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御医,为溥仪服务被关28年,如今成一代名医,至今健在

奋发小史书 2024-11-03 10:04:44

中国最后的御医,为溥仪服务被关28年,如今成一代名医,至今健在

世人皆知末代皇帝溥仪的传奇一生,却鲜有人知在他身边还有一位特殊的御医。这位御医不仅是清室宗亲,更承袭了数代的宫廷医术。他亲眼见证了溥仪在伪满洲国的起落,却因此蒙受牢狱之灾长达28年。令人惊叹的是,出狱后的他不但没有消沉,反而凭借精湛的医术成就了一代名医的美誉。今年已103岁高龄的他,依然在为中医药事业默默奉献。这位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最后御医,他的人生际遇为何如此跌宕起伏?他又是如何在经历磨难后重获新生?

一、皇族御医世家

清朝康熙年间,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太医院里有位医术高超的太医,名唤爱新觉罗·烈松,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六子的后人。一日,康熙帝染上重疾,太医院众医束手无策,唯独烈松妙手回春,用一剂祖传秘方治愈了皇帝的病症。康熙帝龙颜大悦,不但赏赐珍宝,更准许其家族世代在太医院任职。

从此,烈松家族的医术便在宫廷内外传承。他们不同于其他御医,除了精通《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典,更掌握着数十种独门秘方。这些秘方大多源自关外满族的传统医药,经过数代御医的实践与改良,疗效显著。

到了清末,烈松的曾孙爱新觉罗·鹦德昌已是太医院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医术精湛,更善于培养后辈。每到秋天药材采摘的季节,鹦德昌都会带着儿子们亲自前往长白山采药,一边采药一边将满族传统医药知识倾囊相授。

1916年,在辽宁抚顺,鹦德昌的侄儿鹦烈鹏出生了。这个婴儿的诞生,为这个御医世家注入了新的希望。当时的满族贵胄多已没落,但鹦家却因着这门祖传医术,在民间依然受人敬重。

鹦烈鹏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四岁便能背诵《千字文》,七岁开始跟随祖父学习认药辨方。有一次,他随祖父出诊,遇到一位病危的老者,祖父正在为病人把脉,他却突然说:"祖父,这位老人家是不是头晕目眩,走路不稳,还经常胸闷?"祖父惊讶地看着他,因为这正是老人的症状。原来小烈鹏早已注意到老人的面色发青,耳后发黑,再加上舌苔厚腻,便判断出了病症。

在鹦家,不仅有着精湛的医术传承,更有着独特的家训。"医者父母心"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箴言,他们虽为皇族,却从不以权贵自居。鹦烈鹏的叔父常说:"我们是皇族,更要以医术服务百姓,这是祖宗的重托。"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年幼的鹦烈鹏心中。

当时的抚顺,常有贫苦百姓前来求医,鹦家分文不取,还常常赠送药材。渐渐地,"鹦家的医术"在当地传为美谈。这样的家风,为日后鹦烈鹏在医道上的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少年学医路

1927年春,十一岁的鹦烈鹏踏入了沈阳满族维城中学的校门。这所学校是当时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满族教育机构之一,不仅传授现代知识,还保留着满族传统文化课程。在这里,鹦烈鹏除了学习国文、算术等基础课程,还专门修习了满文和蒙古文。

学校里的课程繁重,但鹦烈鹏仍坚持每天清晨和傍晚跟随叔父学习医术。叔父鹦德修是一位严谨的老师,每天都要求他背诵医书,识别药材。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叔父带着他去城外的药铺认药。药铺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中药材,叔父随手拿起一味药,要他说出药名和功效。这样的考验经常发生,渐渐地,鹦烈鹏对各种药材的性质、功效了如指掌。

1930年的一天,沈阳城内发生了一件轰动事件。一位富商的独子突发急症,请来多位名医都无法医治。情急之下,有人想起了在维城中学读书的鹦烈鹏。当时他才14岁,但因家族的医术声望,富商还是派人将他请去。

到了富商家,鹦烈鹏仔细察看病人症状,发现病人舌苔黄腻,腹部胀痛,这些症状与叔父教导过的一个案例极为相似。他当即开出一张药方,内含清热化湿的药材。三剂药下去,富商之子的病情果然好转。这次医治让鹦烈鹏在沈阳城声名鹊起,也坚定了他继续学医的决心。

1936年,鹦烈鹏考入哈尔滨中医学校。这所学校是当时东北地区最负盛名的中医教育机构,创办人是著名中医张锡纯。在这里,鹦烈鹏不仅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还接触到了西医知识。学校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式,这让他对医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哈尔滨中医学校期间,鹦烈鹏遇到了一位重要的老师——满族老中医关松林。关松林精通满族传统医药,尤其擅长治疗跌打损伤。他发现鹦烈鹏对医学有着独特的见解,便特别收他为徒。在关松林的指导下,鹦烈鹏将家传医术与学校所学融会贯通,医术更上一层楼。

毕业前夕,学校举办了一场医术考核。考核中有一个难度极大的病案分析,许多学生都束手无策。鹦烈鹏却凭借着对满族传统医药的了解,提出了独特的治疗方案。这个方案获得了考官们的一致赞赏,他也以优异的成绩从哈尔滨中医学校毕业。

1940年,24岁的鹦烈鹏正式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这时的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家族世代相传的医术精髓,加之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医术更为精湛。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即将来临,他即将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

三、入宫为医

1940年深秋,长春皇宫内的一场重病,改变了鹦烈鹏的人生轨迹。当时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突发急症,宫中御医束手无策。有人想起了在东北颇负盛名的鹦家医术,便派人火速将鹦烈鹏请入宫中。

初入皇宫时,鹦烈鹏见到的是一位面色苍白、神情憔悴的溥仪。经过细致诊断,他发现溥仪除了表面症状外,还有长期的失眠和消化不良困扰。这些症状与他祖传的一副安神养胃方极为对症。当晚,他便开出了一张结合了满族传统药方的处方。

三日后,溥仪的病情明显好转。这位末代皇帝对鹦烈鹏的医术大为赞赏,加之得知他是皇族后裔,便下诏任命他为御医总管,专门负责皇室成员的健康。从此,二十四岁的鹦烈鹏成为了伪满洲国的最后一位御医。

在宫中行医期间,鹦烈鹏不仅要照料溥仪的健康,还要负责皇后婉容和其他皇室成员的医疗事务。他将家传的满族医术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创新了多个治疗方案。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个治疗痢疾的方子,采用了长白山特有的药材,效果显著。这个方子后来在长春城内广为流传。

1942年春,一场流感在长春城内爆发。宫中多人染病,情况危急。鹦烈鹏根据以往的经验,调配了一种预防方剂,内含板蓝根、金银花等抗病毒药材。在他的建议下,宫中上下服用这副药方,成功避免了疫情的蔓延。这次事件让他在宫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然而,御医的身份也给鹦烈鹏带来了诸多束缚。按照宫规,他必须随时待命,几乎失去了个人自由。每当他想起城外那些需要医治的普通百姓,总是感到愧疚。有一次,他趁着休沐之日回到城中,为贫困人家义诊。这件事传到溥仪耳中,却未受到责罚,反而得到了默许。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伪满洲国覆灭。溥仪仓皇出逃时,鹦烈鹏作为贴身御医也被裹挟其中。在前往日本的途中,他曾数次遭遇危险。在一次空袭中,他用随身携带的药材救治了多位受伤的同行者。即便在逃亡路上,他依然没有忘记医者的本分。

最终,在苏联红军的围堵下,溥仪一行人在沈阳机场被俘。作为伪满洲国的御医总管,鹦烈鹏也无法逃脱被捕的命运。就这样,他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牢狱之路。然而,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放弃过行医救人的信念。

四、铁窗岁月

1945年秋天,鹦烈鹏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作为伪满洲国的御医总管,他被判处了28年有期徒刑。然而,即便在高墙之内,他依然没有放弃医者的职责。

在管理所的第一个冬天,一场严重的流感在囚犯中蔓延。当时医疗条件极其简陋,很多人病情危重。鹦烈鹏主动向狱方建议,用他的中医知识来治疗病患。经过狱方批准后,他开始为病号诊治。利用狱中有限的药材,他调配出了一副简单但有效的方子,成功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这次事件之后,狱方开始重视他的医术。1947年,管理所专门开辟了一间简陋的医务室,允许他在固定时间为犯人看病。在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鹦烈鹏继续着他的医者生涯。由于物资匮乏,他常常需要因地制宜,用最基础的药材调配方剂。有时甚至用院子里的野草也能制成药引,这些都得益于他多年来对药材的深入研究。

1950年春天,一位狱警的母亲患上了重症。当地医院诊治无效后,狱警想起了鹦烈鹏的医术。经过特殊批准,他被带到狱警家中诊治。通过把脉问诊,他发现老人是因肝胆问题引发的并发症。他开出的方子不仅治好了老人的病,还意外地改善了老人多年的慢性病症。这次医治让他在狱中的处境有所改善,狱方还特许他可以在院子里种植一些药用植物。

在这段漫长的囚禁岁月里,鹦烈鹏始终坚持研究医术。他在劳动之余,常常默写医书内容,推演方剂组合。1956年,管理所来了一批年轻的医务人员,他们得知鹦烈鹏的医术后,经常向他请教。就这样,在铁窗之内,他又多了一重身份:医学教师。

1960年的一天,管理所来了一位重要人物:东北某医学院的院长。这位院长听说了鹦烈鹏的事迹,特地前来了解他的医术。经过长谈后,院长被他渊博的医学知识所折服。在院长的建议下,狱方允许他在服刑期间整理医学笔记,记录临床经验。

这些笔记后来成为了珍贵的医学资料。其中记载了大量满族传统医药知识,以及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独特疗法。特别是关于东北地区特有药材的使用方法,填补了很多医学研究的空白。

1973年春天,在服刑28年后,鹦烈鹏终于重获自由。这段漫长的牢狱生活,不仅没有摧毁他的医者信念,反而让他的医术在磨砺中更加精进。走出监狱的那一天,他已经57岁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医者生涯才刚刚重新开始。

五、重返医途

1973年夏,获释后的鹦烈鹏回到了长春。东北医学院得知这位满族医学传人重获自由,立即邀请他担任中医教研室的特聘顾问。在这里,他开始系统整理狱中的医学笔记,并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

1974年春天,鹦烈鹏在医学院开设了第一堂课。讲台上的他以流利的满语念出一副古老的药方,随后用汉语详细讲解每味药材的特性。这堂课上,他不仅介绍了满族传统医药的精髓,还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行分析。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

同年秋天,长春市第一医院特别为他开设了一间中医诊室。每天清晨,诊室外总是排着长队。一位来自吉林农村的老人,长期被关节炎困扰,多方求医无效。鹦烈鹏为他开出一副独特的方子,加入了几味长白山特产的草药。服用一个月后,老人的病症明显好转。这个案例很快在当地传开,前来就诊的病人更多了。

1976年,鹦烈鹏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黑龙江的一个满族村落请他前去义诊。在那里,他发现很多传统满医方剂正在逐渐失传。为了保护这些医学遗产,他开始在东北各地的满族聚居区进行医药文化调查。每到一处,他都详细记录当地的用药特点和独特方剂。

1978年,鹦烈鹏编写的《满族传统医药集成》初稿完成。这本书不仅包含了他家传的医术,还收录了大量濒临失传的满医方剂。书中特别记载了一百多种东北特有药材的使用方法,其中不少还是前人未曾记载的。这本书后来成为研究满族医药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1980年,已经64岁的鹦烈鹏开始培养传人。他选择了几位对满族医药有特殊兴趣的年轻医生作为徒弟。在教学过程中,他特别强调要将传统医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每周,他都会带着徒弟们去药材市场认药,去野外采药,手把手教授辨识药材的技巧。

1983年冬天,鹦烈鹏参与了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研究团队试图用现代医学方法验证一些传统满医方剂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提供的几个古老方剂显示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治疗关节炎和消化系统疾病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后来发表在了多个医学期刊上。

1985年,鹦烈鹏迎来了他行医生涯的最后一个春天。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仍然坚持在医学院讲课,在医院看诊。他将毕生积累的医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这位满族最后的御医,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临终前,他将一个装满医案记录的木匣交给了最得意的弟子。这个木匣里,记载着他数十年来积累的一千多个特殊病例和治疗方法。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