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临,各中小学校纷纷迎来寒假。寒假是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高峰期。部分家长把自己的手机给孩子玩,这里面存在较大的财产安全隐患。
01.
11岁小女孩用奶奶手机
在网上买游戏账户被骗18万元
日前,广东东莞市茶山镇一名11岁小女孩使用奶奶的手机时,在网上购买游戏账户被骗18万元。
案情显示,2024年12月31日晚上,茶山镇刘黄村一位11岁女孩在家中玩奶奶的手机时,在某购物APP上浏览购买游戏账户,忽然有三家商家主动联系女孩,称可以购买优惠的游戏皮肤和账户,见女孩心动了,商家随即给女孩介绍游戏账户,并指引女孩如何下单,给女孩发了多个购物拼单链接,女孩一一支付了。
2025年1月2日,女孩又同样支付了多笔订单。1月4日凌晨,家长才发现手机上多了17笔订单,损失约18万元,随即报警。
02.
这些常见的诈骗类型
一定要告诉孩子
茶山警方表示,寒假是学生被诈骗的高峰期,家长应告知孩子以下几种常见的诈骗类型: “免费领取”为幌子 未成年孩子因年龄小、辨别能力差,在使用手机打游戏、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不法分子通常会以一些噱头为诱饵,如赠送游戏道具装备、发福利红包等,诱骗甚至威胁孩子们转账,以此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会在各类短视频社交平台中,散布类似“加群免费领游戏道具”的消息,待未成年人加入群聊后,不法分子会称扫描特定二维码即可领取,但由于受害人是未成年人,所以需要使用父母的微信进行扫描。 受害人扫描后会提示 “领取失败,账号被冻结” ,不法分子就会告知受害人,“需通过扫描付款码进行解冻”“解冻成功后钱款会自动退回”,并且运用各种话术诱导受害人反复进行付款,骗取大额钱款后便立刻失去联系。 “虚假交易”的操作 网络游戏的骗局多种多样,不仅有以“免费领取”为噱头的,也有网络游戏虚假交易骗局等。 不法分子会在游戏社区等网络平台发布“买卖游戏账号、道具、皮肤、装备”或是“低价销售游戏币”等广告信息,诱导受害人在虚假的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再以 “注册费”“押金”为名诱骗受害人转账。 在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会编造“系统监测到非本人账户”“触发风控账户锁定”“未成年人需交押金”等一系列说辞, 利用未成年人大多瞒着父母私下登录游戏、害怕受到责备等心理,不断要求继续转账支付,最后将受害人拉黑。 “解锁防沉迷系统”的诱惑 部分诈骗分子还可能利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特点,谎称“解锁防沉迷系统需使用父母的银行卡”, 要求受害人提供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或是发送钓鱼网站引导泄露信息,从而盗取资金。03.
警方提醒
家长们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游戏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也可以寓教于乐,给孩子讲些反诈防骗小故事,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 此外,家长们也要切记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在把手机平板等设备交给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设备支付的安全措施,在手机上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设置安全性相对较高的支付密码,不要把支付密码轻易透露给孩子,同时要取消手机的免密支付,一旦发现被骗要立即报警。 编辑 | 薛加怡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央广网综合“平安茶山”公众号、南方都市报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