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神到末路:白起的辉煌与悲怆

孤影老王头 2025-02-15 09:38:45
战神崛起:崭露头角的军事天才

白起出生于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其早年事迹在史书中记载寥寥 ,但可以想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年轻的白起怀揣着对军事的热爱与抱负,投身于秦国军队。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推行的军功爵制为底层民众提供了晋升的通道,只要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和赏赐,这无疑给了白起这样的平民子弟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白起凭借着自身的勇猛与对战争的敏锐洞察力,在军队中逐渐崭露头角,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为将领。

公元前 294 年,白起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关键一战 —— 伊阙之战。当时,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与韩、魏、东周联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对峙。秦军兵力不及联军的一半,且联军主将公孙喜、暴鸢皆是成名已久的将领,而白起此前虽有战功,但在这场大战前,他的名字还未被天下熟知。面对兵力悬殊且经验丰富的对手,白起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

他仔细观察战场形势,发现韩、魏两军貌合神离,都想保存实力,不愿先与秦军交战。于是,白起制定了 “避实击虚,各个击破” 的战略。他先设少量疑兵,大张旗鼓地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无数旌旗和飘带在阵前舞动,令韩军误以为这是秦军主力的进攻方向,从而被牢牢牵制。与此同时,白起亲自率领精锐主力,悄悄绕道联军后方,对魏军发起突然袭击。魏军毫无防备,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阵形大乱,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瞬间被秦军击溃。

韩军得知魏军溃败后,军心大乱,士兵哗变。此时,白起又指挥秦军迅速回师,对韩军形成夹击之势。韩军腹背受敌,彻底崩溃,四散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扩大战果,最终全歼韩魏联军 24 万人,还俘虏了魏军主将公孙喜,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的一场标志性战役,秦国军队斩杀韩魏联军 24 万人,这一数字在当时战争死亡人数上堪称惊人,也让天下第一次见识到了白起的可怕。 伊阙之战的胜利,不仅让白起一战成名,也使秦国进一步扫清了东进的障碍,极大地提升了秦国在战国格局中的地位。而白起,也凭借此战,正式登上了战国的军事舞台,开启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

南征北战:武安君的赫赫战功

伊阙之战后,白起的军事生涯如日中天,他成为了秦国对外扩张的利刃,在战国的战场上纵横驰骋,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

公元前 279 年,秦昭襄王决定对南方的楚国发动大规模进攻,这场战役的目标直指楚国的郢都。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拥有雄厚的实力,郢都更是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楚国在此布置了重兵防守,且郢都周边地势复杂,易守难攻。

白起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制定了大胆而精妙的战略。他率领秦军沿汉水而下,采取孤军深入的战术,一路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克了沿途的众多城池,掠取了汉水流域丰富的粮草物资,为秦军提供了充足的军需补给。在行军过程中,白起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策 —— 下令秦军过河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 。这一破釜沉舟的举动,极大地激发了秦军将士的斗志,让他们明白唯有奋勇向前、战胜敌人,才有生存的希望。

当秦军抵达楚国别都鄢城时,遭遇了楚军的顽强抵抗。鄢城是郢都的重要屏障,楚军在此集结了大量兵力,企图阻止秦军南下。白起见强攻难以奏效,便仔细观察鄢城周边的地形,发现鄢城地势西高东低,城西有一条蛮河,河水从西山长谷流向城东。于是,他心生一计,决定利用水攻来攻克鄢城。

白起下令秦军在城西百里处修筑堤坝,拦截蛮河河水,同时开挖一条长长的水渠,直通鄢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堤坝蓄满了水,白起一声令下,开渠放水,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冲向鄢城。鄢城的城墙在洪水的冲击下瞬间崩塌,城内顿时一片汪洋,楚军惊慌失措,死伤无数,鄢城就此被秦军攻破。这场水攻堪称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充分展现了白起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对地形的巧妙利用。

攻克鄢城后,白起乘胜追击,继续向郢都进军。他率领秦军迅速攻占了西陵,切断了郢都与西面巫峡郡的联系,使郢都成为一座孤城。此时的郢都,在失去了鄢城和西陵的屏障后,已岌岌可危。楚顷襄王惊恐万分,匆忙逃离郢都,向东迁都至陈。白起则率领秦军顺利攻占郢都,还在郢都附近的夷陵焚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墓,给予楚国沉重的打击。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楚国的大片土地被秦国纳入版图,秦国在南方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白起因在鄢郢之战中的卓越表现,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意为 “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这一称号是对他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的高度认可。

时间来到公元前 260 年,秦赵两国围绕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 —— 长平之战。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的一场关键之战,也是白起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篇章之一,其惨烈程度和深远影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领秦军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秦军的攻势,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以此换取赵国的支持。赵国接受了上党郡,这一行为引发了秦国的强烈不满,秦国转而将矛头指向赵国,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对峙。

赵国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深知秦军锐气正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于是采取了坚壁清野、固守不出的战略。他在长平构筑了坚固的防线,深沟高垒,任凭秦军如何挑衅,都坚守不出。秦军多次进攻,均被廉颇击退,双方陷入了长期的僵持状态,这场对峙持续了三年之久。

秦国见久攻不下,便采用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称廉颇年老怯战,秦军最怕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王听信了谣言,果然中计,决定用赵括取代廉颇担任赵军主帅。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但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他到任后,一改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想要与秦军决战。

白起得知赵括接替廉颇后,心中暗自欣喜,他深知赵括的弱点,于是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先派一支秦军佯装败退,引诱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出击。赵括以为秦军不堪一击,便率领大军倾巢而出,追击秦军。白起则趁机派出两支精锐部队,一支 2.5 万人的奇兵迅速迂回到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 5000 人的骑兵插入赵军阵地,将赵军主力与留守的营垒分割开来。

赵军被秦军分割包围后,陷入了绝境。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都被秦军击退。此时,赵军粮草断绝,士兵们饥饿难耐,士气低落。而白起则指挥秦军对赵军进行了严密的围困,不给赵军任何喘息的机会。经过四十多天的围困,赵军已濒临崩溃,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赵军群龙无首,最终 40 万赵军向秦军投降。

长平之战,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成功击败了赵国,歼灭赵军 45 万人(包括战死和投降后被坑杀的),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这场战役不仅极大地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也让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再次证明了他作为战国第一战神的实力,他的威名传遍了六国,令各国闻风丧胆 。

将相失和: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名达到了顶点,他的军事成就和声望在秦国乃至整个战国都无人能及 。然而,也正是这场辉煌的胜利,让白起陷入了一场政治权力斗争的漩涡,而他的对手,正是秦国的丞相范雎 。

范雎,这位出身贫寒却凭借着卓越的智谋和口才登上秦国政治舞台的人物,他提出的 “远交近攻” 策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深得秦昭襄王的信任和重用。在秦国的朝堂之上,范雎作为丞相,掌握着重要的政治权力,他致力于巩固秦国的中央集权,为秦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白起与范雎,一文一武,本应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左膀右臂,共同为秦国的霸业而努力 。然而,随着白起的战功日益显赫,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他们之间的矛盾,首先源于两人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 。白起作为一名纯粹的军事将领,他的眼中只有战争和胜利,他的目标是为秦国建立更多的战功,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 ,在他看来,只要有机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发动战争,扩大秦国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而范雎作为一名政治家,他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秦国的利益,他更关注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如何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他担心白起的功劳太大,会威胁到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和权力,因此在一些决策上,他会更加谨慎,甚至会为了自身利益而阻碍白起的军事行动 。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 。他深知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此时正是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 。只要秦军继续进攻,赵国必将难以抵挡,秦国将实现统一六国的重要一步 。然而,范雎却在此时心生嫉妒和担忧 。他害怕白起一旦灭掉赵国,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其在秦国的地位和威望将无人能及,自己的丞相之位也将岌岌可危 。于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言,以秦军疲劳、需要休整为由,劝说秦昭襄王答应赵国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最终听从了范雎的建议,下令白起停止进攻 。

白起得知此事后,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他认为范雎为了一己私利,破坏了他灭赵的大好时机,使得秦国失去了一个统一天下的绝佳机会 。从此,白起与范雎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将相失和,这也为白起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

后来,秦昭襄王再次决定攻打赵国邯郸,他希望白起能够挂帅出征 。然而,白起却认为此时攻打邯郸时机已失,赵国已经得到了喘息之机,并且与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 ,此时进攻邯郸,秦军很难取得胜利 。白起以生病为由,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命令 。秦昭襄王无奈之下,只好改派王陵为主将 。结果,王陵在攻打邯郸时遭遇了顽强抵抗,秦军损失惨重 。秦昭襄王又派王龁接替王陵,但战局依然没有好转 。

范雎见状,担心自己因为推荐王陵不力而受到牵连,同时也想借机打压白起,于是他再次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 ,说白起对秦昭襄王的命令阳奉阴违,心怀不满,还散布不利于秦国的言论 。秦昭襄王本就对白起拒绝出征一事耿耿于怀,听了范雎的话后,更是怒火中烧 。他认为白起居功自傲,不把自己这个国君放在眼里,于是下令剥夺白起的武安君爵位,将他贬为普通士兵,并逐出咸阳 。

白起被迫离开咸阳,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 。他觉得自己一生为秦国征战,立下了无数战功,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不公 。而范雎的一再陷害,更是让他对这位昔日的同僚充满了怨恨 。在离开咸阳的途中,白起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行动也十分不便 。当他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又派使者追上他,赐给他一把宝剑,令他自杀 。白起接过宝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他回想自己一生的征战,虽然杀敌无数,但也都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如今却被自己所效忠的君主赐死,心中满是不甘 。最终,白起在杜邮拔剑自刎,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

抗命之殇:拒绝出征的代价

公元前 259 年,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白起本欲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邯郸,灭掉赵国。然而,赵国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国丞相范雎,苏代巧舌如簧,对范雎说:“白起如今战功赫赫,若他再灭掉赵国,那功劳可就无人能及了,到时候他的地位必定在您之上,您能甘心吗?” 范雎听后,心中的嫉妒之火熊熊燃烧,他深知白起的威名和战功已经对自己的地位构成了巨大威胁。于是,范雎向秦昭襄王进谏,以秦军疲劳、需要休整为由,劝说秦昭襄王答应赵国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最终听从了范雎的建议,下令白起停止进攻。

白起得知此事后,心中的愤怒如同火山爆发一般难以抑制。他认为范雎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秦国的长远利益,破坏了他灭赵的大好时机。这不仅让他失去了一次建立不世之功的机会,也让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受到了阻碍。从此,白起与范雎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将相失和,这也为白起的悲惨结局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后来,赵国违背了割地求和的约定,秦昭襄王决定再次攻打赵国邯郸。他认为白起是最合适的挂帅人选,毕竟白起在战场上的威名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他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经验也让秦昭襄王对他寄予厚望。然而,白起却认为此时攻打邯郸时机已失,赵国已经得到了喘息之机,并且与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此时进攻邯郸,秦军很难取得胜利。白起以生病为由,坚决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命令。

白起的拒绝让秦昭襄王感到十分愤怒和无奈。他无法理解白起为何如此固执,难道他不知道违抗君命的后果吗?在秦昭襄王看来,白起是在挑战他的权威,是对他的不尊重。然而,秦昭襄王并没有放弃,他再次派使者去请白起,希望他能顾全大局,出征邯郸。但白起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观点。

秦昭襄王无奈之下,只好改派王陵为主将。王陵率领秦军攻打邯郸,然而,赵国军民同仇敌忾,顽强抵抗,秦军损失惨重。秦昭襄王又派王龁接替王陵,但战局依然没有好转。此时,秦军在邯郸城下陷入了困境,不仅久攻不下,还面临着赵、魏、楚三国联军的夹击。

范雎见状,担心自己因为推荐王陵不力而受到牵连,同时也想借机打压白起,于是他再次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说白起对秦昭襄王的命令阳奉阴违,心怀不满,还散布不利于秦国的言论。秦昭襄王本就对白起拒绝出征一事耿耿于怀,听了范雎的话后,更是怒火中烧。他觉得白起已经不再是那个对他忠心耿耿的将领,而是一个居功自傲、目无君主的人。于是,秦昭襄王下令剥夺白起的武安君爵位,将他贬为普通士兵,并逐出咸阳。

白起被迫离开咸阳,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他觉得自己一生为秦国征战,立下了无数战功,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不公。他回想自己的军事生涯,从伊阙之战到鄢郢之战,再到长平之战,每一场战役都是他用智慧和勇气换来的胜利,他为秦国的扩张和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如今却因为政治斗争和君主的猜忌,被无情地抛弃。在离开咸阳的途中,白起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行动也十分不便。当他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又派使者追上他,赐给他一把宝剑,令他自杀。

白起接过宝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他回想自己一生的征战,虽然杀敌无数,但也都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如今却被自己所效忠的君主赐死,心中满是不甘。他想起自己在战场上的辉煌时刻,那些胜利的荣耀仿佛还在眼前闪烁,但此刻却显得如此遥远和虚幻。最终,白起在杜邮拔剑自刎,一代战神就此陨落。他的死,是秦国的损失,也是历史的遗憾。他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但他的悲惨结局,也让人们感叹命运的无常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自刎结局:英雄末路的叹息

白起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世之功,却最终落得个自刎的悲惨结局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

公元前 257 年,当白起拖着病重的身体,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的使者追上了他,递上了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传达了秦王赐死的命令 。白起望着那把宝剑,心中五味杂陈 。他回想自己的一生,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秦国的武安君,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为秦国开疆拓土,歼灭敌军无数 。伊阙之战,他以少胜多,大破韩魏联军,让秦国东出之路畅通无阻;鄢郢之战,他深入楚国腹地,攻克郢都,使楚国元气大伤;长平之战,他更是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一举歼灭赵国 45 万大军,让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他的名字,在战国时期如雷贯耳,令敌人闻风丧胆 。

然而,如今他却落得如此下场 。他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他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他不明白,自己一生为秦国尽心尽力,为何最终却得不到秦王的信任和理解 。他想起了长平之战后,自己本欲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 ,却被范雎从中作梗,导致功亏一篑 。他也想起了后来秦昭襄王再次攻打赵国邯郸时,自己因深知此时攻打邯郸时机已失,而拒绝出征 ,却因此触怒了秦昭襄王 。他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是为了秦国的利益着想 ,但却没有人理解他 。

白起的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他功高震主,引起了秦昭襄王的猜忌 。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臣子的功劳太大,往往会让君主感到不安 。白起的赫赫战功,让他在秦国的威望极高,甚至超过了秦昭襄王 ,这无疑让秦昭襄王对他心生忌惮 。其次,范雎的落井下石也是导致白起死亡的重要原因 。范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陷害白起,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 ,说白起对秦昭襄王心怀不满,意图谋反 。秦昭襄王本就对白起有所猜忌,听了范雎的话后,更是怒火中烧 ,最终决定赐死白起 。此外,白起自身的性格也是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因素 。他性格刚直,不善于迎合君主和权臣 ,在政治斗争中显得过于单纯和天真 。他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妥协和退让,最终导致自己陷入了绝境 。

白起的死,是秦国的损失,也是历史的遗憾 。他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剧结局,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不断探讨和反思的话题 ,让我们在感叹他的英雄事迹的同时,也为他的悲惨命运而叹息 。

千秋功过:历史长河中的白起

白起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战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军事成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让后人敬仰;他的悲惨结局,又似一首凄凉的悲歌,令人扼腕叹息。

在军事领域,白起无疑是一位空前绝后的天才。他一生征战无数,指挥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场战役,却从未有过败绩 。伊阙之战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抓住韩魏联军的弱点,避实击虚,各个击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让秦国在东进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鄢郢之战,他大胆采用孤军深入、破釜沉舟的战术,巧妙利用水攻,攻克了楚国的郢都,使楚国这个南方大国元气大伤,为秦国在南方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而长平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他凭借着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高超的战略战术,成功击败了赵国,歼灭赵军 45 万人,彻底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战略格局,使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展示了他对战争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对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 。他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军事史上的宝贵财富 。

白起的赫赫战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每一次胜利,都为秦国开拓了大片的领土,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和威望 。在他的努力下,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白起的浴血奋战,秦国的统一之路或许会更加漫长和艰难 。

然而,白起的一生并非只有荣耀和辉煌 。他的冷酷杀戮,尤其是长平之战中坑杀 40 万赵军的行为,让他备受争议 。在当时,这种大规模屠杀降卒的行为被视为违背了战争的基本准则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一事件不仅给赵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让白起成为了人们眼中的 “杀神” 和 “人屠” 。尽管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白起的做法或许有其合理性,他担心赵军降卒会成为秦国的后患,为了彻底消除赵国的抵抗力量,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但从人性和道德的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无疑是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的 。它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与人性、胜利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

白起的悲惨结局,也让人们感叹命运的无常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他功高震主,引起了秦昭襄王的猜忌 ;他与范雎将相失和,最终被范雎陷害致死 。他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秦国的损失 。如果他能够继续为秦国效力,秦国的统一进程或许会更加顺利 。

白起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历史人物 。他的军事成就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他的战略眼光、指挥才能和勇敢精神,都是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借鉴的 。但他的冷酷杀戮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我们应该从他的故事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用 “好” 或 “坏” 来定义 。白起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深刻教训的故事,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探索历史的奥秘,思考人生的意义 。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30

孤影老王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