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长短,看上厕所次数便知?一周排便几次才算正常?看医生怎么说

雅彤康康 2024-07-05 16:44:4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儿子,给你说个好玩的,我刚看手机上说看一个人上厕所说的次数,就可以推测出长寿不长寿,你说说现在的说法,真是越来越离谱了,我这个老头子都不信!”

王大爷无意间在看到一篇关于排便次数能反映人们寿命的消息,就跟儿子吐槽这样的说法很荒谬。

王大爷本以为儿子小王和自己想法一样,没想到儿子却说让自己也尝试每天多上几次厕所,还说“宁可信其有头不可信其无”。

王大爷听了很生气,认为儿子“听风就是雨”,“连老人都不信的说法,现在居然骗得是年轻人吗?”

但是小王还总是尝试劝说父亲,父子二人最终因为此事冷战......

“上厕所”可以说是所有人每天的必做之事,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小事情,竟然能反映出人们的寿命?这看似“荒谬”的说法究竟是经得起人们的探讨呢?

究竟多久去一趟厕所最好呢?别急,本篇文章一一为你讲解清楚。

多久一次大便最佳?若能在“这个数”,偷着乐吧!

排便与寿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每天一次的排便行为是规律且健康的,认为这样才是排便的黄金指向标。

但事实上无论你是一天排一次,或者是一天排2次、两天一次,这些频次都属于正常的范畴。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先来追溯一下,粪便是从何而来?

仔细推敲,食物变成粪便可谓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毋庸置疑,食物进入体内的第一站是口腔,牙齿咀嚼过程让其与唾液充分混合,也就完成了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下一站,食物经过食道进入胃,胃酸和消化酶齐上阵,将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分解。

紧接着,食物进入小肠,在胰腺酶和肠道菌群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分解,吸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然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余物质进入大肠,随着水分的逐渐吸收,这些物质逐渐硬化,最终形成粪便,并通过排泄过程被排出体外。

这一“路径”通常并不会因为不同人,就有所改变,但是速度如何,这一变量受到个人身体情况(比如:每个人的肠胃动力不同)和生活习惯(比如说喜欢疏果的人群,排便速度快于厌烦疏果的人群)的影响,每个人的排便次数可能会有些差异。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排便频率每天在1-3次都属于正常,这可以侧面反应出消化系统健康等问题。

如果排便次数过多,可能表明消化系统过于活跃,建议想想饮食是否有所改变,或者近期是否有服药等等,如果这些变化都不存在,要提高警惕了,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像肠道炎症、肠道肿瘤等都可能有此表现!

此外,也要注意大便形态以及是否便秘等问题。即使每天排便在在1-3次,可每次都是闹肚子或便秘,也要警惕胃肠道问题。

并且,每次排便最佳的时间是5-10分钟,不能太长。如果超过10分钟还未排出,也不要强求。因为蹲厕所时间过长,有造成静脉曲张的风险。

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到:排便频率只是衡量健康的因素之一,除了考虑排便频率以外,还需要警惕以下3种情况的发生。

大便出现3种异常,还可能是疾病信号

“排便”的改变是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算面反映出我们消化系统的工作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隐匿的健康问题。临床提醒大家,如果发现大便出现以下情况,还是要积极重视,尽快进行专业的检查。

黑便

正常的大便颜色多是棕色系,这是受到胆汁色素排泄影响。

胆汁色素是肝脏代谢的一种黄棕色废料,它通过胆管排入肠道,给大便提供了典型的棕色。当然,大便的颜色也可能受到食物、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大量摄入火龙果可能会使大便呈现红色。

虽然大便颜色可能会因为个体间的差异而略有不同,但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发现出现不明原因的黑便,还是要高度警惕,因为这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这种情况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尤其是胃或十二指肠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通过消化道的过程中与胃酸和消化酶混合,导致红细胞破坏,使得血红蛋白转换为黑色的硫化铁,从而“赋予”大便黑色的外观,并伴有恶臭味。

同时,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情况,均可能造成黑便出现,这些疾病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还是要积极的就诊。

大便结硬块

大便结硬块可能表明其在肠道中滞留时间过长,导致其中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出现了干燥坚硬的情况,是慢性便秘的表现。

长期的慢性便秘可能会对肛门周围脆弱的组织造成撕裂或压迫,提高痔疮、肛裂等疾病的发生。

并且,结肠癌或其他肠道肿瘤出现也可能会导致大便硬结情况的发生,尤其是伴随持续性腹痛和体重下降等情况时,切不可大意。

血便

大便中带有血液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痔疮、肠息肉、肠炎甚至癌症等疾病引起的。

尤其对于肠癌等癌症疾病来说,不能积极应会导致癌细胞继续生长和扩散,甚至可能会转移到其他肝脏、肺部等其他器官,形成转移性癌硬,致使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

经过上文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排便与寿命之间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排便次数不能对寿命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是之前著名医学期刊《自然医学》曾有学者表示,粪便微生物移植或许可以起到延缓小鼠衰老的价值,为未来人类抗衰老打开了“新视角”。

《自然医学》重磅!“粑粑”移植,帮早衰小鼠延长寿命

2019年,《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创新研究成果,让很多人出乎意料。研究人员通过对年轻和老年小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会大幅度降低,而某些特定种类的细菌数量且明显上升。

这种菌群结构的改变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功能下降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深入了解其中的奥妙,研究人员利用粪便微生物移植技术,将年轻小鼠的粪便移植到老年鼠体内。

认为接受年轻小鼠菌群移植的老年小鼠,无论从生理、行为、学习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可以表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粪便微生物移植能够调节可更改老年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体现在降低炎症水平、从而减缓衰老的方面。

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肠道菌群在调控宿主生理功能中的关键性,也为世人抗衰老提供了新的想法。

然而,专家们指出尽管这项研究在动物拟人类实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在人类身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还是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包括确保菌群移植的安全性、选择合适的菌群种类以及优化移植方案等。

总结:

上厕所的次数虽然看似平常,但也可以在一定方面透露出我们的身体健康。

通过关注排便异常并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身体健康,及时排查自身的潜在问题。但是,也请注意排便只是反应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想要延长寿命还是要积极从生活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文献来源:

[1]《 10个老年人7个便秘,顺畅排便的人可能更长寿叶》,叶妮,2021-03-01

[2]《肠道微生物对寿命的影响及其机制》,李雪;孟庆雄,2022-04-25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