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冬天,周恩来总理的生命已经步入了最后的时刻。他的身体负荷严重,然而当他看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与陈锡联带着众人的期盼前来探望他时,他还是强忍着痛苦与他们亲切握手。
当周总理与陈锡联会面,彼此紧握双手,久久未曾松开。周总理口中低语道:“我心中一直为两个人不安,其中之一便是你。你近况如何?是否安然无恙?”
陈锡联用力回握,坚定地点点头,周恩来脸上露出一丝宽慰的微笑:“如此,我心稍安。”
短暂的沉默过后,周恩来又开口道:“我这辈子曾做过两件心中不安的事,其中之一便与你相关。至于另一件,那便是温玉成同志。不过,温玉成同志不是我要关的,并非出于我之意。”
说罢,周恩来因身体欠佳,在医生的一再叮嘱下,缓缓踱步到病床边。看到周总理还想开口,李先念心疼地插嘴道:“总理,您现在最要紧的是保重身体,其他事情等康复后再谈不迟。”
周恩来闻言,默默无语,顺从地躺上病床。
李先念与陈锡联见状准备离开,周总理在病床上说道:“你们去找一找他,看看他怎么样了。”
那么,温玉成和周总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为何周总理逝世前,仍对他念念不忘?
温玉成,来自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出生于1915年10月,他的生命历程犹如一部动人心魄的历史长卷。
他年仅14岁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15岁时,他毅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就此踏上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征途。
他参与了中央苏区的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每一次的战斗都像是一条深深的足迹,印在了他的生命历程中。
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毫不动摇的信仰,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穿越了重重险阻,最终全程走完了那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然而,他的战斗并未就此结束。温玉成又参加了西路军行动,那是一场无比残酷的战斗,像是一把锋利的刀,深深锲入他的生命之中。他以一己之力,参与了这场血腥而艰苦的战斗,用他的信念和决心,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在会宁与第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为了打通通向苏联的道路,开创西北抗日新局面,红四方面军的红九军、红三十军和红五军,约两万余人,像一只只勇猛的狮子,渡过黄河,奉命组成西路军,向甘肃西北、新疆方向执行西征的任务。他们的行动,就如同一场壮丽的史诗,充满了英勇与坚韧。
12月30日,红五军如同猛虎下山,攻下了河西重镇临泽县城,歼敌三千余人。仿佛是发泄内心的激愤,他们次日又攻占了高台县城,守敌保安队、民团共一千四百余人,只能选择投降。
然而,红军的胜利,却使得马步芳如同狗急跳墙,绝望地咆哮。他麾下的五骑兵旅、两步兵旅和一炮团,加上民团,总数约达两万余,他们以八倍于红军的兵力,向高台的三千红军战士发起了凶猛无比的进攻。
1937年1月19日的夜晚,大部分红军战士壮烈牺牲。而到了第二天的早晨,红五军在苦战八天八夜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和收编民团的叛变,高台终究失守。
军团长董振堂在左腿负伤后被马匪杀害,他的头颅甚至被悬挂在高台城楼上,英勇事迹令人感叹。而温玉成因腿部负伤而被俘,被马匪押解到了兰州。
然而,温玉成是幸运的。作为红五军骑兵团政委的他,在敌人疏忽大意之时,巧妙地逃脱了束缚,尽管忍着伤痛,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归革命队伍的旅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行走,温玉成在甘肃平凉附近重回革命队伍,继续为理想与正义而战。
在那个波涛汹涌的年代,温玉成多次游走在生死边缘。尤其在担任新四军6师18旅政委期间,他率领部队在沙洲县的一片荒芜之地,与来自常熟、江阴两县的日伪军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争。
那时,他和他的战友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毅力,抵挡着敌人的进攻,守护着两块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通道。
1945年夏日,温玉成,这位在华东部队中熠熠生辉的明珠,被选派至延安参加“七大”会议。他以出色的表现和无可挑剔的英勇,赢得了党的信任,并在会议之后,被派遣到东北,从此成为了林帅的得力战将。
温玉成初到东北,他就像是猛虎下山,威武而雄壮。他担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肩上的重任使他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然而,这并未阻止他成为新编成的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二师的师长。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用决心诠释了忠诚。
独立第二师在初试锋芒时,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将敌人一个师团全部歼灭。在解放沈阳的那一刹那,又在鞍山一带,将敌二七师逼降。
在天津的战役中,他率领的部队如猛虎下山,最先突入城内,生擒了敌军三十四师的四千余人。然而,温玉成的赫赫战功,却不仅仅局限于此。
1950年,他带领着第四十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加入了抗美援朝的战斗。他以出色的战术和勇猛的战斗精神,成为了志愿军中的十大虎将之一,朝鲜战场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朝鲜的土地上,他指挥若定,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他的名字,在战场上成为了传奇,激励着每一位志愿军战士,也震撼了世界。
在1955年的那场庄重而又盛大的授衔仪式中,温玉成被荣耀地授予了中将军衔。在那175位闪耀在将星之路上的人物中,40岁的温玉成,虽年纪尚轻,却以其出类拔萃的才能与无可匹敌的魄力,成为了最瞩目的那一颗。
在1968年之前,温玉成一直在广州军区的参谋长、副司令员职位上稳如泰山,十年之久都未曾有过大的变动。那些年,他的名字似乎被刻在了稳定与忠诚的象征之上,没有半点波澜。
然而,刚刚进入1968年,温玉成的命运就如同戏剧性的转折一样,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月1日,那是一个寒冷而平常的日子,然而对于温玉成而言,却犹如命运之轮开始转动的一天。
他,一个曾以一己之力带领一个空架子团在阿城剿匪,以半年时间发展出500多人的英勇将领,突然间接到了一个消息——北上的通知。那是一份任命,一份饱含重任的任命,他即将出任军委副总参谋长。
这个任命,并非偶然,而是他以前的老上级的看重。那个老上级,一个深深了解温玉成实力和才能的人,一个明白在阿城剿匪的壮举只是温玉成英勇的一个微小体现的人。那个老上级,一直记得温玉成的英勇和智慧,一直对他的印象深刻。
于是,在老上级的推荐下,温玉成走上了副总参这个重要的职务。他的才华和勇气,得到了更大的舞台,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施展。
然而,殊不知这次北上,这次命运的转折,却为他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军,已是习惯了刀光剑影、直言不讳的温玉成。此次进京赴任,对他来说,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温玉成,一如他的名字,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纯朴而直率。他并不善于在繁复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更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直接表达出来。这种直言无讳的方式,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引起他人的误解和冲突,使他屡次在无意中树敌。
时光荏苒,温玉成在困惑与彷徨中开始质疑自己。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环境?自己为何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完全融入这个新的世界?无尽的的自责让他倍感压力。
他原本只想一心一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然而,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产生了数不尽的困惑。
1970年的某一天,老首长找到了他,决定让他重返地方,担任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职务。尽管这个决定对温玉成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他没有反驳,也没有怨言。
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安排,然后重新收拾行囊,准备踏上新的征程。他的心中,依旧是那颗赤诚的初心,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决心。
然而,仅仅一年以后,1971年事件爆发,温玉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并被隔离审查。
对于温玉成被审查的这件事,周总理知道他是无辜的,因此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在周总理的关心和临终叮嘱下,以及黄克诚等人的帮助下,温玉才终于被释放出来并恢复了名誉。这一经历让他倍感幸运和感激,也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价值。
1989年10月29日,温玉成因肝癌晚期在南京逝世,他的骨灰被安放在江苏镇江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这位将军的逝去,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从天空中黯然消逝,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敬仰。
温玉成将军的一生,就像一部壮丽的史诗,充满了爱党爱国的热情与尽职尽责的坚定。他戎马生涯,驰骋沙场,始终不曾忘记初心。他的精神,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既照亮了我们的道路,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