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红军找一农民带路,却误打误撞找回司令员失散18年亲人

风旭历史故事 2024-10-26 02:45: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云烟兮合前言

红军战士们偶然向一位农民求助,希望他能提供带路的帮助。可正是这次偶然的请求,却意外地促成了司令员与失散18年的亲人重逢的感人场景。到底是如何误打误撞找回司令员的失散亲人?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那段峥嵘岁月里,解放军战士们时常面临着未知的路况挑战。那时,他们深深依赖着当地村民的指引,以此穿越那崎岖复杂的地形。

正值六纵队转战麻城的紧要关头,一位年轻的向导自告奋勇地为解放军带路。他引领着战士们穿越山林、越过溪流,一直抵达了下一个村落。不过到达村子后,这位小伙子却显露出为难之色,他坦言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料,无法继续前行。战士们听后,纷纷表示理解,与他握手告别。

而就在小伙子转身离去的瞬间,他突然又回过身来,眼中闪烁着期待与希冀。他向战士们打听起自己的哥哥,那位早在18年前就投身红军、从此杳无音信的亲人。他告诉战士们,自己名叫陈锡礼,而哥哥陈锡联则是大革命时期毅然离家、投身革命的红军战士。起初,家里还能偶尔收到哥哥的来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寄托着思念与牵挂的家书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说起这些,陈锡礼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回忆起母亲在得知哥哥可能牺牲在战场上的消息后,那些日以泪洗面的日子。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一份报道769团英勇战绩的报纸意外传到了家乡,上面的一张照片让乡亲们惊呼不已。他们纷纷指着照片上的战士对陈母说:“这娃儿长得好像你家谱庆啊!”陈母盯着照片看了许久,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是谱庆......这就是我家谱庆啊......”那一刻,她知道,她的儿子还活着。

为了寻找儿子,陈母四处打听消息,最终寄出了一份饱含深情的家书。她相信,只要这封信能够到达769团,就一定能够传到儿子的手中。可战火纷飞、邮路不畅,那封家书如同石沉大海,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听完陈锡礼的讲述,战士们深感同情和敬佩。他们立刻将这个消息上报给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很快,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在军中传开了。

那天早上,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正在忙碌地处理公务。突然,电话铃声响起,传来了六纵政委激动的声音:“老陈啊,你母亲找你找得可辛苦了!她现在就在路上,马上就要到你那里了!你赶紧收拾一下去见见她吧!”听到这个消息,陈锡联的手中的笔顿时停在了半空,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期待。

三纵的战士们在得知陈司令的母亲要来后,也纷纷聚集起来欢迎这位英雄的母亲。他们围成一个圈等待着陈母的到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尊敬的笑容。

没过多久,六纵队的人便带着陈母和陈锡礼来到了三纵队的驻扎地。战士们簇拥着他们走向司令员的住处,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当陈母终于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时,战士们纷纷围了上去,争相向她问好。

“大娘您看看,这些战士们都是您儿子的部下!”有人笑着对陈母说道。陈母看着眼前这些精神抖擞、英气逼人的战士们,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成长为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这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而在人群中,陈锡联早已经迫不及待地认出了自己的母亲。他红着眼睛喊了一声“娘!”便快步走向前去紧紧地拥抱住了她。那一刻,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唯有这深情的拥抱能够表达出他们母子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亲情与思念。

陈母看着眼前的儿子,虽然他的身材已经变得高大魁梧、面容也成熟了许多,但在她的眼中,他依然是那个十四岁离家时稚嫩而坚定的少年。她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脸庞,泪水不禁夺眶而出:“锡联啊,你长高了、也长胖了!”

1915年,湖北红安县的一户贫寒农家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就是陈锡联。这个家庭的生活极度艰难,全靠父亲勤劳的双手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以及替人帮工来维持生计。然而长年累月的劳累和压力,最终压垮了这位顶梁柱的身体。在陈锡联年仅8岁的时候,父亲病重了。

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母亲不惜一切代价,她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甚至借遍了亲朋好友,然而这一切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父亲的离世,对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失去了父亲这个主要的经济来源,家中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为了让姐姐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母亲忍痛将她卖给了一户富裕的家庭。年幼的陈锡联虽然不舍,但他也明白,这是母亲为了能够让家人活下去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此后母亲带着陈锡联开始了艰难的乞讨生活。当时的母亲还怀着身孕,行动十分不便。懂事的陈锡联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砍了一根结实的竹棍给母亲杵着,希望能为她减轻一些负担。

在乞讨的路上,他们遭遇了无数的艰辛和困苦。有时候运气好,能够遇到好心人施舍一些食物和住处;而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在荒野中度过漫长的夜晚,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侵袭。甚至有一次,他们还被野狗攻击,母亲为了保护陈锡联,自己的腿被狗咬得鲜血淋漓,伤口久久不能愈合。

在乞讨的过程中,他们也曾遇到过一些温暖的时刻。有一次,他们好不容易讨来了半袋杂粮,晚上还得到了一户农家的收留。但当晚那户农家的孩子却因为饥饿而哭闹不止。母亲明白,这户人家也同样是生活艰难,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将讨来的杂粮留给了他们,自己则带着陈锡联悄悄离开了。

不久后,母亲生下了弟弟,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了。不过陈锡联却在这段困苦的生活中学会了坚强和担当。他主动替母亲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尽自己所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他的孝顺和懂事,让母亲在艰难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丝慰藉。

由于家境贫寒,陈锡联从未有机会走进学校的大门。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在年幼的时候就到富人家去当“放牛娃”。这份工作并不轻松,除了放牛之外,他还要承担各种脏活累活。而且,一旦稍有怠慢或疏忽,就会遭到富人的毒打和辱骂。这些苦难经历让陈锡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的差距。

而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陈锡联内心的希望和斗志。1927年黄麻起义后,红军游击队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他所在的彭家村中。他看到红军对百姓的关爱和帮助,心中充满了敬意和向往。于是,在1928年的时候,年仅13岁的陈锡联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加入红军,成为一名革命战士!

尽管因为年纪太小而被拒绝,但陈锡联并没有放弃。他坚定地跟在红军队伍后面,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革命的执着和追求。最终,他的坚持和决心打动了红军战士詹才芳,两人约定一年后一定让他加入红军。陈锡联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家中。

回到家后,面对母亲的担忧和反对,陈锡联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深知只有革命才能改变自己和千千万万穷苦人的命运。于是在第二年他毅然决然地瞒着母亲找到了红军队伍,开始了自己崭新的革命生涯。

1946年6月,随着蒋介石一声令下,反人民的内战烽火燎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解放军英勇迎战,标志着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陈锡联将军先后肩负起晋冀鲁豫军区暨野战军、以及威名远扬的刘邓大军司令员的重任,之后更是成为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的司令员。

到了1947年7月,战争的局势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我军从战略防守转为了主动进攻,其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壮举更是震惊中外。那时,陈锡联将军率领的部队驻扎在麻城县的新田铺垸,成为战局中的关键一环。

就在这期间,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刘邓大军的六纵队即将向湖北黄安进军。陈锡联得知后,心中涌起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他迅速联系到了第六纵队的政委杜义德,恳请他帮忙寻找自己久别的母亲。

冬季的寒风中,六纵队行军至黄安县的桃花、高桥一带。杜义德政委没有忘记陈锡联的嘱托,他特意嘱咐勤务兵探寻陈家的具体下落。这项任务最终落到了魏队长的肩上。就在魏队长四处打听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青年。

这位青年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我有个哥哥叫陈锡联,他参加红军已经快20年了,一直都没有回家。家里还有一位年迈的母亲,每天都在想念他。”让人惊讶的是,这位青年正是因为听说有共产党的军队来到黄安,才特意前来打听哥哥的下落。他并不知道哥哥如今已是威震一方的将领,甚至不确定哥哥是否还活在世上。

魏队长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立刻将青年带到了六纵司令部,并向杜义德政委详细汇报了情况。杜政委对此高度重视,他迅速与三纵队取得了联系,希望能够尽快安排陈锡联与家人团聚。

命运的巧合总是令人感慨。第六纵队的司令员王近山恰好也是湖北黄安人,他对青年的身份进行了核实。在王近山的精心安排下,陈锡联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与母亲和家人重逢。那一刻,母子俩紧紧相拥,泪水夺眶而出。他们聊了一个通宵,倾诉着彼此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然而前线战事的紧迫并没有给陈锡联太多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不久后,他便率领三纵的战士们再次踏上了征程,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他们的英勇奋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4月20日,百万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了长江天堑,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紧接着,5月16日,解放军118师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到汉口,次日153师便进入了武昌,而江汉军区独立一旅也顺利进驻了汉阳。至此,武汉三镇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武汉的老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高声呐喊着:“五一六五一六,武汉人的日子出了头!”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陈锡联心中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他渴望将母亲接到身边,让她在和平的年代里安享天伦之乐。然而母亲拒绝了儿子的邀请。她在回信中写道:“城市的院子太大了,我过不惯那样的生活。只要你有出息,我就心满意足了。你好好地工作,不要挂念我。

尽管公务繁忙,陈锡联却始终心系家乡的母亲。他会节省自己的开销,将省下的钱寄给母亲,希望她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命运却在1954年突然给陈锡联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母亲突然身患重病,不久后便离开了人世。在弥留之际,她的嘴里还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陈锡联的乳名。

当陈锡联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时,他心如刀绞,急忙赶回老家。可当他赶到家中时,母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安葬母亲的那天,陈锡联泪流不止,他跪在母亲的坟前,久久不愿起身。那一刻,他心中的悲痛和愧疚难以言表。

在之后的岁月里,陈锡联一直忙于政务,很少有机会回到故乡。直到1997年6月的一天,他得知要参加李先念同志纪念馆的开馆仪式,这才抽出了宝贵的时间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在工作人员和电台记者的陪同下,他踏上了回乡之路。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思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