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太敢写了!从没想过那么悲彻的人间疾苦会在当今重现!

觅双说情这个好的感 2024-10-18 14:45:07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出自北宋张俞的《蚕妇》。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蚕妇》是一首很典型的以点带面的批评性作品,通过对一位养蚕人的描写,讽刺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

但就此,并不足以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首诗真正的厉害之处是,无论放在哪个朝代或者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就是所谓的划时代意义。

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就那么朴实无华的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出来。

有一句很粗俗的名言“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我认为是对此句最好的引申。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诗人很是同情卖炭翁艰难的处境,也很精准的抓到了卖炭翁复杂矛盾的内心。这句真的把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很有力的揭示了出来。

这写的那只是卖炭翁的艰难,这写的就是所有劳动人民赤裸裸的现实写照。

对于劳动农民来讲,这世上哪有天公作美,一帆风顺的生意?无非都是在资本的夹缝中求生的谋生手段罢了。

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

出自唐代郑谷的《偶书》。

写此诗时,郑谷,五十多岁,刚升迁为尚书都官郎中(相当现代部委司局级京官)不久,虽然不敢说前途无量,但也是生机无愁了。

而在此背景下,他却发出了“苍天啊,您是怎么管事的啊?为什么忍饥挨饿的都是在田地卖力耕作的人民啊!”这样的呐喊。

这种真正能为百姓疾苦发声的官员,确实难能可贵!尤其是在黑暗的封建时代背景下。

“忍饥多是力耕人”这是过去封建时代的现实,也是当下的现实,与开篇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具有划时代讽刺的意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

“没苦硬吃”是最近很火的一句流行语。意思是一些人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自己找苦吃,以彰显自己的辛苦。

但是深扒其缘由,我觉得也是这些人当初那份吃苦耐劳的表现吧。

家里务过农的都知道,务农就是与时间抢时间,是“虎口夺粮”的生计。

所谓的生计是一家人能够存活于世的机会,特别是在封建时代。所以“力尽”、“忍热”相比于生计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的付出罢了。

"惜"字在这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上文提到的《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自两汉曹操的《蒿里行》。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自从曹操在荥阳战败之后,讨伐董卓的联军就开始分崩离析,互相残杀起来,从此就开始了“东汉末年分三国,战火连天不休”的军阀混战时代。这句诗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历史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就单从此诗来看,曹操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是有着极大的悲愤和同情心的。

以前读这句诗的时候,只是悲愤于曹操笔下的历史,而现在重读这两句的时候,脑海中不断涌现加沙地区的凄惨画面,不由心头一颤。

谁也没想到时隔千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再次成了写实的句子。我们的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而那些深陷战火的人们,又是多么渴望和平的到来......

愿世界和平!

0 阅读:0

觅双说情这个好的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