连退还彩礼的动机都要被怀疑。

随着案件细节逐渐披露,舆论开始转向理性。但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大戏落幕之后,无数普通人的态度悄然转变。

现在的相亲群里,“订婚强奸案”成了高频词,男生们讨论着“如何自证清白”,女生们则交流着“婚前自我保护指南”。

原本热闹的婚恋市场突然安静下来,就像网友调侃的:“现在结婚堪比玩密室逃脱,既要防骗婚,又要防强奸,还得防舆论绞杀。”

这种集体沉默背后,是信任的坍塌。当婚姻这件人生大事,需要像防贼一样处处设防,当法律判决都要接受全网“刑民交叉审讯”,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婚恋的勇气,更是对文明底线的信心。

这场“订婚强奸案”之所以引发全民围观,因为它戳中了太多社会痛点。当法院明确“订婚不等于性同意”时,不仅推翻了“婚约默许论”,更在传统婚俗与现代法律之间划下清晰界限。

但判决书之外,还有更多问题亟待解决。

婚介行业乱象丛生,像席某某和吴某某这样通过婚介所认识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当红娘变成“人贩子”,当相亲变成“人肉市场”,我们是否该给婚介机构戴上法律紧箍咒?

彩礼习俗如何与民法典衔接?

性教育缺失导致的认知错位,又该如何破解?

更值得关注的是,案件审理中暴露的程序瑕疵。席某某家属质疑的“伤情鉴定滞后”“证据保管问题”,不应被“舆论监督”的盾牌掩盖。

司法程序就像精密仪器,任何一个齿轮的松动,都可能让公平的天平倾斜。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回望,这场闹剧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婚姻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需要双方持续经营的艺术。当席某某在法庭上喊冤时,他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吴某某点燃窗帘的那一刻,熄灭的是对婚姻的所有期待。

未来的婚恋文明,需要打破“彩礼绑架爱情”的魔咒,建立真正的平等契约关系。需要让年轻人明白,性同意不是用彩礼购买的商品,而是需要每次重新确认的权利。

更需要社会重塑对女性的尊重,让“完美受害者”的审判标准彻底成为历史。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再用彩礼丈量爱情,不再用贞操定义女性,不再用舆论审判案件,这场“订婚强奸案”才能真正成为法治进步的里程碑。

到那时,婚房里的窗帘会重新挂起,但那些烧焦的印记,永远刻在历史的长卷上,警示着后人:文明的进程,永远需要法治的护航。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