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一幕,你说这得是一个男人多大的勇气,多大的决心啊!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不得不令我们为之感动。
一九五九年,夜色如墨,万籁俱寂。一个身影轻手轻脚地踏进了孩子的房间。
他拿着一个装着药水的小瓶子。悄悄来到熟睡的儿子床前,弯下腰,目光柔和地凝视着他。
"孩子啊,你睡得真香," 他轻轻将刚满月的儿子抚醒,用滴管轻轻将药水全部喂到儿子嘴里。
此时他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了,低声呢喃道:“儿子啊!爸爸对不住你啊!”
第二天,同事们得知了这件事,一个个脸色煞白,惊恐万分。"天哪,这可是有毒的啊!" "孩子若是有个三长两短,那可怎么办?"
但顾方舟先生却坚定地站在那里,他知道,这不仅是为了儿子东东,也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
1955年,江苏南通,怪病流行,专挑孩子下手。病一来,孩子腿软手瘫,有的直接没了。人心惶惶,谣言四起,说是恶魔作祟。
有医生建议,去北京研究所瞧瞧。有一个叫顾方舟的人,他是昌平病毒所的医生,成了大家的希望。
南通那会儿,闹腾得跟什么似的,小孩子们得上了“脊髓灰质炎”,这病可不简单,轻的走不了道,重的命都没了。家长们急得跟什么似的,顾方舟这哥们儿,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
1959年,顾方舟听说苏联那边儿有疫苗了,他这人,一听说有疫苗,立马儿就去了。
到了那儿,他一看,好家伙,疫苗有两种,一种是死贵死贵的,一种是活蹦乱跳的活疫苗,便宜又好用,正合咱们的胃口。
可问题来了,这活疫苗还在试验阶段呢,就跟那刚出炉的热腾腾的包子,还没人尝过味儿。
顾方舟心里一琢磨,这事儿咱得试试,咱又不是没那胆儿。他心想,咱这人,啥大风大浪没见过,这点儿小事儿,难不倒咱。
1959年,顾方舟先生和三位同道中人,从苏联学成归来,手里捧着那珍贵的“活疫苗”原液,如同捧着一捧希望的种子。他们来到了云南的玉案山,那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正是研究疫苗的好地方。
顾方舟带团队边建房边搞科研,还得养那帮疫苗实验的猴子。十个月,实验室勉强能看,疫苗也凑合出来了。
正高兴呢,一只猴子咽气了,大家心凉半截。顾方舟忙不迭地分析、改进,给猴子们切了4500片病理,疫苗总算在猴子身上过了。
下一步,人身上试,志愿者难找,顾方舟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心里想着那些受苦的娃。
那就我来吧!此话刚说完, 顾方舟把一管药水仰脖吞下去了。大家先是一愣,然后像被传染似的,一个接一个地把疫苗灌进嘴里。
十天后,大家活蹦乱跳,疫苗在大人身上算是过关了。但问题来了,这玩意儿是给孩子们用的,得在小孩儿身上再试试。家长们心肝宝贝的,谁愿意让自己的宝贝去当小白鼠呢?
正好妻子出差,家里就剩下那刚满月的小不点。顾方舟一边眼泪汪汪地跟儿子说对不起,一边硬着头皮把药往儿子嘴里塞。
打那以后,顾方舟的日子就像走钢丝,天天提心吊胆。不过老天爷似乎也站在他这边,他那宝贝儿子一个月来活像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啥毛病都没有。
顾先生一瞧见儿子安然无恙,心花怒放,立刻挥毫泼墨,撰写报告。
他心中盘算着,得再寻些志愿者来参与试验。
消息一经传出,领导和同事们纷纷挺身而出,甚至将自家的孩童也引入这实验之中。
顾先生这一带头,众人心中的忧虑也随之消散。
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试验的人数不断增加,积累的数据也愈发丰富,详尽。
这情景,令人振奋,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顾方舟先生研制的疫苗经人体试验成功,国家将批准量产。但苦味使孩童难以接受。顾先生提议在疫苗外包裹糖衣,得到领导支持。不久,"糖丸"问世。
小时候一直以为这个糖丸是打针后的奖励,还想要,护士不给了。
2019年一月,顾爷爷终于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还好,他没看到新冠疫情的肆虐,不然他怎么放心我们这群吃过糖丸的孩子。
顾老临终前一段话:“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
一句话就看哭了,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糖。遗言还没听完就受不了了,哭得稀里哗啦的,在这之前我都不知道还有个糖丸爷爷。
前辈伟人们的事迹和教导,穿越时空,现在读来还是让人立马落泪,那是他们对这个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