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双一流”大学扩招的消息一出,家长群瞬间炸锅,仿佛孩子半只脚已经踏进了人生的“金銮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欢庆背后,究竟是教育的春天来了,还是学历泡沫开始膨胀?这波操作到底是给寒门子弟递梯子,还是给内卷社会再添一把火?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场“双一流扩招”背后的门道。
“抢到的不是AJ,是义乌帆布鞋”
扩招听起来确实很香。毕竟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多点机会,站在985、211的门槛前多踮踮脚?但是,别急着敲锣打鼓,先想想扩招意味着什么。多出来的这几万个名额,真的是“金饭碗”吗?还是一场学历贬值的狂欢?二十年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硕士研究生是“香饽饽”。如今,博士毕业都未必能逃过“灵活就业”的命运。
你以为清华北大扩招的AI专业是“限量款”,但现实可能是,毕业后发现自己站在“义乌帆布鞋”市场里,和无数人抢着卖同样的货。而就业市场早已开始“鱿鱼游戏”模式——清北复交的简历铺满HR邮箱,最终能脱颖而出的,可能只是少数几个“运气王”。
学历内卷的时代,扩招是一场“比赛终点的重新标记”
扩招说白了就是市场供给的增加,但就业岗位的增量却没跟上。教育部的数据已经明确打脸:考研报名人数三年内暴增60%,可企业的应届生薪资依然是“大家来找茬”,工资条缩水成了“显微镜下的福利”。当名校生越来越多,学历光环也就越来越弱。
回头看看那些“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不难发现,扩招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反而让他们更快地挤进了“学历韭菜”的队伍。家长砸锅卖铁供出的“天之骄子”,却转眼变成了人才市场的“临期食品”。这时候再回过头想想,清北扩招的150个名额,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聪明的家长,早就开始“逆向思维”了
面对扩招,聪明的家长不会盲目跟风,而是趁机冷静思考:孩子的未来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一张985的文凭,真的能打败一项过硬的技能吗?
比起校名,专业的重要性开始凸显。生化环材的985毕业生可能还在为就业发愁,但人工智能、芯片工程等热门领域的二本生,却早已悄悄逆袭。同样地,当ChatGPT都能写论文的时候,孩子的核心竞争力绝不会是Ctrl+C和Ctrl+V。提前看清就业的晴雨表,抓住真正的行业需求,才是让孩子少走弯路的关键。
文凭不是人生的“保价单”
扩招是一场教育的变革,但它绝不是孩子未来的全部答案。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真正的“金饭碗”,不是盖着钢印的文凭,而是握在手里的真本事。211毕业生在送外卖,职校生在修飞机;海归硕士考街道办,而中专主播却年入百万。这个社会早已用一次次魔幻的“逆袭故事”,告诉我们学历不是唯一的竞争力。
那么扩招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如果孩子只是教育流水线上的“标准件”,那么扩招可能只是让他们在内卷的独木桥上多了几名竞争对手。但如果我们能培养出不可替代的“孤品”,扩招反而可能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教育公平的真义,不是“多发几个名额”
不可否认,扩招的本意是好的,它试图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让寒门学子有更多机会改变命运。但问题在于,这些新增的名额背后,资源是否能跟得上?实验室够用吗?宿舍床位够吗?师资力量能否匹配?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扩招只是为了完成“数字任务”,而忽略了配套资源的提升,那么扩招带来的可能只是一场“低配版”的教育盛宴。
更重要的是,这波扩招几乎把目光都投向了理工科,而文科生却在这场热闹中集体沉默。社会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但同样也不能缺少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艺术家。当高考志愿填报的选择变成“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二选一时,我们是否错过了教育的多样性?
扩招的背后,是一场对教育公平的深度思考
扩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多出几万个名额,而在于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走“名校精英”的路,也不是每个文凭都能为未来保驾护航。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让他们在内卷的赛道上疲于奔命。
那么问题来了:扩招的红利,真的能改变你的命运齿轮吗?还是说,这只是一次学历泡沫的再度膨胀?对此你怎么看?