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日贸易谈判陷入紧张局面。据报道,特朗普政府要求日本彻底消除对日贸易逆差,并强硬要求日本扩大进口美国汽车、牛肉、大米等商品,甚至要求日本取消非关税壁垒。尽管日本政府此前紧急派遣经济再生大臣赴美磋商,但谈判结果显然未能达到预期。
美国此次对日施压,再次凸显了日美同盟的不平等性。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日本国内最初反应激烈,甚至将美国加征关税的威胁称为“国难”。尽管日本获得了所谓的“优先谈判权”,但这一特权并未带来实质性的谈判优势,反而暴露了日本在经贸问题上的被动地位。
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日美关系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二战后的日美同盟名义上是伙伴关系,实则长期存在主从属性。尽管近年来日本在防务和外交上的自主性有所提升,但两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巨大差距——美国经济规模约为日本的六倍——使得日本在谈判中缺乏足够的筹码。
此外,日本在安全领域对美国的依赖进一步削弱了其谈判立场。在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的背景下,日本担心若在经贸问题上表现强硬,可能影响美国对其的安全承诺。这种战略焦虑促使日本政府不断让步,试图通过妥协换取美国的“宽容”。
从日本国内政治来看,石破茂政府正面临严峻挑战。受物价上涨和执政丑闻影响,内阁支持率持续低迷。在“朝小野大”的国会格局下,执政党需要在2025年参议院选举前稳定局势,而维持良好的对美关系被视为关键因素。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政府在谈判中显得格外谨慎,甚至不惜做出让步。
然而,过度妥协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日本经济在经历“失去的三十年”后,复苏本就艰难。若完全接受美方条件,其汽车、钢铁等核心产业将遭受冲击。据经济研究机构预测,若美国对日加征关税,日本GDP可能下滑近0.6%。经济困境若进一步加剧,很可能引发民众不满,进而冲击政权稳定。
历史一再证明,面对霸权施压,一味退让不仅无法换取尊重,反而会助长对方的强硬姿态。此次美日经贸摩擦的发展,再次印证了这一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逻辑。在全球贸易规则面临重构的今天,日本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经济前景,也将影响其未来在国际格局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