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天那会儿,希特勒得知了库尔斯克战役里德军一直在往后退的消息。
希特勒一下子火冒三丈。
德国军队以前那是嚣张得很,但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打了两场大败仗后,势头就明显不行了。这让希特勒不得不琢磨着,是不是得改改跟苏联开打的计划了。
另外一边,苏军为了赢得战争,牺牲真的很大,可斯大林并不打算就此罢休。库尔斯克会战还在进行中,他就已经琢磨着怎么“把整个乌克兰地区的领土都夺回来”的下一步打法了。
在战情分析室里头,斯大林和希特勒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乌克兰那片地界。对苏联和德国两边来说,乌克兰这块地方简直就是必争之地,谁也不想放手。
从大局规划到真实战场,二战里头一场打得最长久的拉锯攻防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这次大战,苏联那边出动了263万多士兵,德国也派了124万多兵力,战线从南到北拉得有1400多公里长,都快把整个苏联给横过来了!这就是在欧洲战场上大名鼎鼎的第聂伯河大战。
今天咱们就用10分钟,简单说说第聂伯河那场大战是怎么开始的,后来又咋样了。
【攻守交换,“东方壁垒”防御工事】1943年8月,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战败,让苏德战争的攻守方产生了交换。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和步兵严重受挫后,德军正式进入被动防御阶段。
实际上,希特勒并不是没法接受打败仗,他只是还想着保住苏德战争中赢得的一些好处。所以,他把心思转到了乌克兰那片地方。
乌克兰是欧洲的大粮袋子,地界大,黑土肥沃,农业搞得很红火。不仅如此,那儿还有锰矿、铜矿、煤矿这些宝贝资源。说白了,乌克兰的这些好东西,给德军打苏联提供了不少后勤支援。
要是乌克这个地方守得住,德国就能跟苏联耗下去,打长久战。但要是守不住,那苏联的战火可能就烧到德国家门口了。
希特勒下了命令,要在乌克兰东边的几条大河那儿建防御工程,比如纳尔瓦河、索日河、第聂伯河,还有莫洛奇亚河。这条防线,大家给它起了个名儿,叫“东方壁垒”。
在那片区域里,第聂伯河是得重点看守的地方,毕竟它后面就是乌克兰最关键的地带,也就是基辅。
苏军这边呢,打算借着库尔斯克会战打赢的势头,继续往前冲,把乌克兰那片地方给收回来,好让胜利果实再扩大点。
为了这个行动,苏联出动了五大方面军,包括中央、沃罗涅日、草原、西南和南方面军,总兵力超过263万人。这里面,坦克和装甲车加起来有2400多辆,火炮跟迫击炮加起来超过51200门,各式战斗机有2850架。领导这些兵力的是五位苏联将军,带头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大将。
在第聂伯河的西边,苏联的亚速海区舰队,还有乌克兰当地的民间武装力量,都加入了打回乌克兰的战斗。苏联老百姓心里头想着,收复乌克兰这事儿,宜早不宜迟。乌克兰的老百姓也是天天盼着,能快点从德军的魔爪下解脱出来。
德军那边,希特勒把防守的重任交给了曼施坦因元帅。所以,德军一共出动了大约124万人。这里面,中央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有2100多辆装甲车和坦克,还有12600门火炮和迫击炮,另外各种飞机加起来有2100架。
瞧瞧两边军队的数目,苏联那边明显人多势众。但要是比比苏德战争里两边死伤的人数,其实这两方打得难解难分。这场仗,铁定是个残酷又难打的拉锯战。
【曼施坦因的罪孽】在“被誉为“帝国之鹰”的德军三大名将中,相较于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曼施坦因的后世评价是最差的,原因就来自第聂伯河会战的前期。
因为建起了“东方防线”,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所以曼施坦因得带着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去第聂伯河的东边守着。
1943年8月份,苏军打响了头一炮,经过二十多天的激烈战斗,成功拿下了顿巴斯的老大——斯大林诺。之后,他们继续往西南推进,解放了钢铁之城马里乌波尔。另一边呢,曼施坦因在防守时是一路溃败。
在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的打仗策略里,那五个大块头的方面军都是平等的,没有谁轻谁重。他指挥这五个方面军在长达1400公里的直线上一起往前冲,把苏军人多力量大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本人呢,则是去南边跟曼施坦因硬碰硬地干一架。
九月底的时候,曼施坦因带着的德国南方大军顶不住了,打算跑到第聂伯河那边去,苏军见状赶紧追了上去。德军跑路的时候,曼施坦因这个元帅,为了不让苏军占到便宜,就学起了苏联以前用过的“烧光策略”,把路过的村子、工厂都给砸了个稀巴烂。
跟斯大林的做法完全相反,两年前,斯大林是叫苏联民众撤退,但曼施坦因在乌克兰那里,可没让老百姓留下。乌克兰人对曼施坦因的这种“烧光策略”反应特别强烈,他们打死也不肯跟着德军跑。
针对这个情况,曼施坦因说了这样的话:“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拼尽全力,不能给苏军留下任何一点东西,就连乌克兰的老百姓也不行。”
后来,德军把乌克兰南部的25万老百姓都管了起来,硬是把其中10万身体强壮的乌克兰人塞上了去德国的火车,让他们白干活。至于那剩下的15万人,因为不肯听德军的,结果就被残忍地杀害了。
德军在行凶时,把乌克兰人都赶到了一间破草房里,然后放火烧了草房。不管你是年迈的老人、柔弱的妇女,还是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在曼施坦因的命令下,全都被烧得啥也不剩了。
罗科索夫斯基带着部队走到第聂伯河西边那会儿,眼前的景象真是惨得没法说。村子一个接一个被德军烧成了灰,废墟堆里还能瞅见妇女和孩子的烧焦身子。那焦炭的刺鼻味,加上尸体的臭味,把村子笼罩得严严实实。苏军的战士们只能抓把土,把路上见到的老百姓给埋了,心里头暗暗发誓,一定要给他们讨回公道。
罗科索夫斯基耶心里明白,接下来的仗得赶紧打完,要不然后头乌克兰的老百姓可就要遭殃了,会有更多人受害。
现在,南边战线的先锋部队离第聂伯河就差100公里了,苏联北边两个大军团的先锋也都赶到了那条河边。等命令一下,苏联的五个大军团就要一块儿过河,把德军的“东方防线”给端了。
【决战第聂伯河】曼施坦因的撤退比希特勒想象得还要快,眼下第聂伯河的防御工事建得七七八八,而曼施坦因所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抵达第聂伯河流域,这不得不让希特勒感到堪忧。
九月底,希特勒坐着私人飞机直接去了前线,跟曼施坦因元帅碰头,一起商量怎么防守接下来的战斗。
曼施坦因这时候还不停地给希特勒施加压力,说南边那点儿兵,压根挡不住苏军的大部队。希特勒实在没办法,只好从中央那边调了4个师过去,加强第聂伯河那边的防守,曼施坦因这才算松了口气。
苏军那边,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军发话了,叫大家别歇着,继续追打德军。德军在乌克兰干的那些残忍事儿,把苏军将士的火气都给勾起来了,士气噌噌往上涨。于是,苏军就像开了挂一样,每天狂奔上百公里,直往西边冲。
苏军装甲部队行进得太快,结果跟步兵拉开了距离,但幸运的是,德军没怎么抵抗。那时候,德军主要在第聂伯河西岸布防,东岸那边,他们就直接让给了苏军。
十月初的时候,苏联的坦克大军头一个冲到了第聂伯河的东边。
碰到这条600米宽的河,一般来说,得等舟桥部队把桥搭好才能过河。但装甲部队连着赶了好几天路,把舟桥部队给甩开了180公里远。苏军装甲部队可没时间等,要是晚一天过河,他们的进攻就会难上加难。
接下来,苏联的坦克大军开始给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披上“伪装服”,他们用棉布把炮口和探照灯捂得严严实实,又用防水布给坦克的“心脏”——发动机,盖了个结实。在漆黑的夜里,他们硬着头皮往河里冲。河面上水波粼粼,只见一辆接一辆的坦克只露出炮塔部分,嗖嗖地往河的东岸猛冲。
一大早,秋天的大雾就把德军的防线给捂得严严实实的。德军士兵们刚睡醒,正准备动手修建防御工事呢。可没想到,他们一下子就慌了神,原来大雾里头,突然间就冒出了一大堆苏军坦克!
T-34这种主打坦克真的很厉害,不管啥环境都能适应,过了河还是一样猛。它们身上沾着第聂伯河的泥,还有乌克兰人的不满,一起朝着德军冲过去。为了让德军更害怕,苏军一下派出了好几千辆坦克,同时拉响警报。那警报声特别刺耳,响彻第聂伯河东岸,就像是苏军装甲部队的冲锋信号一样。
那会儿,德军步兵吓得到处乱跑,后面的德军第一装甲师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坦克大战一连打了好几天,两边都死了不少人,可德军刚缓过神来,500门“喀秋莎”火箭炮就对着他们的阵地一顿猛轰。
现在,苏军的舟桥队伍已经在第聂伯河上架起了好多桥,大炮和火箭炮都稳稳当当地开到了河东边。
苏军过河的速度,德军压根儿没料到。曼施坦因原本盘算着在第聂伯河那块地方跟苏军耗着,打场持久战,结果没想到苏军这么快就把防线给撕开了。
现在的状况和库尔斯克战役特别像,苏军的坦克和大炮一波接一波地猛打过来,德军被追得东奔西跑,最后实在顶不住了,只能继续往后逃跑。希特勒特别重视的那个“东方防线”,也在敌人的猛攻下,一下子就被突破了。
不只是第聂伯河那边,苏联的两个北部军团也猛地冲到了基辅东边,打算在城里跟德军干上一仗。转眼就到了11月,基辅被解放了。这一胜利意味着德军在乌克兰彻底没了主导权,希特勒一直想要的粮仓和冶金中心,就这么回到了苏联手里。
苏军掌控基辅后,这座往日热闹的都市变得破败不堪。走在基辅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德军残害当地居民的痕迹。在那一场激烈的战斗中,有20万基辅无辜百姓惨遭德军毒手。
现在,德军在曼施坦因战役里没捞到好处,就铁了心要把焦土政策进行到底,他们又开始对乌克兰的老百姓下手了。真是狠心啊!
基辅被解放后,苏联那五大块儿的军队,立马就包围了南边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和南部集团军群。经过一连串的大战小仗,愣是把20万德军给打没了,不过苏军这边儿也损失惨重,50万人不是伤了就是亡了。
【战争尾声】伴随着德军阵线的持续后撤,第聂伯河会战由此进入了尾声。此次战役中,苏军收复了白俄罗斯全境,同时解放了乌克兰地区,收回了苏联重要的粮食生产地以及钢铁生产地。
对德国来说,第聂伯河那一仗打输了,就预示着他们彻底没辙了。乌克兰被解放,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又得拉长,关键的是,他们丢了煤炭、锰矿、钢铁那些大厂子,这样一来,德军之后的机械化生产怕是要大打折扣了。
同时,德国在东线的步兵力量也是大伤元气,现在德国能参军打仗的年轻小伙子数量,已经不够在东线战场用了。就算德国再怎么想办法大规模征兵,那些步兵的战斗力和1939年那会儿比起来,也是差得远了。
德国肯定会战败,这事儿现在已经不是啥理论上的可能了,而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就只看啥时候发生了。
第聂伯河战役里最让人心惊胆战的,是曼施坦因元帅对乌克兰老百姓下的狠手。这事儿,比纳粹德国杀犹太人还让人震惊,算是二战里头第二大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总共有30万无辜群众被德军害得好惨,还有好几百万乌克兰人没了家,他们得在废墟上头重建家园,城市和村子都得从头开始。可战争给他们心里头留下的阴影,那是一辈子都抹不掉的。
这次打仗,苏军里头有2380多位指挥官被评上了苏联英雄。斯大林特别表彰了那些头一个解放乌克兰各地的指挥官,给的奖赏可是史无前例的高。对苏联来说,这仗不光是跟德国硬碰硬的战斗,它的民族意义、对国家的价值,都比之前的几场大战更重要。
说实话,第聂伯河那场大战,德军为啥输了,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来,德军在战略上出了问题。他们在战场上的一些决策,没能很好地应对当时的形势,导致了自己陷入被动。二来,德军的战斗力也受到了影响。可能是因为人员、装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他们在战斗中难以发挥出全部的实力。三来,还有战场环境等因素的干扰。比如地形、天气等自然条件,可能都对德军的作战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综合来看,德军在第聂伯河会战中的失败,就是这三大原因导致的。
首先,曼施坦因实施了狠心的毁灭性手段,杀害了许多乌克兰老百姓,这一行为意外地激发了苏军的斗志。结果,苏军的坦克部队后来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渡河攻击策略。这样一来,苏军收复乌克兰地区的步伐就大大加快了。按理说,苏军在库尔斯克大战获胜后,本该步步为营,但看到自己的同胞受难,他们不得不加速解放的进程。
另外,德军虽然搞了个叫“东方壁垒”的防御工程,但因为人手不够,曼施坦因只好把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还有整个南方集团军群,一股脑儿都塞到了第聂伯河那块地方。
罗科索夫斯基带着五个方面军,一路往前冲,覆盖了长达1400公里的战线,这样一来,战争打到后面,就把乌克兰南部给团团围住了。苏军没选择只攻一个地方,而是仗着人多,全面反击。第聂伯河那场大战,战线拉得特别长,也给以后的大会战提供了不少新打法。
最终,曼施坦因太过信赖位于河流西岸的“东方防线”,结果就是让苏军轻松占据了河东的大片区域,这也给苏军的装甲部队过河铺平了道路。要是曼施坦因选择在河东岸缓缓后撤,同时沿途布下深深的防线,那第聂伯河这场仗,苏军可能会打得艰难许多。
【小结】第聂伯河会战是苏德战争中重要的会战之一,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它标志着苏军有希望在一年的时间内收复苏联全部领土,同时对反攻德国的作战计划提供保障。
第聂伯河大战赢了之后,朱可夫元帅立马着手制定新的战略,打算收复整个苏联,并围攻德国。到了1944年,德国面临的是两边夹击:一边是西线的大规模诺曼底登陆,另一边则是东线苏联红军的全面冲锋。
这场打斗,完全打破了欧洲战场上那种“文明交战”的假象。德军在走投无路时,也会对无辜的老百姓下手。说到底,战争就是战争,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真心希望世界和平。
第聂伯河会战,苏军主要是用步兵死磕,伤亡巨大。因为之前的库尔斯克战役,苏军损失坦克超过6000辆,苏军装甲部队可以说被摧毁了。42年8月,美国第八航空队正式参战,德军不断从东线抽调战斗机部队回国参加帝国防空作战,43年德军东线战斗机部队相比42年只剩下了20%,没了空军掩护,地面部队再英勇,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43年下半年开始德国本土防空极具恶化,美国第15航空队以意大利为基地空袭德国南部地区和奥地利工业区,美国第八航空队以英国本土为基地空袭德国中部和西部地区,英国轰炸机部队在夜间频繁轰炸德国全国。最恶心的是英国蚊式轰炸机战术,十来架一组晚上去德国各大城市转悠,飞的还快,每次来都可以让千万级别的德国人起床去防空洞室躲避空袭,警报解除后再回到家上床,起码折腾2小时。。然后第二批英国蚊式轰炸机来了,大家再起床去防空洞。。英军每晚来3批蚊式轰炸机,这一路上的一千多万德国人就别想睡觉了。算每次来15架蚊式轰炸机,15名飞行员,3批就是45人,算上配合的地勤撑死300人,这300人可以换对面德国超过1000万人不睡觉,超值的交换。后果就是德国工业品合格率稳步下降。
怎么说呢。苏军一路溃败的杀到了柏林[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