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电器重组,电视被放弃,我们又赢了?真实答案是什么?

科技不单仁行 2025-02-10 18:24:45

01

在前几天,老牌制造企业松下宣布了重大重组计划,计划重组松下电器,退出或者出售家电业务,集中力量发展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这些高利润领域。

在中文互联网上,大量的报道把松下电视比喻为又一滴时代的眼泪,什么松下不行了,松下电视早就该被淘汰了。

实际上,这些报道都存在非常严重的失真。

真正对经营者有益的核心内容,比如松下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型?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转型的方向和策略是什么?都没有具体展现出来,动不动就是这里赢,那里赢。

其实,松下对于转型进行了大量的披露和解释,其中有着非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们也较了较真,生啃了诸多一手资料,依然从电视业务出发,看看松下的转型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02

在松下官网中,除了发布每年财报之外,都有一个关于公司战略、管理或者是业务改革的报告。

其实很多顶级企业对于披露公司的信息制度是非常完善的,我们很多制造企业去寻找对标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找到顶级企业的第一手信息。

在松下2024财年集团战略总结中,开篇就讲到,今天每个企业都在面临着“竞争力、盈利能力”和“间接成本”两方面的问题。

在松下之前的战略中,其实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转型重组,因为这会带来巨大的资本开支和业务空白。

所以,松下过去是希望通过提高对业务的投资,来强化竞争力。

也就是通过增加技术方面的投资,实现自下而上的优化,但到2024年报告发布为止,松下的管理层发现,自己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投资增长,能够带来利润增长。

这就让松下的管理层破防了。

松下本来制定的目标有三个,1、累积运营现金流2万亿日元;2、ROE≥10%;3、累积营业利润1.5万亿日元。

但是,除了运营现金流达标之外,其他两个目标全都没有实现,2024财年,松下集团的净利润率为5.2%,还要低于2023财年集团整体5.7%的利润率。

在这种情况下,松下下定决心进行大规模的业务重组、成本优化和协同效应来提升竞争力。

其中要被淘汰的业务就包括工业设备、机电控制、厨房电器、电视,需要进行审查和重新定位方向的业务包括空气与空调、消费电子、住宅解决方案。

当然,松下有着庞大的业务体量,我们把视角聚焦在电视业务上。

作为日本制造业的标杆企业,松下电器(Panasonic)的电视业务发展史,堪称现代工业文明的缩影。

他们在1952年推出首款电视机,1973年量产全球首台彩色电视,2006年等离子电视的市占率高达全球的35%,这些数据都印证着这个百年企业在显示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

根据松下2010年度报告和调研机构Omdia的2011年全球电视市场报告。

在2010年鼎盛时期,松下电视年销量突破2000万台,占据全球市场15.2%的份额。

但截至2024年3月,松下电视业务营收仅为3250亿日元,在Omdia的报告中,松下排名跌到了第9位,市场占有率只剩下2.7%。

对比2010年峰值时期的1.8万亿日元营收,缩水幅度高达82%,更关键的是,电视营业利润率连续五年低于2%,远低于集团整体5.7%的利润率水平。

衰退的原因出在哪里呢?

03

1、技术迭代困境。

在过去这些年当中,全球电视市场正在从LCD向OLED、Mini LED进行快速迭代,根据Omdia数据,2023年OLED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19.7%,而传统LCD电视出货量下降7%。

电视业务并没有完全衰退,只是原本旧技术的传统电视在衰退。

松下在2015年停建等离子工厂后,始终没有在新型显示技术上建立优势。

让人难以捉摸的一点在于,松下在等离子技术累计投入超过4000亿日元,一方面巨大的投入导致转型滞后,但另一方面,这些钱砸下去的效果始终没有体现在经营当中,研发的商业利用率极其低下。

借助于技术代际迁移模型,我们做了一个技术方面的分析,松下在等离子技术上的投入成长比,远比松下在锂电技术和AloT技术的回报要小。

这样的技术迭代困境让松下在OLED时代遇到了一个巨大问题,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

像松下的OLED面板就完全依赖LG Display的供应,对比三星的OLED面板,人家的自供率达到了85%。

我们做了一个松下和三星的成本结构分析,可以看到松下的面板采购占到45%,人工成本占到18%,物流和渠道费用占到22%,几乎是哪里都比不过三星。

这也就导致松下的成本劣势明显,每卖出一台电视,松下拿到的利润只有可怜的1.2%。

与此同时,松下在B端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业务的利润率高达19.3%。

把这些数据层层穿透摆出来,松下的管理层难免会对电视业务感到失望。

2、价格竞争白热化。

在松下迟疑的这些年当中,中国品牌通过垂直整合,在电视业务上实现了成本优势。

根据日经网的数据,在2024年日本国内平板电视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占比首次超过50%,实现了倒反天罡,在日本本土把日本家电企业打了个半死。

像TCL华星光电在逆周期中坚持向上游面板领域投资,工厂单位成本比松下采购价低30%。

海信通过收购东芝品牌“REGZA”品牌,充分利用东芝的开发能力和自身在全球的采购能力,用微小的发光二极管(LED)制成了“Mini LED”,也就是在大屏幕上也能让色彩更加鲜艳的电视,开拓了高价位市场,成了日本本土的头号玩家。

高端的市场打不过,低端的市场价格又拼不过,像海信65英寸4K电视售价只有松下同规格产品的60%。

同时,在互联网电视时代的服务生态构建中,松下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软件服务体系,依然还是在卖硬件。

这些原因共同使得松下的电视业务,在消费电子板块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35%持续下降到2023年的18%,营业利润率只有1.8%。

在给了时间和资金投入依然没有效果之后,松下管理层就毅然决然开始了转型重组。

04

当然,松下的转型并不是说把电视业务放弃,或者是一卖了之,实际上,松下的转型非常有章法,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2点。

第一、同等技术的应用迁移。

在2024财年的报告中,松下把217项显示技术专利转入车载领域,创造了8.3亿美元的价值。

这些积累起来的技术,在原来电视业务的应用上可能没有多少价值,C端用户也难以察觉这些技术带来的好处。

但一旦把它们迁移在不同的领域,特别是高增长、高毛利的应用,就有可能创造出不同的价值。

就像松下把C端显示技术应用在了B端上,他们现在在给特斯拉Model 3提供17英寸中控屏,毛利率达到了34%,是过去消费电子业务的2.8倍。

这也是我在课程里跟学员讲过的,对一个企业来说,当我们能够在同一个产品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不同的用户类型,添加不同的应用、不同的场景,就可能增加更多的用户数量,就可能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第二、组织内部的整合和研发转移。

一讲到转型、重组,我们脑海里想到的就是裁员、撤厂。

当然,把人开了,把厂关了,固然可以实现所谓的转型,但对企业的无形伤害是巨大的。

因为你不知道团队的稳定性、技术的成长性还能不能保证,万一裁员裁到了大动脉怎么办?

我们来看看松下是怎么做的?

他们把1.2万名家电业务工程师中的40%转岗到AI和能源部门,设立"数字化转型基金"进行内部转岗培训,支持员工技能重塑,财报显示,工程师技能转化率68%,高于行业平均42%。

这种"人力资本再配置"模式,比直接裁员节省了约300亿日元的遣散成本,同时保持了核心技术团队的稳定性。

在生产基地方面,松下也没有直接撤厂,而是进行了整合。

他们把马来西亚电视工厂转为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工厂,虽然财报中显示汽车电子部门资本开支达到了2921亿日元,研发投入增长31%,但是,设备转产率达到了78%,单位能耗降低42%,人均产值从800万日元提升到了4200万日元,翻了5倍不止。

这个代价对比撤厂和裁员是完全划得来的。

当然,这些转型的关键前期,就是松下把低毛利业务向高毛利业务做资源的置换。

本质上是把过去第一增长曲线的资源,转移到第二增长曲线上,让第一增长曲线逐步退出,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到有着更高回报的业务当中,而不是一刀切的收缩放弃。

像松下的能源管理系统拿到了微软Azure和亚马逊AWS的订单,2023年业务营收增长47%,营业利润率达到22.4%。

松下就计算了退出电视业务每年可以节省1200亿日元的研发和营销投入,然后把这些资源投入到数据中心领域。

这也就得到了一个转型初步的结果,在从电视业务到能源业务的转化效率上,松下内部的各方面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

所以,利润不是靠省钱、收缩就能省下来的,企业的经营就是一个投资回报的游戏,我们把钱投入到哪里会有更大的回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也就是松下社长楠见雄规会说:"当我们拆除大阪显像管工厂的时候,并不是放弃显示技术,而是为了在汽车座舱里创造新的视觉宇宙。"

本质上,松下的转型就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再定位,从B2C的硬件销售,转型为能源服务、数据中心的B2B2C。

业务应用的场景也从一般家庭场景转移到覆盖C端和B端的移动生态。

05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松下转型背后的困境和缓慢,松下过去在等离子技术的过度投资导致转型滞后,大量的资金花在了被淘汰的技术路线上。

像索尼在2012年就果断退出OLED电视面板自研,与三星合作,把节省的资金用于CMOS传感器研发,最终成为图像传感器的全球第一。

所以,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必须要建立"技术S曲线监控体系",在现有技术达到利润峰值前布局下一代技术,可以参考"3-5-2"技术组合,把30%资源拿去研究现役技术,50%的资源研究迭代技术,20%的资源研究前沿技术。

从技术壁垒、现金流贡献、战略协同三个维度进行季度评估,当某项业务的得分连续一年低于标准,没有对业务带来贡献,那么,就要及时启动退出程序。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技术爆发时代,企业的价值不再取决于资产规模,而是取决于技术代际的掌控力和资源重置的效率。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从"持续改进"转向为"持续蜕变",真正的基业长青,源于敢于革自己命的勇气。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0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