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刚起床,就接到二哥的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到家。
我说,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九点前就可以到屋。
一
等我们到家,二哥已经把摩托货运车发动好了。
去白店集上去置办一些祭祀的东西,纸钱、鞭炮,以及时下流行的一些冥币、金山银山、鲜花枝、寿衣、元宝等。
清明是刻在血脉里的记忆,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缕青烟指引归途。平时并不喧嚣的白店集市,因为这个重要的节日,变得热闹起来了。这些年,把清明定为法定节日,也使它成了除了春节,最具有亲情意味了。
作为打工经济为主的乡村人员结构体系,给祖先上坟成了号角,无论天南海北,都要回家、回乡,沉寂的乡村,也在这一刻有着太多的温情。
坟前的一炷香,是生者与逝者最温柔的对话。我们先去老家竹林后的爷爷奶奶坟前,烧纸、燃鞭、磕头。因为三叔家、大哥在南方,侄子们也在各处打拼,今年似乎有些不团圆,但在父亲的带领下,嫂子们,以及女儿今年参加祭祀,也似乎在进一步凝聚,进一步传承。
大妈春节前病逝,坟墓的大伯挨在一起,今年我们一起在去祭拜的时候,多了一些伤感。长辈们一个个离去,中年的我们愈发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坟前香火,那是生者在为逝者续写家书。
按照传统,我和二哥还到几户本家的祖坟去烧纸、燃鞭、磕头。在农村,有着太多的亲缘亲疏的潜规则。多年前,本姓的几家曾经办过清明集会,彰显着团结。可是没过几年,就有着太多的争争讲讲,或明或暗,最终也闹了个分崩离析。
二
前前后后,把所有该扫的墓扫完,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积聚了一年的计划,没想到就这样很快实现了。我们在想,清明是慎终追远的日子,这里有着对于亲人的思念,也有着以“清明”的名义,亲情的凝聚,乡愁的化解,还有着对于当下的珍惜,对于明天的托付。
参加工作快三十年了,每年清明节,大哥,二哥就会给我打电话,约好时间,好给爷爷奶奶,以及这个家族逝去的长辈上坟祭奠。
从父辈,再到我们这一代,随着年龄的增长,血脉亲缘的意识在慢慢地变浓。虽然由于工作和 原因,平时的生活圈子已经不再是亲属,而变了同事、同行,但每到过年、清明、七月半、中秋这些有着特殊含义的节日时,我们总会知道,无论所谓的工作再忙,老家的亲缘关系,永远是无法割舍和远离的。
中午大嫂、二哥二嫂在我家吃了午饭。父亲心情很好,和二哥喝了半瓶酒。他又像往常一样,叙说着以前的老故事,比如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在世时,以及三叔、大哥在家时,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温馨。讲着如今的日子虽然好了,可是还要为了下一代的工作、生活操心不止。
每个人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一开春,大哥就去南方打工,我们心情很不好受。五十开外的人,还要去做苦力,内心的苦也只有我们知道。侄子的事一直是他和大嫂最大心病,只有用辛苦麻醉着自己。
我们都有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每一个小家都幸福、圆满。可生活不易,没有上一辈殷实的家底作厚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有各自辛劳、拼搏了。
明年的春节、清明,我们希望团圆,都能家家如意。但愿不只是愿望。
三
生产队的德国已经走了,四队的几个老人也都在一场场丧事中,化为尘土了。
父亲和二哥,这段时间做“重膳”,算了几重,送走了或老或少的村湾里的人。
随着出生率下降,我们对于原来一个个鲜活的人走了,有着特别的伤感。萧瑟的村庄,在老人的凋零中,显得格外冷清。
夜幕降临,我一个人回到了那生我养我的村庄。大妈作为最后守村人,在春节前离去,让它如今空无一人。从村西头三叔的老屋,到瓦片尽落,椽檩尽断、破败不堪的陈家两兄弟的旧宅,以及我和大哥二哥三家的才房子,我走了很久,停留了好久。
村庄正在上演一场静默的告别,而我们都是这场变迁的见证者。恍如隔世,那曾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人来人往、热闹的小村庄,如今却以这样的孤独与我相对,有着怀念,有着叹息,有着无奈。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清明就像一盏不灭的心灯,照亮我们回家的路,也温暖着渐行渐远的乡愁。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阤是我成长的地方,是见证我从孩童,到结婚、参加工作的灵魂归宿,却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老人的先后离去、陈家搬离到集市,到最后大妈的病逝,生老病死以及逃离,似乎在演绎着一场悲欢离合的剧集,让人惆怅不已。
从 2000 年开始的小城镇建设,再到2005 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村庄,学校在一个个凋零。无法守望的乡村,在用一种伤感,在和我们告别。我们能做的,除了感怀,只有面对和认同,别无他法。可总有一种郁闷和纠结,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就这样逝去,究竟是对,还是错?
四
清明节放假前一天,我代班对学生进行假期提醒。
交待强调了一些注意事项后,我对这班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安排了一个作业:清明节一定要和家人一起给祖先上坟,一定要磕头,要虔诚,祈求保佑高考得胜。
学生们哄堂大笑,老师,你这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吗?
我说,传统不是迷信,而是血脉里流淌的文明基因。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对祖先的感恩与怀念,是传承,是对当下的珍惜,也是祝愿。
今年的清明节,女儿第一次和我去给长辈祖先们上坟。看着她认真磕头的模样,我知道这份传承正在延续。清明节的含义、上坟的意义,她在慢慢懂,这就是成长。
前不久,同学的父亲突然离去。匆匆赶回后,面对着天人两隔,刚强的他,一时绷不住,痛哭追悔父亲在世时,不知珍惜,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将是自己终生的遗憾。
清明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对生者的提醒:珍惜眼前人,莫待无花空折枝。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当下,在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重要,千万不要等到失去,才去追悔莫及,到那时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前不尽孝,死后丧事办得再风光,逝去的人又怎能感受得到?作为子女,即使生活再多不如意,即使父母长辈如何地不按我们的方式思维,之于清明,我们也要慢慢懂得念亲恩,宽容、关心,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农历壬寅清明,祈愿世人安康,家家幸福。愿所有离家的游子,都能在清明时节找到归途;愿所有逝去的亲人,都在青烟缭绕中感受思念;愿我们都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守护这份跨越生死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