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我在庐山“仙境”做试验

中工网 2025-01-24 05:30:22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车辉 付立军

“湿乎乎的,头发上都凝结着水珠。”春节临近,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研究员郭丽君还在云雾缭绕、宛若仙境的江西庐山做试验。这里是庐山云雾物理综合试验基地,郭丽君已在此做了10年试验。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庐山成为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天然试验场。20世纪50年代,我国便在庐山建立了云雾观测试验站点,开展云雾物理研究和人工增雨试验。如今,这里已经建设集科学试验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国家级庐山云雾物理综合试验基地。

在“仙境”做试验,是种怎样的体验?2024年刚入职就开始上山的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助理工程师吴子卿说:“‘仙境’很美,背后的原理更需深入研究。”

庐山,年平均降雨日数172天,年平均雾日196天。1959年,这里便建立了庐山天气控制研究所(庐山云雾试验站前身)。

10年前的11月,刚入职半年的郭丽君第一次上庐山,就遇到了漫山的云雾。车在山路上盘旋而上。“当时很震惊,仙境一般,什么都看不见。”郭丽君被庐山震撼到了。这一年,庐山云雾试验站恢复观测工作,郭丽君与同事在山上拆开从北京运来的高精尖仪器,安装,启动。

2024年,年轻的吴子卿第一次来到庐山,由6个观测点组成的庐山云雾物理综合试验基地已经建成,并取得多项科研进展。

在庐山做云雾试验10年来,郭丽君充满热忱。说起研究,郭丽君滔滔不绝:“云雾本身也很不同,比如暖云雾、毛毛雨云、降水云等,云雾条件也分很多种,甚至有时候一边下雪一边有云雾。总之,只要有云雾,我们就非常喜欢。”

10年里,郭丽君每年跑庐山五六次,有时一待20多天,一年下来有1/5的时间在山里做试验。

“只要有雾,工作就不停。”试验人员最珍惜云雾天气,郭丽君说,“从早上六七点就集合准备,一整天都不休息,轮流吃盒饭,把握黄金时间,不然雾过去之后天晴了,试验就做不了。”

试验过程有时会很波折。2024年11月,郭丽君与同事在庐山开展云滴谱采样试验,来获取云雾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试验需要反复尝试,有时很顺利,有时多次采样都不成功。“每次在我们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又有了希望,出现一个很好的样本。”郭丽君说。

艰难的时候,庐山云雾试验站站长李军会用我国著名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专家胡志晋的经历打气。李军看过报道,“胡志晋在庐山待了18年,44岁才正式发表第一篇论文,首创云、雨、冰、霰、雹等各种水凝物粒子的云降水质量加上数浓度的微物理双参数模式,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并被广泛运用”。

在山上坚守30多年,李军为庐山云雾试验站近年来的发展感到兴奋:“希望科学家在这里做出越来越多的成果,试验站会越来越好。”

当前,从庐山山脚到山顶,气溶胶、云降水、垂直廓线以及雷达等观测设备已经布设,综合分析分系统也已安装使用。现在的科技人员可以在两个或三个观测点同步开展试验,也有更多气象单位、高校、科研院所、设备厂商参与进来。

庐山气象局不通车,即使如此,气象工作者还是通过肩挑手扛甚至请骡队驮运,将先进设备运到山上,我国首套地基云粒子成像系统就安装于此。年轻的庐山气象局工作人员陈涵彬也有机会参与试验,“能跟专家学习,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对能力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基地建设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郭丽君告诉记者,“在试验方面也实现了飞跃,比如从单个站点观测到双站点观测,从固定观测到移动观测,从固定催化试验到移动催化试验等。数据越来越丰富。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有影响力的山地云雾观测基地。”

如今,“仙境”里的试验还在持续,60多年前开启的事业,继续向前。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