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梦破碎,印度专家倒打一耙,称中国是“始作俑者”?

毅言堂 2025-02-08 19:19:21

最近,关于印度制造业的“艰难跋涉”又掀起了一阵讨论风潮。一些印度研究人员在外媒刊登文章,直指中国限制出口,是导致印度制造业陷入尴尬境地的“始作俑者”。

【印度】

他们指出,印度的电子产品、光伏电池和电动汽车制造商,因买不到中国的先进物资和设备,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这似乎是一场声势浩大但不讲逻辑的指责。然而,问题的症结真的如此简单吗?

首先,我们得先来看看“被告席”上的中国制造业。可以说,它是当下全球工业的超级巨头。中国拥有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无论是基本的小商品,还是复杂的航空发动机,它都有能力自给自足甚至外销。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难以匹敌。

【印度工业化离不开中国】

这也意味着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只需从中国进口一部分元器件和机器设备,就能快速搭建起本土的制造工厂。

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显然让不少国家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了甜头。印度手机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种资源外包策略。然而,当有一天供应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外界因素就很容易被推出来背锅。

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中国,多少有些片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源自印度自身的结构性矛盾。

首先,印度的发展基础显然没跟上制造业所需的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电力的不稳定、高昂的物流成本和僵化的劳动力市场,都在制约其发展。

【印度太阳板】

其次,印度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过度依赖服务业,而制造业基础薄弱,缺乏形成产业集群的土壤,自然难以打造一个类似中国的强大制造体系。

此外,莫迪政府的政策也存在盲区,“印度制造”计划缺乏系统性政策支持,过度保护本土企业,反而抑制了市场竞争和创新活力。复杂的税收制度和执行不力的政策,更是让企业家们望而却步。

那么,印度究竟该如何破解当前的困境呢?有专家提出了几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全靠自己,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然而这种方式需要付出的社会代价巨大,以印度的国情和民族性格来看,可能很难承受。

【特朗普和莫迪】

第二个方案则是在中美之间维持中立,以此换取来自中国的信任。可是,这也存在政治上的巨大风险,印度是否有能力承担仍是未知数。

最后一个方案更加激进——彻底倒向中国,抛弃美国的怀抱。这个选项从理论上看似乎可行,但实际操作中涉及的政治、经济及民意问题却让印度倍感头疼。

从各方面考虑,印度的被动局面似乎已经成型,短期内很难得到缓解。印度和西方国家似乎也一时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而对于中国来说,在这场拉锯战中,有足够的底气维持优势。

0 阅读:36

毅言堂

简介:一起聊聊大家感兴趣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