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诱捕英王陈玉成,献给清朝,为何后来被清军击杀?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2-24 17:10:51

咸丰六年(1856年),安徽凤台县武家集的土墙上贴出告示:凡十六至五十岁男丁,需三日內至圩寨报到。穿着补丁长衫的苗沛霖拄竹杖立于高台,对着惶惑的乡民喊道:“筑墙积粮,方能保家!”这个三十岁才考取生员的穷书生,凭借击退捻军的战绩,竟在两年内将团练势力扩张至两淮十一县。

同治元年(1862年)春,寿州城暗流涌动。苗沛霖望着手中英王陈玉成的求救信,嘴角泛起冷笑。三个月前,他刚接受太平天国奏王封号;此刻却盘算着用这位名将的首级换取清廷信任。当陈玉成带着残部进入寿州瓮城时,苗沛霖亲自斟酒相迎:“英王勿忧,某已备二十万石粮草......”酒未过三巡,伏兵已捆住太平军最后的名将。

献俘清廷后,苗沛霖获赏二品顶戴,暗地里却加紧控制淮盐漕运。他在涡河两岸修筑连珠寨七百余座,私设税卡三十处,连安徽巡抚驻节的寿州城都成了苗家军帐房。某日宴席间,苗沛霖醉醺醺提笔写下“高筑墙、广聚粮、先灭贼、后称王”,掷杯笑道:“曾文正做得湘军统帅,我苗雨三为何做不得淮上王?”

同治二年(1863年)秋,蒙城郊外杀声震天。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如黑云压城,苗沛霖精心训练的团练在铁骑冲击下土崩瓦解。这个曾掌控数十万民团的枭雄,此刻披头散发策马狂奔,却被溃兵挤落护城河。史载“为乱兵所杀”,实则为部将张家瑜所斩——当年诱捕陈玉成的戏码,在自己的势力崩塌时重演。

从寒门士子到两淮霸主,苗沛霖始终在清廷、太平军、捻军间投机摇摆。他深知乱世生存法则,却低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武装的忌惮。当僧格林沁的屠刀落下时,这位“小周瑜”用鲜血验证了那个亘古真理:在绝对皇权面前,任何地方豪强的野心终将化作坟头青草。

2 阅读: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