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的阴影下,是一群平庸到令人发指的高学历毕业生

信息参阅吧 2025-04-05 02:06:55

文 | 钟鸣

北大硕士应聘保姆,清华博士送外卖。

近年来出现的“高学历干低门槛工作”的新闻层出不穷,而且正在向全国蔓延。

高等教育扩招二十多年后,学历贬值的阴影逐渐显现,高学历与就业市场的错位让许多人感到迷茫。

我们这代人从小被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父母、老师反复强调: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

这条路径在当下社会经济形势下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扩招背后:量变引发质变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

根据教育部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84.8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1158万人,增长了近14倍。

扩招无疑提高了国民教育水平,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大批量生产的学历,就像货币超发后引起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其价值相对下降。

在双一流建设的光环下,许多普通高校和专业被市场无情筛选,毕业生就业质量堪忧。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5833元。

在超一线城市,这点收入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学历贬值的冰山一角

你有没有发现,招聘广告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门槛越来越普遍,甚至一些基础性岗位也开始要求高学历?

这不是因为工作真的需要这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企业利用学历进行第一轮简历筛选的手段。

前不久,我在一家咖啡店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咖啡师,本科以上学历。

在等待我的咖啡时,我忍不住问店长:为什么做咖啡需要本科学历?

他坦言:不是非要本科,但现在应聘的大多是大学生,如果不设门槛,简历会多到看不过来。

就业困境

学历贬值的表面现象,背后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当年的万元户令人羡慕,现在成了普通收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人才稀缺,高学历几乎等同于高薪资。

而在今天,我国已经迈入后工业化社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加速,就业市场需求发生质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依靠提高学历已不能保证就业了。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文凭社会理论,预测了学历通胀现象。

他认为,当社会中拥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时,文凭的筛选功能会被削弱,最终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不平等。

写在最后

面对现实,反问自己:学历真的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马云曾说过: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创造性思维的拥有者。

虽然这话有些极端,但确实指出了一个重要方向。

未来社会更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学历证明。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中写道:人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用知识做了什么。

在学历贬值的时代,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核心问题。

对于正在面临就业选择的年轻人,我想说:

不要被学历贬值的说法吓倒。

是的,学历确实不如从前那么金贵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价值降低了。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唯一确定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才能在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学家埃里克·霍弗有句名言:

在变化的时代,学习者将继承未来,而已经习得的人则发现自己装备完善却只能适应一个不复存在的世界。

毕竟,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0 阅读:0

信息参阅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