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迈入青铜时代:7亿年薪的彭永东们如何“降本增效”?

向善财 2025-01-13 12:54:40

文:向善财经

当潮水退去,为何贝壳留下的不是“价值珍珠”,而是些许的质疑?

最近,投资贝壳(贝壳找房)的朋友们可能会有点儿郁闷。

前脚刚尝到点,可能是由一连串积极政策带来的股价暴涨“甜头”。结果这段时间,贝壳的股价就迎来了一路阴跌,大有一副想要退回到“涨潮”前低位的走势。

截止到1月10日收盘,贝壳-W(HK:02423)的每股股价为42.95元,较9月份的历史高点73.5元大幅缩减约41.56%。

前后变脸为啥这么大?

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有投资者对三季报表现的不满、也有对外部大环境的担忧,同时还有对贝壳“一体三翼”的第三翼——贝好家战略质疑的……

特别是贝好家,哪怕管理层曾多次强调“我们不是要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在长期的商业模式上,我们不会使用自有资金做大规模的重资产开发投资。”

但在2024年9月和12月底,贝好家以超17亿元资金连续竞得成都和上海核心地段的两块地,并宣布将自主操盘后,市场还是响起了一种声音:贝壳是不是真的想成为房地产开发商?

这也让一些投资者担忧和质疑了起来。

至于在担忧什么?

有开发商将其形象比喻为,担心贝壳不学“华为造车”……

贝好家,不想学“华为造车”?

2023年7月,贝壳在原来“一体”(房产经纪)和“两翼”(家装和惠居)的业务基础上,正式引入了“贝好家”这个第三翼。

从定义上看,贝好家是一个数据驱动型住宅开发服务平台,以C2M为核心理念,利用用户洞察和大数据支持,为合作伙伴赋能,收取包括产品定位、设计等一整套解决方案服务费。

这基本就和华为的“造车模式”差不多。

并且和华为的技术底蕴一样,背靠过去积累的庞大房产数据和用户需求洞察,贝好家当一个高级房产咨询公司、产品设计公司也是没问题的。如果再配合着房企们所擅长的供应链管理、建造与物业服务,两者的合作就是一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结果也确实如此。2024年12月中旬,电建地产与贝好家在北京合作推出的长安华曦府开盘,2.5小时便售罄,销售额达到16亿元,直接上演了少见的“日光盘”。

很明显,如果顺着这条既定路线走下去,没人会质疑贝好家的未来想象力。

但可惜的是,当贝壳和贝好家拿地并宣布自主操盘的时候,这一切就增加了变数。

从现在透露出的市场信号来看,贝好家此举似乎是想要独立打造出几个“成功”的方案样板间,用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合作项目,去向品牌房企们证明C2M理念和“1+2”业务模式的想象力。

看起来是有点道理的,但房企开发商们的接受程度有多高那?

因为这就相当于,让华为先造一辆或几辆大卖的自有品牌神车,等到把这条路跑通了,然后再放弃掉这块大肥肉,转头告诉其他品牌车企:我们来搞深度技术融合,帮你们造车、卖车……

怎么可能有品牌车商敢放开合作?

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问题,而是前浪对后浪竞争关系下的必要防范。

就像华为,任正非在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不止一次的强调不造车,从始至终也没有造车的实质性动作,但不少品牌厂商还是一度生出了躯体和灵魂之争。怕的不就是“引狼入室”,以至于培养出了一个最熟悉自己的有力竞争对手?

更何况现在的贝壳和贝好家,一边嘴上表示对房企开发商的位置没有觊觎之心,但另一边的所作所为以及现实业绩情况,又很难不让其他开发商心生防范……

在这种竞争怀疑下,贝好家能不能获得更多的房企合作,我们暂且不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原来为合作伙伴赋能的近乎稳定的市场增长,可能也会受影响了。

而且这还只是一方面的利空影响,另一方面,如果贝好家真的变成了开发商,那么贝壳最核心的房产经纪业务也可能会受到部分影响。

毕竟,贝壳一边做着其他开发商项目的销售,另一边还要做着贝好家的项目,可有买房需求的人就那么一批,那这就不得不让房企们担心一个厚此薄彼的问题?

试想这么一个场景:贝壳在推流销售时,会不会先让“亲儿子”贝好家吃个饱,然后剩下的再分给这些合作伙伴……

事实上,这不是潜在的担忧,而是贝壳在当前二手房产经纪市场占据头部局面之下,时有被爆出来的问题。

比如有用户就担忧表示:将房源挂在链家和贝壳,他们经常会给你推他们的托管服务;如果你不接受自有托管,那么会不会推荐层面先紧着办理托管服务的房源那?用户有这个质疑也实属正常。

以小见大来看,如果贝壳在对待贝好家和其他房企销售时,会不会让没有合作的开发商也担心这个问题?

当然,这些说的都有点远了。其实回到现在来看,就算抛开各种明里暗里的竞争不谈,贝壳想要自主操盘,甚至是在未来进一步成为开发商,好像也有着不小的挑战压力。

一方面是管理团队的操盘能力,尽管贝壳为贝好家拉来了“总能干成事儿”的贝壳老将徐万刚等核心团队成员,但房产交易和房产开发终究是两种经营逻辑,所以当贝壳自主操盘的时候,又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个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另一方面还需要弥补和提升工程建设能力。毕竟,过去贝壳的业务模式更多是“纸上谈兵”,但现在要把设想落成现实,这就需要组建靠谱的上下游供应链伙伴以及对应材质的整合,这同样是个艰巨的任务。

但好在,能用钞能力解决的事,对贝壳来说基本都不算事。截止到2024年9月底,贝壳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规模就达到了532.27亿元,长期投资的底气还是非常充沛的!

不过即便如此,从一个投资者的视角看,相比于“华为不造车”模式的稳稳幸福,贝壳又何必要走上了一条满是荆棘和不确定性的破局之路呢?虽然未来的结果如何,我们暂且不得而知,但还是真心希望贝壳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盈利能力承压,贝壳何时才能“降本增效”?

“对于一个大的组织来说,最可怕的是没有增长。”在2024年三季度业绩发布后的电话会上,贝壳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彭永东这样说到。

这对应着,去年前三季度贝壳实现营收623.3亿元,同比增长为8.27%;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25.8亿元,同比增长26.8%,一举摆脱了上半年连续负增长的颓势;也对应着现在贝好家们积极拓展的战略方向。

不过如果你从业绩表现来看,现在盈利能力承压才是贝壳最突出的问题。

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贝壳的归母净利润34.95亿元,同比下滑了32.97%;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1.7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13%。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增长,但贝壳也算是进入了低质量增长时代。

对应的,今年第三季度贝壳的毛利率为22.7%,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3%,较去年同期的27.4%下滑明显。主要是受存量房和租房等业务利润率下滑的拖累。

其中,房屋租赁板块营收增长了21亿元,同比增长118.4%,但成本也从2023年同期的17亿元增长到了38亿元,同比增长115.5%,整体毛利率仅为2.56%。

可见,贝壳的房屋租赁服务盈利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在此背景下,贝壳却没有选择降本增效,同期的运营费用逆势增长了11%至44亿元。

这也使得对应的经营利润率从5.1%下滑至了3.2%,整体净利率则下滑至了5.17%。

原因是为啥呢?不是贝壳不想降本,而可能是降不了本。

比如同期,贝壳销售和市场费用增长了18.6%至19亿元。并且和去年一样,主要是投入进了家装家居板块,同时还有贝联门店及品牌的拓展等。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虽然家装板块有着贝壳的平台引流,但由于品牌可选择项偏少,所以不少装修消费者还是会在线下寻找装修公司。

同时,由于家居家装行业格局一直都处于大而散的状态,头部装修公司加起来份额也不足两成,再加上不同地域消费者的个性化装修需求限制,使得现在上游的家居供应商多是区域型家装公司,占比达60%-70%。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快速做大做强,贝壳就必然离不开营销投入的连续加码。

此外,贝壳的研发费用也增长至了5.73亿元,这基本对应着现在贝好家C2M的出发点,即利用大数据和AI系统去发现未来行业的趋势,去洞察用户需求,所以短时间内好像也很难降本降费……

不过好一点的是,今年第三季度,贝壳占比最大的“一般及行政费用”为19亿元,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在当前贝壳盈利能力承压的背景下,以彭永东为代表的核心管理们又不会在2024年主动“降本增效”呢?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此前有投资者将贝壳高管薪酬数据上传到了网上,结果引发了不少的舆论争议。

从财报数据来看,在2022年贝壳交出了一份营收同比下滑24.87%,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64.45%的成绩单后,其董事会主席彭永东薪酬总额却达到了约4.746亿元。其中,薪金、津贴及实物福利为183万元,绩效奖金为1017万元。

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单一刚薪酬总额约3.551亿元,对应的绩效奖金为678万元。

到了2023年,彭永东的薪酬总额则进一步增长至约7.13亿元。单一刚约为5.293亿元。

虽然两人的薪酬总额中,不少都来源于股份激励计划中的“股份支付薪酬”,但整体相比于碧桂园,万科的管理层们已经高出了不少,甚至万科的董事们还自愿放弃了2023年度奖金,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也自愿领取月薪税前1万元。

而且说起股价,在创始人左晖去世前,贝壳的市值最高曾达到近千亿美元,但彭永东接手后一度缩水至百亿美元以下。截至2025年1月10日收盘,贝壳美股股价为16.4美元/股,总市值约为196.98亿。

尽管这背后有口罩事件的影响,也有现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宏观周期波动,但在当前行业低迷期,以彭永东为代表的核心管理层们,或许还是应该与无数“贝壳人”站在一起,同甘共苦,加速带领贝壳走向全面复苏……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0 阅读:14

向善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