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转眼间6月10号就是端午节了,作为传统节日,端午一直和春节,中秋,清明,被称为“四大节”,历经千百年来,人们对它极为看重。

端午节最早源自于祭龙文化,后来由于各种传说,所以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色彩,其中包括了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等。不过虽然端午是重要的节日,但在古人眼中可算是“凶日”,这究竟是为何呢?

按照老传统,农历五月天气逐渐变得炎热,蛇虫鼠蚁较为肆虐,而疾病瘟疫也传播较快,因此这个月则被认为是“毒月”,另外在毒月中,还包括了十天的毒日,端午就是首日。按照十二建除,端午这天又是闭日,属于黑道凶日,种种原因联系在一起,才有了端午是“凶日”的说法。
端午节从古到今留下了许多民风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之外,牢记“1不去,2不出,3不吃,4不说”,平安顺遂!

不去河里游泳
端午节的温度往往较高,大部分北方地区温度持续三十几度,恰巧是端午假期,一些年轻人就会去河边露营野餐,玩热了就想着去河里嬉戏玩耍,感受游泳带来的清凉和舒适。

可是按照老辈人的说法,这一天河里的“溺死鬼”最凶,所以不要尝试下河游泳。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端午节虽然温度已经升高,河水的表面温度看起来也比较温暖,但其实河水内部还是比较寒凉的,如果此时去游泳,极有可能导致风寒或者发生意外。
端午2不出不出远门
《礼记·月令》中找到佐证:“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这段文字描述了五月的一些禁忌,其中就隐含了不宜出远门的理念。

为什么端午不能出远门呢?这其实还是和家庭有关,其实大部分的传统节日都是围绕家庭团圆幸福,端午虽然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但发展至今,也变成了一个团聚的节日,此时如果出远门的话,难免让家里其他人感到有些伤心,因此端午和家人一起陪伴,相聚是最好的选择,即便要远行,等过了端午便可。
端午3不吃粽子不多吃
传统节日往往和美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竟“民以食为天”,端午节自然也不例外,民间就有吃粽子的习俗。如今的粽子已经不再单一,各种口味,各种样子的应有皆有,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

然而粽子虽好吃,但切记不要多吃,毕竟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吃多了就会造成消化不良,尤其是肠胃不好的老人和孩子,还会引起肠胃疾病。
端午4不说不说快乐
端午节记住千万不要说“端午快乐”了,因为端午节不是一个纯粹的喜庆节日,因为端午在历史上的这一天,屈原投汨罗水,曹娥投曹娥江,伍子胥投钱塘江……所以不应该快乐。所以端午节人们往往会用“端午安康”来互相祝福,希望以后可以平安健康。

除了以上的习俗之外,端午节还有太多太多的习俗,例如躲午,避五毒,吃5黄等等,这些风俗都已经延续了千百年,或许看起来有些封建迷信,但反应出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
用最简单的 食材做出最美的佳肴,为家人做一顿爱的美食,我是妈咪早早,每天都会您带来一道家常美食。如果喜欢我的话就点个赞,转发关注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